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学者音乐类非遗考察团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北大学出版社等)
涞水县石圭村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剧目之一:《穆柯寨》
石圭村演梆子戏,小乡巷唱穆桂英
——石圭村河北梆子考察手记
文/齐易
石圭村河北梆子这个项目的主研人仍然是萧舒文老师,从以往的研究成果看,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最初安排研究项目的时候,除了下庄村双狮会,笔者还让她从石圭村河北梆子和东关村龙灯会这两个项目里自己选一个,还说估计河北梆子对她的挑战性更大一些,因为没有看到过她关于戏曲研究的文章,她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说愿意接受挑战。笔者和她交流说,其实每个项目的研究都是一个学习、思考、增进学养的机会,项目内容各有不同,但研究问题的路数大致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把未知的东西弄清楚,再把已经弄清楚的东西陈述明白。萧老师说她对于戏曲未知的部分比较多,还是有点怕的。笔者说知道自己懂的东西有限,其实这种状态不错,“满招损,谦受益。”接受了研究任务,她就开始提前做功课,找来了许多资料进行学习。笔者告诉她石圭村河北梆子剧团要演出《穆桂英挂帅》里的《穆柯寨》和《辕门斩子》两折戏,让她在网上搜剧本看一看。萧老师在网上找了许久都没有找全两个折子戏的剧本,就将两出戏的视频翻出来,请学生对着字幕进行记录。笔者还告诉萧老师要事先打印出剧本,看演出的时候要校对其与实际演出的出入,因为民间剧团演戏不一定完全按照剧本来,一张嘴指不定唱什么词呢。编辑视频时,戏里的韵白(如角色上场时的四句定场诗等)和唱词,都是要根据实际演出的版本在视频上打出字幕的。对于校对唱词,她说这恐怕有困难。哦,笔者想起来她是台湾籍学者,能够说普通话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让她去辨别戏曲唱词确实有困难。4日晚天上下起了小雨,早上醒来雨仍然在下。石圭村河北梆子剧团的付春利团长发来微信,问我们是否可以按时到达。笔者也担心雨天是否还能正常演出,就与付团长通了话,得知他们的戏台不是临时搭的,台下还有棚子,下雨天也可以正常演出,这才松了口气。4.北京的徐卓老师(左)对民间剧团非常感兴趣,今天他也来到了演出现场 齐易摄5.扮演穆桂英的胡素花(左)和扮演杨宗保的胡玲霞,她们二人分别出生于1946和1962年,岁数都比较大了 齐易摄
因为石圭村河北梆子是在涞水县考察的最后一个项目,2023年11月5日早上起床后大家就退了宾馆的房间,把自己的随身物品也都搬上了车。匆匆到包子铺吃了在这里的最后一顿早餐,大家按照导航的指引奔向石圭村。上午8点钟左右大家来到了村里的戏台,看到这是一个比较宽大的永久建筑,台下观演的地方还有铁皮顶的棚子,别说是下雨,就是下雹子也不怕了。考察团队一到现场即开展工作。田薇、刘浩两位老师负责登录表演者信息,曹燃、于帅玲同学拍摄单人照和乐器、道具图片,韩卫华老师等人负责在台上台下布置摄录和直播设备。北京的徐卓老师今天也自己开车赶到了石圭村,他对民间剧团的表演尤其感兴趣。石圭村是一个仅有约1000口人的小村子,距县城约12公里远。这个村的剧团在1952年之前属于自发的戏迷组织,以后分别请满城县和高阳县的艺人来传戏,剧团的表演水平有了突破性的提高。此后该村的剧团一直存在,“文革”时期改演“样板戏”,其他时期以演传统戏为主。剧团目前共约有30人,人们的岁数较大,平时的闲暇时间也较多,常常晚上聚在一起排戏和娱乐。春节期间一般从初六到十五要连续演出约三几天,四月初八村里的庙会也要演戏,但很少参与红白喜事的演出。民间剧团演戏,往往是戏曲票友之间聚会交流的机会,常常会有一些外村的戏迷来凑热闹。木井村的河北梆子剧团与石圭村是同一个师傅,两个剧团之间多有往来,今天木井村剧团的范克祥、范克明、范进平三人前来助兴,有的扮角演戏,有的在武场演奏打击乐器。9.《穆柯寨》剧照之一:孟良、焦赞怂恿杨宗保去攻打穆柯寨 曹燃摄10.《穆柯寨》剧照之二:穆桂英爱慕杨宗保,以身相许 刘浩摄
木井村剧团的范克祥乐师带来了许多剧本,其中就有今天演出的两个折子戏。据范克祥说,这些剧本都是根据传戏师傅的叙述记写下来的。萧舒文老师将其与自己打印出来的剧本相比较,看到这里的演出剧本与她手头的版本差别比较大就 决定演出时主要看村里的剧本。一切准备停当后,大约上午10:10武场乐师们开始打通,萧舒文老师播报表演视频片头信息,演出正式开始了。期间免不了因表演失误、演员忘记戴话筒等原因多次打断演出,调整一下再接续演戏。电子琴演奏者是位外来的老先生,可能因为对伴奏曲牌和唱腔不太熟悉,有时搅得整个伴奏音响乱哄哄的,一度请他停止了演奏。在戏里饰演穆桂英的胡素花女士今年已经78岁了,她唱念做功都不错,据说现在还常常与别人一起临时组班参与红白事上的演出。其他角色也大多上了些岁数,表演队伍的年龄结构体现出农村剧团成员老化的大致趋势,这是颇为令人忧虑的一个问题。两个折子戏本来时间就不短,再加上因各种原因表演停下来再重新开始也耽误了不少时间,戏演完后已经近下午2:00了。匆匆组织表演者拍了合影,大家来到附近的一个饭店去吃午饭。近下午3:00的时候,笔者和萧舒文老师对剧团的付春利团长和孙秀华、李玉普二位骨干成员进行了访谈。大家回顾了石圭村河北梆子剧团的历史及每个人与剧团结缘、学艺的经历,还对剧团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11.《穆柯寨》剧照之三:杨延昭到穆柯寨来救子,却被不知情的穆桂英打于马下 刘浩摄12.《辕门斩子》剧照之一:杨延昭要斩杨宗保,佘太君前来说情 刘浩摄13.《辕门斩子》剧照之二:八贤王也来为杨宗保求情 齐易摄14.《辕门斩子》剧照之三:穆桂英献上降龙木,并欲与杨宗保一起去破天门阵 齐易摄15.为戏曲伴奏的文场乐师们 齐易摄
在回顾历史时,大家深有感情地回顾了满城县张合亮、张合兰和高阳县刘克忠等艺人在20世纪50-70年代对提高石圭村剧团艺术水平的卓越贡献。1966年“文革”时期虽然不能再演传统戏了,但由于当时村干部的力阻,戏装、道具等没有被毁,一直保存了下来。“文革”时期是这个剧团非常兴旺的一个阶段,演出了许多样板戏,到外村演出时队伍浩浩荡荡有大约上百人。“文革”后在胡玉坡等剧团骨干的努力下,恢复了传统戏的演出。当时剧团排戏、演出等,生产队还要记工分做报酬。20世纪80年代“人民公社”解体,生产队不再记工分给报酬,剧团就不太好管理了。但是在胡玉坡先生等人的努力下,剧团还在勉力维持。胡先生是个戏曲方面的全能人才,表演、乐队都能抄起来,他在生产队解体后还招收村里的年轻人学戏,设法维持剧团的正常存在。现在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新人接续不上来,现有成员岁数越来越渐老,剧团出现了传承危机。在考察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村领导对剧团的重视,演出过程中村里的胡爱东书记一直在台下看戏。现在的团长付春利也曾长期当村主任和书记,家中多人先后在剧团演戏,对剧团深有感情,在经济上也对剧团贡献很多。虽然自己的身体不太好,但是仍然和大家一起维护着剧团的存续。由于多年的传统,村民们至今仍然对剧团有着深厚的感情,大家把剧团的演戏当成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文化景观,男女老少都来看戏。剧团有些花销,村民们也愿意掏钱。老演员们的戏装、戏靴等,也多由自己的儿女们孝敬购置。如果各方面共同努力,这个剧团的未来前景应该是比较光明的。考察团队今天的离村是分期分批的。于帅玲同学因为北京的学校有事,在我们做访谈时她就先去赶车了;做完访谈后,萧舒文老师坐徐卓老师的车奔赴了北京;韩卫华、耿兆飞、郭莫言三位视频技术人员在收拾好设备后也先回保定市了。16.石圭村河北梆子剧团的《穆柯寨》剧本,是早年是根据传戏师傅的叙述记写下来的 田薇摄17.石圭村剧团保留下来的1949年前后的一面旗帜,写有老解放区的称呼“涞水县第三区”字样 曹燃摄19.齐易(右一)和萧舒文(左一)老师对剧团的付春利(中)团长和孙秀华(右二)、李玉普(左二)二位骨干成员进行访谈 耿兆飞摄20.考察团队与石圭村河北梆子剧团成员的合影 耿兆飞摄
在访谈开始前,笔者安排田薇、刘浩老师和曹燃同学在表演者们的帮助下,对照回放的视频整理两个折子戏的唱词。等做完访谈,笔者看到整理唱词的工作进展不大。不要轻看了这项工作,没有对戏曲知识的基本积淀,连韵白与散白、唱腔的上下句都分辨不清楚。唱词里的生僻字究竟该怎么写,也是对基本文化功底的一种考验。看到这种情况,笔者感到问题的严峻,立即亲自操刀记写唱词。先把原来完成得半半拉拉的部分捋顺,然后在表演者的帮助下一句句地记写剩余的唱词。这事情急不得,有时为一个字究竟该怎样写都要推敲很长时间。雨后的天气非常寒冷,大家穿得不多冻得够呛。笔者从2日那天开始身体就出状况了,发热、咳嗽,只是因为工作未完不得不坚持着,今天的严寒天气更是加重了病情。好在剧团的几位主要演唱者一直都在陪伴着我们,帮助整理唱词。直到晚上9点多钟工作才算完成,告别几位演唱者,我们终于踏上了归途。晚上开车,懵懵懂懂地按照导航的提示走,也不知道是在哪个路口上了去往保定市的高速公路。晚上11点多钟笔者回到保定市的家中后,顾不上吃东西就先在工作群里向大家报平安:“我们记录唱词的小组,大约在晚上9点左右完成任务,告别石圭村剧团的朋友们,分别上路回家。刘浩晚上10点钟左右到家,我送田薇、曹燃回驻地后,刚刚回到保定的家里。到此为止,我们大家都平安回到了各自的目的地。”“涞水县的工作,考察摄录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大量的资料梳理、视频制作、文章撰写、出版编辑任务需要完成,请大家继续努力!”“我作为团队的召集人,在这里谢谢大家的辛劳付出和卓越贡献!”然后又给涞水县文旅局的商莉娜老师留言:“匆匆离别,未及向你及局领导告别,抱歉!后续工作我们团队会继续努力去做,请放心!吃住行账目的事情,团队管家田薇老师会与你对接。”是啊,考察工作只是第一步,下面的事情还多着呢,大家继续努力吧!涞水县石圭村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剧目之二:《辕门斩子》
考察者:齐易 萧舒文 韩卫华 刘浩 耿兆飞 郭莫言 徐卓 于帅玲 曹燃 田薇
考察时间:2023年11月5日
(一)视频
摄像、制作:韩卫华 耿兆飞 郭莫言 齐易 田薇
1.表演
《穆柯寨》
《辕门斩子》
2.访谈
受访:付春利 孙秀华 李玉普
采访:齐易 萧舒文
(二)图片与说明文字
1.剧团成员
(1)图片(31张)
摄影:刘浩 田薇
(2)文字信息
录入:曹燃 于帅玲
2.乐器
(1)图片(24张)
摄影:曹燃
(2)文字信息
录入:于帅玲
3.剧本
图片
(1)《辕门斩子》
(2)《穆柯寨》
摄影:田薇
4.道具、服装
图片(92张)
摄影:田薇 于帅玲
5.工作花絮
(1)齐易摄工作照
(2)于帅玲摄工作照
(3)曹燃摄工作照
(4)刘浩摄工作照
(三)文字
1.考察手记
齐易
2.研究文章
萧舒文
”土地与歌”微信公众号已经刊载京津冀学者音乐类非遗考察团队第一期、第二期对高碑店市、雄县、安新县、容城县考察的工作手记、表演视频及成果目录,可以点击蓝色链接文字进入阅读。第三期工作是对涿州市、涞水县和易县的考察。涿州市的考察,“田野寻风”微信公众号已经刊出了涿州市非遗普查、华庄村吵子会、东下庄村张家吹打班、南横岐村横岐调、西韦坨村诗赋弦、涿州市京东大鼓西河大鼓、义和庄村河北梆子、泗各庄村马家吹打班、东古邱村道乐班、刁窝村子弟高跷会、长安城村吵子会、上庄村音乐会、东韦坨村河北梆子、上庄村旱船会、南胡宁村竹马会、常村河北梆子、三城村十不闲霸王鞭与八大扇、西茨村登云圣会、长安城村秧歌会、陶营村高跷会的考察手记,可以点击蓝色链接文字进入阅读。
涞水县的考察,“田野寻风”微信公众号已经刊出了南北高洛村四乐社、北白堡村音乐会、福山营村南乐会、东赵各庄村音乐会、张翠台村河北梆子、东南租村十番会、蔺家庄村南乐会、三义村旱船会、山南村霸王鞭、城内村高跷会、木井村花会、周家庄村小车会、南关村京剧、车厂村老调、东关村龙灯会、西义安村南乐会、王各庄村吹打班、张翠台村音乐会、虎过庄村河北梆子、下庄村双狮会的考察手记,可以点击蓝色链接文字进入阅读。
除刊登考察工作手记外,“田野寻风”微信公众号还会陆续刊登团队学者在考察基础上撰写的一系列学术研究文章。已经刊出《田野上的一万个瞬间》(张振涛)《高碑店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荣英涛)《官民互动,礼俗兼具——高碑店市义店村冰雹会祭礼仪式用乐的历史民族音乐学考察》(常江涛)《石辛庄村音乐会音乐民族志研究》(荣英涛)《官护民养——撞河村吵子会考察探析》(张月)《高碑店市前南里村吵子会的考察与研究》(夏侯玲玲)《高碑店市吵子会考察研究》(张月)《老树新枝——曲堤村武术-吵子会考察纪实》(张月)《丁家庄村十番会田野考察与研究》(夏侯玲玲)《高碑店市地方剧照“上四调”产生、传播之文化分析》(刘小梅)《撞河村上四调戏会考察研究》(节选,陈铭方》)《高碑店市的民间戏曲(上)》《高碑店市的民间戏曲(下)》(齐易 刘潇潇)《传统瑰宝,鼓曲佳音——高碑店市王亮先生的西河大鼓演唱》《高碑店市河头村高跷会的调查研究》(赵聪)《孤株村秧歌会考察报告》(刘诗洋)《雄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齐易)《雄县亚古城村音乐会调查研究》(徐文正)《雄县开口村音乐会考察与研究》(陈瑜)《雄县赵岗村音乐会调查报告》(荣英涛)《冀中笙管,雄州雅韵——杜庄村音乐会考察报告》(李涛)《雄县十里铺村音乐会考察报告》(吴晓萍)《雄县韩庄村音乐会调查报告》(荣英涛)《雄县北大阳村音乐会考察与研究》(夏侯玲玲)《雄县葛各庄村音乐会考察报告》(吴晓萍)《高庄村音乐会实地调查报告》(林敬和)《雄县古庄头村音乐会调查研究》(王先艳)《邢村音乐会实地调查报告》(林敬和)《常庄村音乐会考察》(荣英涛)《雄县米黄庄村音乐会调查报告》(李欣)《雄县小庄村十番会调查研究》(陈瑜)《雄县杜庄村刘家吹打班研究》(齐易)《雄县南庄子村、张二村、张神堂村吵子会调查研究》(王先艳)《雄县荣河北梆子剧团调查研究》(张国强)《雄县东王村“云车会”小戏研究》(齐易)《西河古韵雄州扬——雄县赵连方先生的西河大鼓演唱》(袁亚婕)《雄县张魏庄头村秧歌会的考察与研究》(霍雁诚),点击蓝色链接文字进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