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瑜∣雄县小庄村十番会调查研究

文摘   文化   2024-07-24 07:00   河北  

京津冀学者音乐类非遗考察团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北大学出版社等)

2015年11月29日中午,考察团队与小庄村十番会成员于郭中和家合影  王红艳摄 

第一排左起:陈瑜 李兆芝 郭喜民 郭宝臣 李旺 李新海 张双利 

第二排左起:李会然 李万昌 田金生 李壮 李满路 郭中和 王浩骅 

第三排左起:李卫涛 李青山 郭宝坡 李兆贤 李建平 周常明 

第四排左起:何杰 霍雁诚 孙萌 袁亚婕 王昕

雄县小庄村十番会调查研究
文/陈瑜

十番会,顾名思义为演奏十番乐的会社组织。十番会所演奏的十番乐是一种以丝竹弦索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吹打乐合奏形式。《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中根据乐队演奏形式的不同,将流行于河北地区的十番乐划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种类别:文场称十番会,属丝竹乐类;武场称吵子会,属吹打乐类。[1] 其中武场十番又分为有唢呐演奏的吹打乐和纯打击乐两种乐器编制形式,民间称为文吵子武吵子。雄县北沙口乡小庄村的十番会属于武十番中的文吵子,是一种由小唢呐(俗称海笛)和鼓、钹、板等打击乐器组成的吹打乐合奏形式。20151129日,京津冀学者音乐类非遗考察团队对小庄村十番会进行了实地考察。本文即是对小庄村十番会的调查研究报告。

2015年11月29日,陈瑜老师(左一)对小庄村十番会的郭宝臣(左二)、田万军(右一)、李旺(中)、李兆芝四位乐师进行访谈后合影  王 昕摄

(一)小庄村十番会概况

小庄村是雄县北沙口乡下辖的一个村庄,地处雄县北部,北邻大庄村,西与东留官营村接壤,东连蛮子营村;人口以汉族为主,满族人口占少数;经济方面以玉米、小麦、花生、棉花等种植为主,近年来开始发展以电力电线器材、箱包、箱包配件等为主的加工产业。

2015年调查显示,保定地区有音乐会、十番会、吹歌、保定老调、哈哈腔、秧歌戏、十不闲等与传统音乐相关的非遗项目,其中分布较广的是音乐会,其次是十番会。因此对十番会的关注和讨论十分必要。

1.历史沿革

小庄村十番会成立于清代。据鼓师郭宝臣重抄本(2002年)《古乐十番曲牌》内页[2] 所载:清朝顺治年间即1644年至1661年,古乐十番曲牌传承于小留民庄村东关街。郭宝臣在访谈中提到,小庄村旧称小留民庄,始建于清初。本村王氏家族兴盛后,组织村民在当地修建了六座大庙,分别是玉皇庙、观音庙、太公庙、关帝庙、文昌庙、五道庙。村里百姓每逢初一、十五都要进香。逢年过节更是热闹,百姓们吹吹打打、燃放鞭炮,都去寺庙焚香祈祷,祈求诸位神灵保佑平安吉祥、幸福安康。可是吹吹打打需邀请外村音乐组织演奏,花费太大,经会头商量后由王氏家族牵头成立了十番会,又称路灯会。从此古乐十番落地生根于小留民庄村东关街,传承至今。

关于小庄村十番会的历史源流有多种说法。鼓师郭宝臣在访谈中提到,会里的老人曾提到小庄村的十番会,一说是清代顺治年间从固安县传过来的;一说是从新城县(今高碑店市)传过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有个道士来到这里,留在此驻庙传授下来的。从会社乐师的口述资料来看,小庄村十番会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300多年前的顺治年间;同时小庄村的十番会传统是从其他地方传入,也有可能与寺庙音乐传统相关。

2.会社组织结构与制度

十番会通常以村为单位组成,成员均为男性村民,来自本村自愿入会者,原则上是来者不拒,但必须品行端正且具有为村民无偿服务的精神。十番会由会首总管,凡出会,加上乐队、打旗、放炮的相关人员,人数通常为三四十人。乐队只演奏音乐,不念诵经文。十番会一般不参与民间的婚丧嫁娶,主要功能是代表村民执行公共祭祀活动(包括后山奶奶祭祀以及散灯花等每年定期的礼俗祭祀活动)——十番会把这项功能看作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都是无偿服务。十番会的经费(用于购置乐器、用品等)目前主要来自村民的捐赠和红白喜事的一部分所得。当地婚庆有闹玩的习俗,通常由十番会成员帮忙张罗,所得充作会费使用。由于会社成员多为农民,平日需务农,待入冬农闲时,成员们便聚集在一起练习,先从韵谱开始学起,一句一句随老师韵唱,当地人称为口递,待背熟了再学习乐器演奏,这样慢慢磨合直至逐渐熟练。

十番会主要以地缘和亲缘关系为基础组织建立。十番会的成员全部为本村人,成员间大多有亲缘关系。如郭宝臣一家已经传承数代:郭宝臣的爷爷郭强曾是会社第五代镲头,父亲郭砚奎为第六代鼓师,儿子郭喜民在会里司钹,孙子郭奥目前在会里学习敲鼓。又如李兆芝目前在会社司板;其兄李兆明技艺高超,曾是第七代会长,担任李兆芝这辈成员的老师;李兆芝的儿子李壮和侄子李青山目前都在会里吹奏小唢呐,为十番会第八代小唢呐传人。从郭宝臣重抄本(2002年)《古乐十番曲牌》最后一页附的一份传承人名单,可以看到目前该会已传承八代,与文献和口述材料所载该会源于清代的说法基本吻合。

传统村落中亲缘和地缘关系相对稳定的环境以及十番会特殊的乐社性质,使得小庄村十番会在过去传承得稳定有序。虽然小庄村十番会曾因政治运动几经更迭,乐器、乐谱大量丢失,但其传承并没有中断(从传承谱系表可看出)。20世纪80年代,随着形势变化,小庄村十番会迅速重建。但与此同时,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使得村落人口流动性逐渐加大,原有的村落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近10年来乐社传承极为艰难。目前小庄村十番会有30余人,年纪最大的80岁,50岁左右的成员占多数,年轻人极少,加上会社有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成员皆为男性,因此小庄村十番会面临后继无人的艰难境遇。所幸该会会长李旺和鼓师郭宝臣等人尽心尽力,加之郭宝臣同时是当地鹰爪拳的师傅,平时经常召集村里的孩子和十番会的年轻成员一起练习武术,同时组织大家学习工尺谱,目前小庄村已成立少年武术队,武术队里的孩子也有人开始学习十番演奏。

(二)民间信仰与民俗中的小庄村十番会

民间信仰和礼俗是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视角。传统音乐往往依附民间信仰和礼俗而存在,共同构成依附共生关系。雄县民间信仰极为繁盛,从《雄县新志》中载录的正祀和淫祠分布情况可了解明清时期该地区的民间信仰大致情形。据《雄县新志》载:县境祠庙淫祠最多,古神次之,宗教又次之,先哲最少。唯时代屡更,故其兴废亦靡定。[3] 上文提到的清初修建的玉皇庙、观音庙、太公庙、关帝庙、文昌庙、五道庙等六座大庙代表了小庄村的民间信仰体系。小庄村十番会的活动基本围绕这几座庙宇展开,同时也和当地的后土信仰系统联系在一起。目前所看到的小庄村十番会活动主要存于正月散灯花、后土(后山奶奶)庙会及抡花等民俗活动以及民间信仰祭祀活动中,在村落的公共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散灯花仪式程序及相关音乐活动

北方农村的传统岁时节庆如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小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大寒食节、除夕等往往也是民俗活动和音乐活动相对集中的时间,从农历正月到二月间农村会组织各种不同内容的民间花会上街游行,各类音乐表演形式竞相献艺。据小庄村十番会的乐师们介绍,小庄村共有五条街,每条街都有自己组织的会,全村共有五道会。十番会属于东关街,其他四条街上的会社均为武吵子,属纯打击乐演奏形式。逢岁时节庆活动,小庄村的这五道会总是同时出会,热闹非凡。

2016年2月21日(正月十四)晚上,小庄村十番会的行进演奏和“散灯花”仪式  刘诗洋摄

当小庄村十番会作为一种组织出现在散灯花活动中时,他们又被称为路灯会。据鼓师郭宝臣介绍,小庄村的花会通常从每年腊八开始一直持续到二月二,当地在正月十四至十六会举办散灯花活动,一般连续举办三天,十番会和村里的四道吵子会共同出会——正月十四放人灯,祈求平安吉祥;正月十五放神灯,敬神灵;正月十六放鬼灯,以慰鬼神先人。每天仪式内容大致相同,但寓意有所区别。出会前几天需先准备要放的灯花,俗称捻灯花:先将宣纸剪成菱形,再将事先准备好的棉花籽包放在纸中,卷成卷,两端分别搓捻成细条状后拧成一股,然后下锅用文火翻炒,直到油慢慢渗入灯花内——这样灯花燃烧的时间更持久些。炒好的灯花会被收集到袋子里装好,等到夜幕降临,散灯花的仪式便开始了。十番会走在整个队伍的最前面。开道的两个人手执会旗,后面依次为大鼓、钹、板,三把海笛殿后,一路轮番演奏【一盘丝】【一盘绳】等曲目。负责燃放灯花的会员紧随其后,抬着盛放灯花的铁锅两步一停,在街中间撒下一盏盏灯花,每到大庙前,则在庙门口燃放三堆灯花。村民们自发地参与到散灯花的队伍中,随着十番会走遍全村各条街巷以及每座大庙[4]。队伍所过之处,燃烧的灯花远望如同一条长龙。灯花、烟花交相辉映,在夜色中显得壮观、喜庆。正月十四这一天放灯,寓意户进家丁、六畜兴旺、财源广进。仪式过后,村民们争先把大街上燃放的灯花捧到家中,放在炕头上,灯花燃烧得旺,预示着来年幸福安康、诸事顺意。[5]

正月十五日放神灯,仪式内容与放人灯类似,不同的是神灯须在寺庙里燃放,意在敬神祈福,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平安健康。

正月十六放鬼灯须在村外。放鬼灯时锣鼓喧天,但禁止燃放鞭炮,据说是为去世的先辈们创造转世良机。听十番会的乐师们说,散灯花时,村民们喜欢跟在十番会后面,因为十番会旋律庄重敦厚,演奏风格与吵子会截然不同。

2.后土庙会进香仪式及相关音乐活动

后土庙会是十番会参与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场合。20世纪90年代,薛艺兵等人通过对河北境内易县、涞水两地的民间后土信仰和乐社相关仪式的专题研究,指出在河北境内以易县洪崖山后土庙为中心的方圆数百公里范围内,存在着一个以后土为民间崇拜主神的信仰圈。[6] 在河北境内,后土的宗教影响力以易县洪崖山后土庙为基点,呈扇面形向东南方向平原地带放射,广及易县、涞水、涿州、新城(今高碑店)、定兴、徐水、满城、涞源等地数百公里范围。[7] 易县洪崖山后山主庙自清代以来香火旺盛,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后土庙会期间,各地香客蜂拥而至,周边各县民间香会争相朝礼献艺,音乐会、十番会等民间自发组织的会社都会参与到庙会活动中。据十番会乐师说,过去每逢三月十五,十番会都会到本村的奶奶庙接后山奶奶像挂到村内会棚,然后烧香。小庄村原先有个奶奶庙,后来被拆了。神像平时就在会头家供养,每逢初一、十五照例烧香上供。如今每逢三月十五,十番会照例会去村子的东北角接神,围着村子巡游,沿途接受香客们的祭拜。

香头家常年供奉“后土皇帝”(后山奶奶)和“天仙圣母”神像  刘诗洋摄

3.“抡花习俗及相关音乐活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抡花民俗活动也是小庄村十番会曾经的活动场合之一。抡花又叫打树花,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墙上,迸溅形成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它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农村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的打树花已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属于民间花会中的一档,通常在正月十五举行,其目的是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能与火神祭祀有关。抡花时,表演者身穿皮袄、头戴斗笠,用特制的木勺将高温熔化后的铁水用力泼洒到坚硬的墙上,1000多摄氏度的铁水打在冰冷的墙上,迸溅出璀璨的朵朵火花,瞬间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中。表演者会在火花消散之前打出新一轮火花,连续的火花形成金色的花雨,在寒冷的冬夜给人们带来丝丝温暖。据十番会的乐师回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抡花时十番会就在旁边演奏。遗憾的是,这种民俗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在小庄村已消失。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的“打树花”  齐易摄

(三)小庄村十番会的音乐传统

从小庄村十番会所保留的乐器和演奏曲目看来,会社所掌握的曲目已遗落较多,我们无法通过它了解当地十番乐完整的曲目情况,只能透过曲谱和民间乐师实际的演奏了解大致情况。

1.乐器与乐队编制

1)乐器

在小庄村十番会新翻抄曲谱《古乐十番曲牌》中记录有十番会演奏所需的鼓、镲、铙、锣、铉子、小镲、海笛、地鼓、镗子、二胡、笛子、笙等十二种乐器,乐队编制三四十人。这些乐器根据实际音响特点和演奏声部可分为由海笛、二胡、笛子、笙等乐器组成的旋律声部,以及由鼓、镲、铙、锣、地鼓等大音量打击乐声部和由铉子、小镲、镗子等音量较小的色彩性乐器组成的打击乐声部。在20151129日当天的考察中,由于会社人员召集不齐,我们所见到的小庄村十番会的乐队编制仅由六种乐器组成,分别是吹奏乐器海笛3支以及打击乐器小镲2副、钹9副、底鼓1面、铉子1个、大锣1个,演奏人数17人。

乐器合照  小庄村十番会提供

考察中所见的十番会所用乐器如鼓、钹、小镲等,多与河北地区的其他同类乐器形制相同,只是个别乐器在当地有自命名的地方性称谓。值得注意的如海笛是当地对小唢呐的俗称,其形制较小,木制,锥形木管上开八个按音孔(前七后一)。海笛音色清脆尖亮,目前十番会还保留有一支清代的海笛。另如当地所称的铉子,实际是一种形制较小的铜锣,演奏时左手持铜锣,右手持锣片敲击,和乐队中的大锣相比音色清亮短促。镗子即镗锣,演奏时左手持锣,右手拿小木槌敲击,此次考察未见。据鼓师郭宝臣说,小庄村十番会原有旋律乐器海笛、二胡、笛子、笙四种,目前仅存海笛,其他三种乐器的演奏在李旺的父辈那一代就已失传,乐器也在文革中遗失。

2)乐队编制

通过乐队编制的排列逻辑通常能够观察到该乐种的声部思维和声音观念。小庄村十番会的乐队编制形式是一种以大鼓为中心,按照乐器音色由内向外、由轻到重的排列逻辑,这与十番会平时的演奏环境有关。据乐师们讲,乐队在空旷的室外行路(踩街)演奏时,排成二至三列纵队,乐器排列顺序从前往后依次为鼓、锣、镲、铙、板(即小镲)、海笛。在固定场地演奏时通常排列成字队形,鼓居正中,3支海笛在鼓身后排成一队,鼓前方分别为4副铙、钹排列两侧,板和铉子分立在鼓的两侧,最外围是大锣。(在20151129日的考察中,我们没有见到铙的使用。)无论采用哪种乐队排列方式,最终目的都是将音响效果最大范围传播,并依然保持声部间的平衡。

小庄村十番会的固定场地演奏  王昕摄

2.谱本与曲目

1)谱本与曲目

小庄村十番会原有一本老工尺谱本。郭宝臣乐师说,他小时候随父辈学习十番乐时见过这本老谱本,后来部分曲牌散失。老谱本中原记录有【一盘丝】【一盘绳】【遵(醉)太平】【三扭嘴】【滚绣球】【炒缝】【赶子】【诗经】【小燕钻天】【大豆芽】【小豆芽】【芙蓉开花】等10余首曲子,他的父辈都还会演奏这些乐曲。郭宝臣自幼随父学习十番乐,但也只学会了其中5首。2002年,郭宝臣根据现存曲牌重新整理了一本曲谱,曲谱封面写有古乐十番曲牌字样,内抄录有【一盘丝】【一盘绳】【遵(醉)太平】【三扭嘴】【滚绣球】【炒缝】等6首乐曲。郭宝臣为这本谱本自撰一篇,详细记录了小庄村十番会的曲目、乐器与乐队编制、会社传承历史以及参与当地民俗活动的情况,为我们了解小庄村十番会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文字资料。

2)谱式与谱字

小庄村十番会现有乐谱的谱式与传统工尺谱谱式相同,即工尺谱字由上而下、由右向左直行竖写。其所用谱字与当地音乐会乐谱谱字大体相同。乐谱包含了器乐旋律和打击乐部分记谱。器乐旋律部分的谱字共有九个:六、五、上、尺、工、凡、合、四、一。标记在谱字下方的分别表示板、眼节拍概念。打击乐部分的乐谱用状声字表示,所用谱字有”“挡一个[8] 都喂”“等等,不记录演奏方法。

3)调首和宫调系统

小庄村的十番会曲谱属于工尺谱系统,以字为调首。据郭宝臣讲,十番会的海笛过去只能演奏C调,现在能演奏CEG三个调(无固定调名称谓),音高为合=C、合=E、合=G。目前演奏的乐曲大部分用G调。

4)关于阿口

口传心授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技艺的重要方式。几乎所有会社成员在拜师学艺时都非常注重工尺谱的背唱,学乐器演奏前必须先跟着师傅学念谱(或称韵谱),念熟后才可以学乐器演奏。

民间乐种所采用的工尺谱记谱方式往往仅记录乐曲的骨干音及大致旋律,这也是工尺谱记写的普遍规律。和冀中音乐会、京音乐、晋北道乐等北方乐种相同,小庄村十番会乐谱中也存在乐谱中没有记录而在实际演奏或念谱时围绕骨干音所增加的润饰性旋律,民间俗称阿口。在小庄村十番会乐谱中出现的阿口有”“”“等。阿口的作用主要是在念谱时使谱字衔接更顺口,因此存在谱字与衬字在音韵上的配合,如字后用字前用字后用等。

3.音乐形态及特点

1)曲目来源

从小庄村十番会老谱本所记录的10余首曲牌名称来看,大部分曲目来自明清俗曲,如【一盘丝】【一盘绳】【遵(醉)太平】【三扭嘴】【滚绣球】【炒缝】【赶子】【大豆芽】【小豆芽】【芙蓉开花】等,有些曲目已失传。小庄村十番会的曲目有大、小之分。所谓”“,是根据乐曲篇幅长短进行区分的,如【大豆芽】【小豆芽】是篇幅较短的小曲,【芙蓉开花】【小燕钻天】则是篇幅较长的大曲。还有一些曲牌来自戏曲选段,如【赶子】应该是根据京剧《清风亭》里的情节改编而成,内容与戏曲相关,但曲调已有很大不同。

小庄村十番会谱本封面与曲牌【一盘绳】的工尺谱  孙萌摄

2)曲式结构

小庄村十番乐的乐曲曲式结构多为单曲体形式。单曲体中又可分为由多个乐句组成的单段体和多段体曲式。小庄村十番会常用曲目如【一盘丝】,即是一首由6个乐句组成的单段体结构。

【一盘丝】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该曲音乐素材简单短小,主要由abcde等五个乐句素材通过反复手法组合而成。从图示上看,旋律与锣鼓段的组合有些类似锣鼓乐中的螺丝结顶的数列变化组合形式。除了b部分反复时锣鼓段多扩充出三小节,全曲节奏十分规整,实际演奏时音色变化较少,通常在踩街时作为开场曲演奏。乐曲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一个固定的打击乐节奏型,以此作为划分乐曲的标志。

另一首较常演奏的曲目【一盘绳】,则是由多个乐句组成的三段体(A+A1+B),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3)演奏特点

小庄村十番会的演奏特点呈现出冀中一带吹打乐的典型特征。在实际演奏中,乐队根据音色高低轻重分为两大组合:一组是以海笛为主的旋律乐器和以小镲、铉子为主的轻巧明亮的高声部打击乐器搭配组合,另一组是以鼓、钹为主的重型浑厚音色打击乐组合。鼓和海笛是小庄村十番会的主奏乐器。鼓控制整个乐队的节奏和速度,因此不管是以海笛为主的旋律乐器加轻型打击乐组合声部中,还是以鼓、钹为主的重型打击乐组合中,鼓在乐曲的演奏中贯穿始终。海笛是乐队旋律声部的主奏乐器,轻型打击乐器跟随海笛演奏。演奏乐曲时,开始、结束部分都必须敲击一下大锣,以提示下一首乐曲演奏的开始。虽然大锣不参与乐曲演奏,但只有极为熟悉乐曲的人才能掌握,起到开头、收尾的指挥作用。大锣开锣后总是先由重型打击乐组合演奏一段,接着再由以海笛为主的轻型高音乐器组合声部演奏,两组轮番迭出,一阴一阳,吹打相间,在音色、音量上构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以钹为主的重型打击乐声部在演奏时还运用了捂、转、亮等多种演奏技法,使得对比中又彰显细节变化,演奏风格也细腻、多变。

(四)“十番”乐种研究探讨

作为中国传统器乐合奏形式,十番在明代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曾广泛流传于宫廷、民间、宗教阶层,在地方风俗、文人笔记乃至传奇小说中屡有记载。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又今有所谓十样锦者,鼓、笛、螺(锣)、板、大小钹、钲之属,齐声振响,亦起近年,吴人尤尚之。然不知亦沿正德之旧。[10] 明张岱《陶庵梦忆》记: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明妓戏婆……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11] 清叶梦珠在《阅世编》中写道:吴中新乐,弦索之外,又有十不闲,俗讹称十番,又曰十样锦。其器仅九:鼓、笛、木鱼、板、拨钹、小铙、大铙、大锣、铛锣,人各执一色,惟木鱼、板,以一人兼司二色,曹偶必久相习,始合奏之,音节皆应北词,无肉声。……其音始繁而终促,嘈杂难辨,且金、革、木而无丝、竹,类军中乐,盖边声也。万历末与弦索同盛于江南。至崇祯末,吴阊诸少年,又创为新十番,其器为笙、管、弦。[12] 这段文字对十番的名称、体裁、乐器、乐队编制、来源、演奏风格以及流变情况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指出其演奏乐器中本以金、革、木为主无丝竹,乐队编制与演奏风格可能与军中乐有关,在后来的创新中增加了笙、管、弦等乐器。

近代以来,刘天华、曹心泉、程午加、杨荫浏等学者开始对十番进行搜集整理,研究范围包括苏南、北京、天津地区的十番锣鼓以及河北省安次县(今廊坊市安次区)的吵子会等,杨荫浏、曹安和合编的《苏南吹打曲》对苏南地区十番乐的系统化研究可视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十大集成工作的全面开展,在袁静芳、童忠良、樊祖荫、张伯瑜、崔晓娜等学者的推动下,十番乐及十番锣鼓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化,其研究范围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从十大集成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福建、河北、内蒙古、安徽、上海、天津、广东等地也流传着多种以十番命名的器乐合奏形式,如闽西客家十番、福州茶亭十番、楚州十番锣鼓、楼塔细十番、隋昌昆曲十番、佛山十番等十番乐演奏形式。这些散见于各地的十番乐队编制通常由十余种乐器组成,包括吹管乐器(如笛子、笙、箫、唢呐、管子等)、弦索乐器(如琵琶、二胡、三弦等)和打击乐器(分属锣、鼓、镲的各种类别和形制的大锣、中锣、手锣、镗锣、云锣、板鼓、盆鼓、大鼓、怀鼓、双磬、喜锣、春锣)等,从各地十番乐的乐队编制、乐器构成、传承方式、现存曲目来看,它们或许有粗锣鼓”“细锣鼓”“粗细锣鼓等不同称谓,但呈现出同属乐种的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十番乐流布到北方地区后被清廷吸收成为宫廷礼乐,后又与宗教祭祀活动结合的现象;流布到全国各地后,与当地器乐、戏曲、民歌、曲艺等形式交糅融合,从而呈现出丰富的区域性风格特点。如我们在晋江市萧下村看到的十番乐,可以说是十番乐地方化的一个典型例子。该地十番乐于清初传入,所使用的乐器原有琵琶、三弦、二胡、高胡、板胡、笛子、管子、笙、文轸琴、唢呐等,在经历闽南文化浸淫后吸收融合了地方音乐传统,目前所看到的十番乐所演奏的大部分曲目已完全南音化,仅从乐队使用的乐器和宫调以及个别曲目尚可依稀辨认原有的十番乐的音乐传统。

小传统与大传统之间的交流嬗变历来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十番乐作为流行于苏南地区的地方性乐种,后流布到北方京津地区并被清廷吸收,作为宫廷音乐享用,而后又流布全国各地,呈现出多样化的区域性特征,为学界研究传统音乐的变迁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实例。雄县小庄村的十番乐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十番乐在河北地区流布发展的一个案例——虽然这个个案并不具有典型性,但透过这个个案我们能观察到一个乐种在地方发展的兴盛衰败变迁过程,同时也能看到民间信仰和礼俗对传统音乐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十番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其所包含的深厚学术内涵亟待学界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注释:

[1]参见《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中国ISBN中心,1997年,第30页。

[2]为郭宝臣自撰。

[3]秦廷秀等修,刘崇本等纂:《雄县新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第117页。

[4] 这里所说的大庙即上文提到的小庄村的六座大庙:玉皇庙、观音庙、太公庙、关帝庙、文昌庙、五道庙。

[5] 以上内容根据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李建勋老师带领考察团队于2016221日(正月十四)晚摄录的雄县小庄村东关街散灯花祈祥仪式以及十番会鼓师郭宝臣访谈内容整理。

[6] 参见曹本冶、薛艺兵:《河北易县、涞水两地的后土崇拜与民间乐社》,《中国音乐学》2000 年第1期。

[7]同上。

[8]“一个是板,无实际演奏时值,只是数拍子用。

[9] 本谱例根据20151129日的演奏实况记谱,并将谱本上同名曲牌的工尺谱字附在演奏谱的下面。

[10]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第650页。

[11] []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6页。

[12] []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22页。

(文载河北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箫鼓春社·雄县卷》,此前该文曾以《河北十番的历史与变迁——雄县小庄村十番会引发的思考》之名载《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17年第4期。)


雄县小庄村十番会演奏曲目:【一盘丝】等

土地与歌”微信公众号已经刊载京津冀学者音乐类非遗考察团队第一期、第二期对高碑店市、雄县、安新县、容城县考察的工作手记、表演视频及成果目录,可以点击蓝色链接文字进入阅读。

第三期工作是对涿州市、涞水县和易县的考察。涿州市的考察,“田野寻风”微信公众号已经刊出了涿州市非遗普查华庄村吵子会东下庄村张家吹打南横岐村横岐调西韦坨村诗赋弦涿州市京东大鼓西河大鼓义和庄村河北梆子泗各庄村马家吹打班刁窝村子弟高跷会长安城村吵子会上庄村音乐会东韦坨村河北梆子上庄村旱船会南胡宁村竹马会常村河北梆子三城村十不闲霸王鞭与八大扇西茨村登云圣会长安城村秧歌会陶营村高跷会的考察手记,可以点击蓝色链接文字进入阅读。

涞水县的考察,“田野寻风”微信公众号已经刊出了南北高洛村四乐社北白堡村音乐会福山营村南乐会东赵各庄村音乐会张翠台村河北梆子东南租村十番会蔺家庄村南乐会三义村旱船会山南村霸王鞭城内村高跷会木井村花会的考察手记,可以点击蓝色链接文字进入阅读

除刊登考察工作手记外,“田野寻风”微信公众号还会陆续刊登团队学者在考察基础上撰写的一系列学术研究文章。已经刊出《田野上的一万个瞬间》(张振涛)《高碑店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荣英涛)《官民互动,礼俗兼具——高碑店市义店村冰雹会祭礼仪式用乐的历史民族音乐学考察》(常江涛)《石辛庄村音乐会音乐民族志研究》(荣英涛)《官护民养——撞河村吵子会考察探析》(张月)《高碑店市前南里村吵子会的考察与研究》(夏侯玲玲)《高碑店市吵子会考察研究》(张月)《老树新枝——曲堤村武术-吵子会考察纪实》(张月)《丁家庄村十番会田野考察与研究》(夏侯玲玲)《高碑店市地方剧照“上四调”产生、传播之文化分析》(刘小梅)《撞河村上四调戏会考察研究》(节选,陈铭方》)《高碑店市的民间戏曲(上)》碑店市的民间戏曲(下)》(齐易 刘潇潇)《传统瑰宝,鼓曲佳音——高碑店市王亮先生的西河大鼓演唱》《高碑店市河头村高跷会的调查研究》(赵聪)《孤株村秧歌会考察报告》(刘诗洋)《雄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齐易)《雄县亚古城村音乐会调查研究》(徐文正)《雄县开口村音乐会考察与研究》(陈瑜《雄县赵岗村音乐会调查报告》(荣英涛)冀中笙管,雄州雅韵——杜庄村音乐会考察报告》(李涛《雄县十里铺村音乐会考察报告》(吴晓萍)《雄县韩庄村音乐会调查报告》(荣英涛)《雄县北大阳村音乐会考察与研究》(夏侯玲玲)《雄县葛各庄村音乐会考察报告》(吴晓萍)《高庄村音乐会实地调查报告》(林敬和)《雄县古庄头村音乐会调查研究》(王先艳)《邢村音乐会实地调查报告》(林敬和)《常庄村音乐会考察》(荣英涛)《雄县米黄庄村音乐会调查报告》(李欣)可以点击蓝色链接文字进入阅读。

田野寻风
京津冀学者音乐类非遗考察团队成果发布、学者研究文章刊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