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难不难?让有效的教研帮你忙!

文摘   2024-12-03 19:58   江苏  

幼儿园以游戏为教学手段,

该如何通过教研来支持教师呢?


文/Kevin 校定/陈欢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游戏能够让孩子更主动地学习,也让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全面。然而,将游戏顺利地带入幼儿园课堂并非易事。


如果问题只是缺乏游戏组织的技术和经验,那么通过耐心学习和实践就能逐步解决。但事实上,在转变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会遇到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一些非技术性的问题。


当我们决定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并将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时,老师不仅需要掌握组织游戏的技术,还需要面对一个更大的考验:如何在逐步调整教学方式的同时,缓解由此带来的心理不适与观念冲突。


@100languagesatelier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当你计划引入游戏作为教学手段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非技术性的“难关”?又该如何通过内部教研活动,顺利推动这项工作能真正落地实施?


幼儿园从“直接教”到“用游戏引导”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线老师往往会面对五大关键挑战:


难关一:转变观念


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方式,让老师习惯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学习的激发者或引导者。在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需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接受“孩子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这一理念。这种转变可能与以往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产生冲突。


初期,许多老师可能会对“自由”充满担忧。他们害怕孩子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偏离学习目标,甚至无法掌控课堂节奏。这种对失控的恐惧,会让老师在新教学法实践的初期感到焦虑、纠结。


相较于学习新技能,改变观念是一个更为复杂且耗时的过程。老师不仅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还需要逐渐建立对新方式的信心。


@eyfs_reception


难关二|转变角色


将游戏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要求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做出重大调整。从传统的课堂“权威”角色到孩子的学习伙伴或引导者,教师需要更多地倾听、观察,而不是直接指令。这一角色的变化可能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感,因为老师需要重新定义、感受自己的作用与价值。


这种角色转变的核心在于找到“耐心”和“放手”之间的平衡点。


在孩子通过游戏进行学习和探索时,教师需要判断何时沉默、介入和退出。既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避免过早干预而削弱他们的自主性。这要求老师具备高水平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够识别孩子的学习时机和需求,并灵活调整自己的支持方式。


@miss_e_early_years


难关三|转变教学策略


孩子的主动学习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的,而游戏主要依靠环境激发。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兴趣,设计出富有吸引力和启发力的环境,使孩子在游戏中自然地探索和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熟悉每个孩子的发展状态,还需要善于创设适应不同需求的学习环境。


这是一个从孩子的学出发反过来制定教学方案的“反常规”的教学策略。


此外,在自主探索模式下,孩子的行为和学习结果有时是不可预测的。教师需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环境设计、互动方式及后续活动安排。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孩子的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这种频繁的动态调整,需要教师在“激发”和“回应”之间进行快速切换,持续支持探索的过程。


从传统教学到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方法的改变,更是思维与行为模式的变革。这也需要教师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反思与调整。


@sgpa_eyfs


难关四|转变教学进度


教师主导的教学是进度稳定的、内容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程式化的。而以游戏为主要手段,需要老师看到每一个孩子,理解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学习节奏都不同,教师需要敏锐地捕捉这些差异,并提供针对性的支持。


孩子在游戏中的探索过程往往是非线性且间断的。他们可能暂时放下一个问题,转向另一个探索方向,随后又回到原点。这种“不规则性”可能与传统线性教学的观念相冲突,但它是自主探索的自然表现。教师需要理解和接受这种学习特点,并以开放和耐心的态度支持孩子的探索。


难关五|转变评估方向


在教师主导的教学中,评估的重点通常放在孩子是否给出了“正确答案”,以“学到了什么”。然而,在以游戏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中,重点不在于孩子是否达到预设目标,而在于他们“如何探索和学习”的过程。


这种教学评估方式需要教师从观察和记录孩子的游戏行为入手,深入理解他们的探索路径、思考方式和个性化需求。这比单纯检查结果复杂得多,因为它要求教师具备分析过程的能力,并在过程中提供针对性的支持。


教师需要接受这样一种转变:学习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为持续的探索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sgpa_eyfs


「欢欢博士聊幼教」


以上五大难关,既涉及心理层面的适应,也关乎专业能力的提升。对于园所管理者和教学负责人来说,支持教师应对这些挑战是关键。


支持儿童自主探索的教学法依赖三项核心技术:游戏空间和材料的组织;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以及生成课程的执行。这些技术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来掌握。而园所内部的教研活动是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支持方式。


内部教研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不妨从教研内容、策略、目标和方式四个方面,具体探讨一下如何通过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克服教学转型中的五大难关。


(一)教研内容


很多园所的教研活动主要是针对园所当下的具体问题开展,有些教研甚至会变成为上情下达或着重强调安全的通报会。但既然是教研就应该以教学技能探讨和实践反思的主要内容。要真正帮助教师适应游戏教学法,园所内部教研活动内容可以聚焦以下技能和知识点:


1)熟练《3-6岁儿童发展目标指南》快速查询工具,能了解你所在班级孩子年龄对应的发展目标;


2)理解幼儿园游戏的定义、判断标准与组织方式;


3)熟练运用《鲁汶量表》观察儿童的游戏状态,包括情绪健康和参与程度;


4)熟练运用《有效学习特征》观察与分析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的学习品质;


5)深入理解幼儿感知运动图式探索的表现和支持策略;


6)能熟练使用游戏环境创设工具《IPE诱导区创设前/中/后核查表》;


7)与生成课程相关的各项组织技术,其中包括“儿童经验图书馆搭建”、“月/周/日计划”、“观察与评价”、“探索地图”等;


9)师幼互动的原则与技术;


10)如何获取家长对新教学方式的支持。



以上述这些内容组织教研活动既能强化教师的游戏、课程方面的实践技能,也能提升其适应新教学方式的专业能力。


@earlybird.project


(二)教研策略


在教研策略层面,教研则需要从技术和心理支持两方面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下是四种可行策略:


# 专业培训

利用外部资源,为教师提供关于游戏教学法和儿童自主探索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专业培训可涵盖环境创设、游戏组织、观察与分析方法等领域,帮助教师快速建立基础知识并掌握实践技术。


# 同事互助
同年级教师可聚焦具体案例,如针对某个孩子的游戏状态或环境创设进行讨论,通过分享经验互相启发,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 实践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录制教学视频,借助观察工具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孩子的反应,从中发现改进环境并逐步优化教学手段。


# 心理支持教学转型初期,教师可能经历焦虑、挫败感甚至动摇。园所管理者和教学负责人需要坚定的信念和耐心,并理解并安抚教师情绪。只有让老师一步步看到孩子因游戏发生真实改变,形成正向反馈,以此缓解对“失控”或“无效”的担忧。


@owlbabieschildcare


(三)教研目标


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具备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成为教研活动的重要目标:


# 环境创设能力
游戏环境是孩子自主探索的基础。教师需要掌握创设能激发孩子游戏兴趣和探索动力的环境能力,这是推动游戏教学的核心。


# 观察与分析能力
在自主探索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捕捉孩子的兴趣点、需求和探索状态,并进行分析,进而为孩子提供针对性的支持。


# 互动能力
高效的师幼互动不仅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还能帮助孩子深入探索和学习。教师需掌握观察、提问、回应和支持等互动技巧。


# 跨领域整合能力
游戏与探索学习通常跨越艺术、科学、语言等多个领域,特别是中班、大班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储备及整合能力,以支持幼儿的整体发展。


# 培养游戏精神
所谓儿童视角是指老师始终需要基于儿童的发展特点和特有的学习方式提供教学支持。可以这么说,衡量老师是否真正了解并有效支持孩子的学习,只要看老师是否具有游戏精神。只是由于受文化的影响,幼儿园老师普遍缺乏游戏精神是不争的事实。


@missjacobslittlelearners


(四)教研方式


传统的全体教研虽然方便管理和统一部署,但针对性不足。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发展特点,在技术讨论上我们更主张以年级为单位的小组教研活动。除此之外,园所是可以尝试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教研活动:


1. 亲自体验游戏

教师们可以亲身参与到自己或同事创设的游戏环境中,以孩子的视角体验游戏。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更直观地感受到环境设计的优缺点,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


2. 环境分析

利用视频进行独自或小组教研。可以录制10分钟的课堂视频,老师通过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与学习状态,分析环境中的不足,并提出调整和优化方案。


3. 个体跟踪分析

选择一个孩子,观察其在不同环境中的游戏状态,分析其学习特点与发展水平。这种针对性练习有助于教师提升观察与评估的能力。


4. 集体环境分析

让教师们共同分析一个统一环境下不同孩子的游戏状态,从中总结环境对孩子行为的影响规律,并积累优化环境创设的经验。


5. 现场观摩

组织教师现场观摩其他班级的教学活动,利用观察工具记录并分析孩子的游戏与学习状态,交流各自的见解并提出改进建议。


6. 师幼互动分析

通过拍摄师幼互动的视频,借助回看和集体讨论,识别互动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这种方式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互动技能。


7. 创建儿童经验图书馆

在集体教研中,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的游戏行为,整理并创建属于园所的“儿童经验图书馆”,为主题课程设计提供参考。这不仅积累了教育资源,还能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与成长。


总之,要顺利推行孩子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除了技术关,老师们还会渡过心理关。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园所的支持很重要,教研是帮助渡过难关的重要的方式。教学的问题很多是集中在环境、互动上,以及对孩子游戏的观察与分析上。教研需要聚焦教学现场,在现场找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 END - 

本公号内容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合作|其他事宜请致信:

kevin@earlyyearsinternational.com


加星标,幼教不迷路

 EYIA 



2024 一芽幼教技术年度研讨会
正在报名中,点击下图了解更多信息















基于游戏的教学方式怎么做教研?

来本周四欢欢博士的幼教公益直播间畅聊!









欢欢博士聊幼教
基于儿童视角,探讨、分享专业且纯粹的幼教方法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