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学者音乐类非遗考察团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北大学出版社等)
涞水县张翠台村音乐会演奏视频之一
沧桑古乐今犹在,老树新枝重传承
——张翠台村音乐会考察手记
文/齐易
涞水县张翠台村是一个约有3000多口人的村子,村里的音乐会据传原是从村内的天齐庙传出来的,起起伏伏传承至今,目前该乐社为保定市级非遗项目。目前该乐社老乐师、新学员共约有50多人。音乐会所使用的有调乐器包括小管子、笙、笛、云锣等,打击乐器包括鼓、铙、钹、铛子等。能够演奏【四鹅郎】【合四拍】【挑袍】【普庵咒】等传统曲牌约50首。有新整理出来的工尺谱本。
这个乐社和笔者的联系比较紧密,早在2018年笔者就进入了这个乐社的微信群。虽然一般不发言,但是一直在默默观察:他们假期及晚上如何召集小学员进行训练,什么时候聚人出会或到白事上奏乐落忙,这些事情随时都会知道。笔者深深佩服他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决传承问题的努力,使一个趋于消亡的乐社逐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有的乐社面对传承难题总是强调各种困难,如年轻人在外打工无法入会、学生们怕耽误文化课不愿学习、买乐器没有钱等。这些问题确实也存在,但张翠台村音乐会的实践证明通过努力都是可以克服的。
长期的交往使笔者与会里的一些成员成了朋友,相互之间也就多了些关心。2023年6月份本来已经做好了涞水县考察工作再启动的计划,各个项目的负责人也都接到通知积极准备,可到成行之前笔者却突然新冠阳性了,只好紧急刹车再次叫停考察。张翠台村音乐会的头管乐师崔洪潮听到笔者染病的消息,马上发来微信,叮嘱要先好好休养,等身体好了再张罗考察,这些问候让笔者心生暖意。多年的田野工作,使得自己交往下了一大批民间乐师朋友,也算人生的一种收获。
2.于帅玲同学在拍摄乐师单人照 齐易摄
5.蒋聪老师在拍摄今天的演奏曲目单子 曹燃摄
10月29日笔者给崔洪潮乐师发去微信:后天就要去你们音乐会考察了,没有问题吧?他回复说没有问题,乐师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做着准备工作。笔者请他事先把演奏和韵唱的曲目、演奏者的情况等发一个单子过来,访谈都有哪几个人参加也及早做出安排。30日中午崔乐师把笔者要的资料发了过来,还谈了一些关于穿什么服装的问题,并问考察团队到达的时间。笔者回复说早上8点左右肯定到,先采录人员信息,再演奏,然后是拍合影、韵谱、访谈。
2023年10月31日一早大家就赶到了张翠台村的村委会,笔者、荣英涛老师和乐师们一起在村委会的院外广场边上选择了一处演奏场地,大家就七手八脚地搬桌凳进行布置;在音乐会的活动室内,田薇老师和于帅玲同学的乐社成员信息采集工作也在积极进行着;曹燃和王淳两位同学则在收集乐器、测量拍摄。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蒋聪老师是第一次参加我们团队的考察工作,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和荣英涛老师一样到处找乐师们进行交流,也新奇地观查团队正在展开的各项工作是怎样具体进行的。
正在做演奏准备的时候,涞水县电视台的记者受县宣传部的委托也来到了考察现场,对考察团队的工作进行采访和现场记录。她们拍摄了工作现场的照片,录了一些考察场景视频。在考察的间隙,还对笔者和荣英涛老师进行了采访,我们把考察团队的基本情况、工作目的、考察内容等进行了概要介绍。后来她们拍摄的视频做为新闻节目在涞水县电视台播放,多媒体稿件则以《河北涞水: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队走进涞水》的名称,在11月6日刊载到了央广网上。
6.王淳同学在向牛文成乐师请教问题 于帅玲摄
10.张翠台村音乐会乐师演奏近景特写(二) 齐易摄
大约在上午9:20左右,演奏场地布置完毕,摄录和直播设备也都安排妥当了,这个项目的主研人荣英涛老师播报片头信息,乐师们的演奏正式开始。他们共演奏了两组笙管乐曲牌,还对吹对念地念唱和演奏了经文【小三宝】。由于今天有的乐师在外打工未归,学生们又因为不是周末没有在家,管子乐师仅剩下崔洪潮一个人,所以有的曲目简化了,没有正常反复,长达半个小时的【普庵咒】也没有演奏。这个乐社依稀还保留着一些音乐会套曲的痕迹,但已经淡了很多,基本上以只曲的自由连缀为主。
他们的笙管乐曲牌虽然只有两组,但有的曲牌之间以打击乐【长三拍】相隔,有的曲牌之间又不加这个鼓段。如【拿水鸭】和【拿天鹅】实际上是同一首曲子,只是尾部不一样,两者之间不以【长三拍】相隔;【倒柳含烟】是把【柳含烟】的工尺谱字倒过来吹,两者之间也不以【长三拍】相隔;而【翠花开】【赶子】【翠珠帘】为一个小套曲,要连续演奏,中间不加【长三拍】。由于有了这样的变化,我们不能以打击乐【长三拍】相隔来分辨是否演奏到了下一个曲牌,只好稍后再请乐师们对着回放视频帮助分辨。
对吹对念的【小三宝】是民间丧事上超度用的一套经文,有人声念唱和器乐演奏。其基本顺序为【钹头】-【佛】-【灵前赞】-【长三拍】-【法】-【茉莉花】-【长三拍】-【僧】-【四上仙】-【长三拍】,其中【钹头】【长三拍】为打击乐演奏,【灵前赞】【茉莉花】【四上仙】为笙管乐演奏,【佛】【法】【僧】为人声念唱加笙管乐演奏。整个经文念唱表演时而是热烈的打击乐,时而是琅琅的人声加悠扬的笙管乐演奏,时而又是单纯的笙管乐声响,音声效果丰富多彩。念唱经文的孙旭忠、孙月奎两位老先生声音洪亮而婉转,让人感受到沟通人神的虔诚意味。
15.崔洪潮乐师(中)是音乐会中兴的功臣,他在访谈中介绍音乐会的现状 耿兆飞摄
对于打击乐、笙管乐演奏和人声念唱的多种声响,怎样摄录才能达到最佳音响效果?把孙旭忠、孙月奎两位老先生的位置调换到离打击乐器稍远一点的地方,所录出来的声音才大致平衡。经过耿兆飞、郭莫言两位技术人员的多次调试,终于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笔者细看孙月奎先生手里拿着的【小三宝】经文,感觉上面好像有一些错字,可能是多次传抄以讹传讹造成的。如果就这样将其直接做成字幕,恐怕有问题。笔者联系天津市砖垛村津门北韵禅乐的传承人刘泽舟先生,请他把【小三宝】经文发过来。刘先生发来他们的经文后,笔者觉得两者内容差别很大,干脆就不是同一篇,还得自己想办法。上网搜索,虽然没有搜到与张翠台村完全一致的经文版本,但发现的一些问题却往往能够得到正确答案。如“救度亡灵上天堂,免见免见阎王”,这一句的“免”字被他们误写成了“面”字,结果意思就弄反了。笔者把查到的一些答案与孙先生交流,他说:对啊,一字之差意思就全拧了。
进行完笙管乐和经文念唱的摄录,看时间还早,大家就决定上午把访谈做完,下午再集中精力进行工尺谱韵唱的录制。11:10左右,笔者和荣老师对孙旭忠会长和孙月奎、胡德芳、崔洪潮三位乐师进行了访谈。
乐师们在访谈中回顾了音乐会的历史。1949年前村里有两道音乐会,一个南会一个北会,之后合为一个会。现在的老一辈会员多是1963年入会学习的,当时经济困难乐器珍贵,学吹笙的在会念曲之后还要用手指先在自己的腿上掐着练习指法,熟练之后才能拿乐器练习演奏。1966年“文革”时期音乐会中断活动,1989年在胡正明、孙明福等人的带领下才又把乐社恢复了起来。崔洪潮、万炳会等今天的中年主力乐师就是那时入会的。改革开放大潮对音乐会的活动有影响,大家都出去打工了,年轻人没有时间入会学习,这样一来音乐会又走了下坡路。
20.考察团队与张翠台村音乐会乐师们的合影 耿兆飞摄
2018年会里的老人们请出来年轻人崔洪潮,把音乐会中兴的重任交给了他。年轻人果然有魄力,他拿出3000元钱购置乐器,招收村里的小学生入会学习。2019年他出面把乐社申报为县级非遗项目,2021年又申报了保定市级非遗项目。现在村里小学生入会学习已经成了风气,每年暑假都有一批小学员入会,镇里的中学还把从张翠台村小学升入初中、有演奏技艺的学生们组织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古乐社团。
说起音乐会参与的活动,他们说过去村里老了人都请音乐会,现在有所减少。音乐会在村里四月初四菩萨庙会上要出会,县里组织的野三坡开山节、彩色周末、文化宫演出、非遗展演等活动他们也积极参加,还做为地方文化的代表到北京参加过世博园的展演。由于他们积极配合县里的各种活动,经常外出演出,乐社的社会影响逐渐扩大。需要用钱了,往往请村里的富户资助,村委会和县文旅局也在购置乐器和服装等方面给予了一定支持。现在外出演出一般多由学生们去,在村里的各种活动则以老会员们为主。
下午的工尺谱韵唱以崔洪潮、孙旭忠两位乐师为主,孙月奎乐师最后韵念了一些打击乐曲牌。只是笙管乐曲牌是竖写的,在视频画面上要将其置于右侧;而他们的打击乐曲牌现在却是横写的,在视频画面上要将其置于底部,这来来回回一倒腾,花去了不少时间。
笔者把看着回放的视频记录每个曲牌时间节点的活儿交给了王淳同学,她在孙月奎乐师的帮助下圆满完成了任务。
今天考察任务完成的非常顺利,大约下午4:00左右就做完了全部预定工作。趁着天亮,大家告别音乐会的乐师们,荣英涛、蒋聪老师和王淳同学开车赶回了北京;韩卫华、王天硕两位老师从保定市开车过来拉上设备,接应我们回到了驻地。
涞水县张翠台村音乐会演奏视频之二
涞水县张翠台村音乐会工尺谱韵唱视频
第三期工作是对涿州市、涞水县和易县的考察。涿州市的考察,“田野寻风”微信公众号已经刊出了涿州市非遗普查、华庄村吵子会、东下庄村张家吹打班、南横岐村横岐调、西韦坨村诗赋弦、涿州市京东大鼓西河大鼓、义和庄村河北梆子、泗各庄村马家吹打班、东古邱村道乐班、刁窝村子弟高跷会、长安城村吵子会、上庄村音乐会、东韦坨村河北梆子、上庄村旱船会、南胡宁村竹马会、常村河北梆子、三城村十不闲霸王鞭与八大扇、西茨村登云圣会、长安城村秧歌会、陶营村高跷会的考察手记,可以点击蓝色链接文字进入阅读。
涞水县的考察,“田野寻风”微信公众号已经刊出了南北高洛村四乐社、北白堡村音乐会、福山营村南乐会、东赵各庄村音乐会、张翠台村河北梆子、东南租村十番会、蔺家庄村南乐会、三义村旱船会、山南村霸王鞭、城内村高跷会、木井村花会、周家庄村小车会、南关村京剧、车厂村老调、东关村龙灯会、西义安村南乐会、王各庄村吹打班的考察手记,可以点击蓝色链接文字进入阅读。
除刊登考察工作手记外,“田野寻风”微信公众号还会陆续刊登团队学者在考察基础上撰写的一系列学术研究文章。已经刊出《田野上的一万个瞬间》(张振涛)《高碑店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荣英涛)《官民互动,礼俗兼具——高碑店市义店村冰雹会祭礼仪式用乐的历史民族音乐学考察》(常江涛)《石辛庄村音乐会音乐民族志研究》(荣英涛)《官护民养——撞河村吵子会考察探析》(张月)《高碑店市前南里村吵子会的考察与研究》(夏侯玲玲)《高碑店市吵子会考察研究》(张月)《老树新枝——曲堤村武术-吵子会考察纪实》(张月)《丁家庄村十番会田野考察与研究》(夏侯玲玲)《高碑店市地方剧照“上四调”产生、传播之文化分析》(刘小梅)《撞河村上四调戏会考察研究》(节选,陈铭方》)《高碑店市的民间戏曲(上)》《高碑店市的民间戏曲(下)》(齐易 刘潇潇)《传统瑰宝,鼓曲佳音——高碑店市王亮先生的西河大鼓演唱》《高碑店市河头村高跷会的调查研究》(赵聪)《孤株村秧歌会考察报告》(刘诗洋)《雄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齐易)《雄县亚古城村音乐会调查研究》(徐文正)《雄县开口村音乐会考察与研究》(陈瑜)《雄县赵岗村音乐会调查报告》(荣英涛)《冀中笙管,雄州雅韵——杜庄村音乐会考察报告》(李涛)《雄县十里铺村音乐会考察报告》(吴晓萍)《雄县韩庄村音乐会调查报告》(荣英涛)《雄县北大阳村音乐会考察与研究》(夏侯玲玲)《雄县葛各庄村音乐会考察报告》(吴晓萍)《高庄村音乐会实地调查报告》(林敬和)《雄县古庄头村音乐会调查研究》(王先艳)《邢村音乐会实地调查报告》(林敬和)《常庄村音乐会考察》(荣英涛)《雄县米黄庄村音乐会调查报告》(李欣)《雄县小庄村十番会调查研究》(陈瑜)《雄县杜庄村刘家吹打班研究》(齐易)《雄县南庄子村、张二村、张神堂村吵子会调查研究》(王先艳)《雄县荣河北梆子剧团调查研究》(张国强)《雄县东王村“云车会”小戏研究》(齐易)《西河古韵雄州扬——雄县赵连方先生的西河大鼓演唱》(袁亚婕)《雄县张魏庄头村秧歌会的考察与研究》(霍雁诚),点击蓝色链接文字进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