2024年12月15日,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医师分会(以下简称分会)青年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暨神介8090俱乐部第三次学术会议在广东汕头成功举办。会议期间,广东及全国的青年学者济济一堂,在学科前辈的关注和点评下,为与会代表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论坛序章——Tubridge Plus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新探
作为本次论坛的序章,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智强教授和珠海市人民医院程光森教授在蔡楚伟教授、张炘教授的主持下,就Tubridge Plus血流导向装置的创新之处和临床应用心得进行了详细阐述,王东海教授、冯文峰教授和尤劲松教授等人对报告中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姚智强教授讲授的题目是“PARAT PLUS临床研究解读”。姚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管生教授团队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报告伊始,姚教授指出:自从2008年以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进入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时代,且国产器械已经从“Me Too”走向“Me Better”。接着,姚教授介绍了Tubridge Plus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性、单组临床试验(PARAT PLUS)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结果。在报告的最后,姚教授还分享了自身应用Tubridge Plus的感受:(1)PARAT PLUS临床研究结果为新一代Tubridge Plus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2)如何更大程度降低并发症是所有FD的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如穿支事件、患者服用抗板药物依存性导致的缺血并发症;(3)Tubridge Plus径向支撑力变强,术者推动力度需要提升;(4)更新迭代后的产品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实践去反复验证。
程光森教授的讲题是“‘两维3D’全程可视密网支架治疗动脉瘤病例分享”。在报告中,程教授率先指出Tubridge Plus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适用情况如下:颈内动脉及椎动脉未破裂囊性动脉瘤的患者;动脉瘤瘤颈≥4mm且瘤体最大径≥10mm;靶病变血管直径2.0mm—6.5mm。接着,程教授在分享多个病例后,总结道:(1)珠海市人民医院目前共使用2个Tubridge Plus进行治疗,围手术期无出血及缺血相关并发症;(2)手术过程顺利,Tubridge Plus支架全程显影、术中打开贴壁理想,即刻手术效果良好;(3)Tubridge Plus头端由“V”形,改为呈“U”形锚定贴壁;(4)弯段释放过程中,继续保持Fastrack张力与Tubridge Plus支架张力的动态平衡状态,使Tubridge Plus每个节段与血管壁贴合;(5)支架尾端释放,距离Tubridge Plus释放Marker 5mm处,回撤微导管,完全释放张力,支架自然打开贴壁。Tubridge Plus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是微创脑科学的经典血流导向密网支架Tubridge的第二代,进行了诸多升级:两维3D,全程显影;全系列适配27微导管;推送阻力明显下降等;支架推送更顺滑,支架打开更顺畅,全程显影的支架观察更为直观,总体使用感受良好。
论坛开幕——8090神介医生们的征程发端
因为本次年会是分会新一届青年委员会的第一次学术年会,也是神介8090俱乐部举办的第三次学术会议。在开幕致辞环节,在分会青年学组组长、8090俱乐部执行主席张炘教授的主持下,众多神介8090俱乐部的青年医者们在李铁林教授和段传志教授、陈光忠教授、李强教授等专家指引和鼓励下,即将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学科前辈,广东神经介入开拓者李铁林教授在致辞之初就提出:今天在会场看到诸位青年才俊,就像看到海平面初升的太阳,你们身上在散发出一种青春的光彩。当下,我国新的神介产品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神经介入人才也不断涌现,这说明我们神经介入大有前途。今天,你们新的奋斗行程将开始,我国神经介入的前途未来也就寄托在你们身上。年轻的神介同道要继承老一辈专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利用好当前的大好形势,把神经介入事业推向前进。
俱乐部主席段传志教授在致辞中提出:我们知道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国人健康的第一大的疾病,为缓解因心脑血管病带来的健康及社会问题,80、90的年轻才俊们任重道远。最近20年,神经介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式材料不断涌现,但这也让相关知识大爆发,所以我们80、90的年轻医生们不仅要治愈患者,还要肩负起推动我国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发展的大任。在致辞的最后,段教授引用毛主席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最终还是属于你们的!”来勉励所有与会的青年专家。
分会现任主任委员陈光忠教授也在致辞中强调:今天,分会的青年专业组和神介8090俱乐部是非常契合的群体,你们代表着学科未来的发展。作为年轻的一代,你们要积极历练、保持活跃的思维,要通过高效的行动,不断地去探索。只有这样,我们神经介入事业才能传承、才能创新、才能发展!
作为神介8090俱乐部的第一届执行主席,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的李强教授也在致辞中强调:广东省神经介入事业在李铁林教授的关心,和段传志教授、陈光忠教授的带领下,一直都保持着浓厚、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既薪火相传,又不断推陈出新。本人也很有幸成为神介8090俱乐部的一员,并且与全国同道一起见证了广东年轻一代的神经介入医生正在不断地成长和成熟,已经逐渐成为神经介入事业和学科发展的骨干和领头人。
学术新章——聚焦神经介入的新理念和新技术
在简短的开幕致辞后,在翁国虎教授、张涛教授、姚智强教授、张猛教授的主持下,姚智强教授、张炘教授、袁正洲教授、杨斌教授就目前神经介入领域的诊疗新技术进行了介绍。权涛教授、裴玉春教授、兰展教授、王春雷教授、庄宗教授、罗斌教授、丁明祥教授、徐可教授作为讨论嘉宾,与报告专家进行了积极的互动。
姚智强教授的本次报告主题是“伴有载瘤动脉狭窄的动脉瘤治疗---ANSWER”。段教授在报告中在分享了伴有载瘤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瘤的概念与治疗现状后,提出了化繁为简处理复杂病变的ANSWER技术的基本原理,并通过3个典型病例随访展示了ANSWER理念的多个场景。在报告的最后,姚教授分享了有关ANSWER技术的个人体会:(1)ANSWER技术让狭窄合并动脉瘤操作步骤简化;(2)手术过程中遇到突发动脉瘤出血时,也可以用球囊充盈阻断血流,这对于病人又多了一层安全保障,更有意义;(3)ANSWER技术少用一个球囊和一个支架导管,节约手术花费;(4)节省手术和麻醉时间,可同时处理缺血和出血,同期解决动脉瘤合狭窄病变,术中还有球囊保护和辅助作用。(5)虽然目前短期随访结果满意,预后良好,但缺少更长期、多中心、更多量的临床验证,仍需继续探索。
张炘教授的本次报告题目为“FD覆盖重要分支血管的安全性分析”。在报告中,张教授首先介绍了血流导向装置(FD)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其优势在于可干扰进入动脉瘤的血流,使瘤体中血液出现淤积,促进颅内血栓的形成。在介绍多个案例后,张炘教授在总结中指出:(1)对于颈内动脉动脉瘤,FD覆盖功能分支血管,发生缺血事件概率较低;(2)覆盖尽可能避开大脑前动脉、脉络膜前动脉;(3)对于MCA动脉瘤,术后即刻缺血性事件发生率较低,留意2周内缺血性事件;(4)对于瘤体处于重要的功能分支血管,充分评估后再决定是否需联合弹簧圈栓塞;(5)对于有流出道的动脉瘤而言,动脉瘤愈合所需时间更长,也可能难以愈合,治疗应以降低远期出血风险为主要目的;(6)对于基底动脉瘤,FD植入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尤其是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要慎之又慎;(7)支架充分贴壁是减少缺血性并发症的关键!
袁正洲教授在讲述“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相关指南及国际研究”时,从ICAS的挑战、国内指南、国际指南、临床研究等方面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国内外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国人发病居高不下,虽然国内指南共识推陈出新,且近年来国内临床研究渐主沉浮,但ICAS病变仍值我们讨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领域之一。在报告的最后,袁教授还介绍了HeadSOAR RCT研究的进展现状:目前已入组病例1200+,亚组分析即将开启。
杨斌教授的讲题是“腔内影像对ICAS病变的评估”。杨教授在报告中从ICAS的现有评价方式和腔内影像学的优势开始讲起,介绍了血管内超声(IVUS)、虚拟组织学(VH-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等检验方法在ICAS病变中的应用情况。杨教授重点介绍了OCT在ICAS中的应用历史,指出:OCT在ICAS中的首次尝试就证实了技术可行性,首次呈现了ICAS病变特征和器械搭配不合理的情况。目前,OCT已被应用于对特殊病变成分的识别、对颅内支架的评价,和实时评估治疗效果等情况。在报告的最后,杨教授指出腔内影像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于:(1)更加微创,直至无创;(2)更高的分辨率,精准识别病变特征;(3)揭示疾病发生的全周期变化;(4)可联合AI,缩短医生学习曲线。
关注安全——神介常见并发症的处理与应对
论坛的最后一节的主题是神介相关并发症的应对和预防。本环节由张炘教授、龙霄翱教授、王培明教授、刘付轩聪教授共同主持,李明洲教授、郑聪颖教授、陈永生教授、赵振林教授、刘永康教授、何毅教授、刘刚教授、苏世星教授、王雪涛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陈川教授的报告题为“支架辅助盘绕降低颅内动脉瘤风险的体会”(Experiences in Lowering the Risks of Stent-assisted Coiling against Intracranial Aneurysms)。陈教授的报告分为支架尖端、LVIS支架、盘绕和导管等四个主题,并在总结中指出: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时,不仅要注意支架尖端,避免动脉穿孔,更要重点关注流向动脉瘤囊的血流。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黄伟佳教授讲述的是“传统vs零交换——零交换技术初体验”。在报告中,黄教授指出ICAS是由于颅内血管内段斑缺形成引致血管管腔变窄,从而引起血流供应异常或者氧供给不足,具有发病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传统ICAS血管内治疗采用的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但随着输送功能和球囊扩张合二为一,让“零交换”理念逐渐落地。随着操作步骤减少,手术时长也大幅缩短,降低了出血和血栓事件的发生,也减少了患者射线的摄入。但同时,因球囊输送微导管整体感觉偏硬,需强支撑;且释放支架时,需慎防踢管。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林浩教授的讲题为“颅内动脉狭窄神经介入治疗并发症预防—从球囊角度切入”。在报告之初,林教授就指出:ICAS治疗关注的焦点就是重度狭笮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ICAS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包括:颅内“靶血管”并发症、穿刺血管相关并发症和其他非血管并发症。在通过分析多个案例后,林教授总结道:ICAS病变发病率高,尤其在东亚人群中;血管内治疗ICAS,并未获得指南的明确推荐,重要原因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率高。ICAS围手术期并发症防重于治,因脑血管和密闭颅腔的特殊性,一旦发生灾难性,且影像学的完美/满意≠临床结局的改善/稳定,要重视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要降低手术并发症率,主要从两个层面,分别是:(1)识别高危患者(新近发病、负性重构,累及穿支);(2)用好手术器材,如选择稳定通路、合适球囊,以及支架/涂药支架等。
珠海市人民医院李忠亮教授则在报告中进行了“静脉窦血栓急诊介入腔内取栓病例”的分享。在报告中,李忠亮教授通过多个病例的分析指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经导管溶栓术、经导管机械取栓术、球囊扩张术和静脉窦内支架植入术。对CVST患者来说,介入“大有可为”,抽吸取栓安全、高效,但也需巧用、善用球囊的辅助,还可选择多种静脉入路进行治疗。
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柯勋昌教授的讲题是“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柯教授指出: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预防,即通过准确的动脉穿刺技术和拔除鞘管后有效的压迫止血来减少假性动脉瘤的发生。一旦发生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要积极通过凝血酶注射术(首选)、手动加压治疗(MCR)、超声引导下压迫(UGCR)等多种治疗方法进行积极治疗。因各治疗方法的优势并不相同,具体可根据病变的特点个性化选择方案。
论坛的最后,陈光忠教授和张炘教授对本次青年专场进行了总结,并对所有青年学者的努力付出表示感谢:本次论坛的讲题都紧扣青年医生成长相关的热点话题,许多技术都非常前沿,也希望未来我们8090的青年专家们也要多多进行沟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大会圆满落幕,而神介8090的青年医师们也将继续秉承前辈们的匠心精神、技术和理念,努力奋斗,砥砺前行。愿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医师分会青年医师工作组及神介“8090”俱乐部在今后更上一层楼。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