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芽人物
小晴,一位来自南方大城市一所公立幼儿园的主班老师。我们相识于一门线上课程,她是唯一一个没有进行任何咨询了解就直接付款报名的学员。开课前,我曾在微信上问她培训费是否可以报销。她说是自费。
课程中每周都有多次群互动或直播,通常晚上八点开始,持续一小时。有时,我会在互动开始前单独私信提醒她一下。她一般会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回复:“来了来了,刚搞掂手上的活。”
就这样一来二往的交流,让我对她产生了好奇心——我想了解这位即将成为妈妈、自费学习的一线幼教老师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八周的课程结束后,我几次试图约她见面,最终趁她在家休假时,我们约了一个下午,聊了三四个小时。
文|Kevin
校订|陈欢
全文约4700字
小
晴和许多幼师不同。她最初选择成为老师并不是因为喜欢,也不是因为追求稳定,而是“年轻时懵懂的选择”。她甚至曾因不适应中途离开了一年多。
如今,已经拥有七年教龄她却开始喜欢这份工作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做着做着发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也摸到了一些门道,慢慢地才有了动力。”
尽管如此,和所有幼师一样,过去的教学经历让她感受到五味杂陈,期间有冲突、沮丧、无奈,也有温暖和欣喜,也会有“躺平”和“努力”之间的来回挣扎。
三年后的觉醒
多年前,小晴曾从幼师的岗位离开,在其他行业工作了一段时间。不过,一年多后还是辞职了。起初,她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一番考虑之后,她还是决定回到幼教行业并进入了一家公办幼儿园。
重回幼儿园的那段时间对小晴来说并不容易。此前,她所在的私立园所提供现成的教案,老师只要按部就班地教就行,并不需要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但新入职的公办幼儿园没有固定教材,教学需要教师自行组织。那时她常常被领导约谈,让她倍感压力。
幸运的是,园长和师傅对她非常好,经常给予具体的指导。而她自己也一边观察同事的教学,一边主动寻找各种与幼教相关的资料学习,慢慢“熬”过了那段过渡期。
回想过去,小晴认为有一件事对她的“职业觉醒”发挥了重要作用。
淄博市张店区世纪花园幼儿园南园
有一年,她所在的幼儿园被一所大学选定为某项学术研究的数据收集点。为了配合科研项目的开展,期间小晴接受了一些培训,她的教学困惑也时常得到研究人员的反馈。那段时间,她第一次模糊地知道了什么叫“追随孩子的兴趣”,什么是“以儿童为中心”。
这段特别的经历让小晴发现,自己此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存在很多不当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地方。通过学习如何与孩子们交流,以及如何恰当地回应他们,她这才真正感受到儿童的世界真的很有趣,也开始体会到作为一名幼师的价值。这是她的觉醒时刻。
“感觉摸到了一点幼教的门道”之后,小晴发现自己渐渐地有了工作的动力。
小晴的“职业觉醒”经历了三年时间才真正实现,这个过程既漫长又充满意外。
面对“专业指导”的迷茫
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多,加上自我摸索与体悟,小晴的幼教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相比过去,她更能“看见孩子”并理解他们了。
现在,如果有孩子盯着鱼缸里的金鱼看,她不再觉得那是件浪费时间的事。她会认为孩子可能在仔细观察金鱼游动时优美的摆尾姿态,或者对鱼身上不同的颜色感到好奇。
广州市白云区森侨幼儿园
孩子的情绪有时像二月的天,阴晴不定。对像小晴这样有经验的老师来说,应对孩子的多变并不是个挑战。真正让老师们感到迷茫和无助的,是应对各路专家甚至教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指示和“指导”。
有段时间,“一对一倾听”风靡一时,上级要求务必推行到每个班、每个孩子,并特别强调要让孩子通过说、画的方式表征。老师们被要求每天收集孩子的表征,还要创建表征墙。小晴回忆说,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在不停地听孩子说话、让孩子画画。
班里三十几个孩子,工作量可谓巨大。
孩子们不愿说也得说,不愿画也得画。为了配合老师完成硬性表征“任务”,到后来有些孩子已经习惯性地应付了。还有的孩子一看轮到自己了,就会哭丧着脸哀求:“小晴老师,今天能不能不找我说啊?”
每当这时,无助的小晴心里就满是疑问:“为什么一定要一对一倾听啊?为了完成上面指示的任务,打着‘专业’旗号的折腾,真的对孩子的发展有价值吗?”她常常想吐槽两句,否则心里的憋屈无从释放。
重庆市山谷四季森林儿童中心
类似的事在小晴的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频繁。很多时候,她的园长也无奈,只能苦口婆心地对老师们说:“咱们先应付一下眼前的检查,不然园所评分过不了关。”
最近,幼教领域又兴起了一股“自主游戏”热,新一轮的“变革”又开始了。这股热潮原本是为了落实《指南》,为了进一步提升幼教质量。但由于没有切实的配套举措和专业支持,等待一线老师的势必又是惘然无措的应对和大量的无用功。得一利而生一弊。
幼教领域需要一套专业的、可持续的幼儿园日常工作方式和评价标准,而不是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换个领导就来新花样!
不开心的获奖
今年上半年,小晴所带的班级被园所指定为课程案例分享班。
起初小晴是很有兴趣做这件事的。一来可以与同事交流,二来也是对自己教学技能的一次检验。她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可以尝试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开展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生成式教学。她迫不及待地结合班上孩子的特点,确定了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
刚开始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非常顺利。小晴一步步用环境支持孩子们按自己的兴趣和节奏探索。
然而,随着分享日临近,很多孩子认知、技能、情感方面“高光时刻”还未出现,小晴却被各方催促,要求尽快完成课程并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案例。她不得不开始人为“催熟”,甚至特别引导个别能力较强的孩子来呈现她预设的结果。
@miss_e_early_years
小晴的案例分享取得了“成功”,还荣获了奖项。然而,她心里却并不开心。
在她看来,这只不过是一场预先编排好的秀,并不是她想要的真正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家长投诉带来的轻松
除了进行日常教学外,小晴每天下班后还需要花费大约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处理台账并与家长互动。台账是为了应对合规办学的要求,老师每天以特定的格式记录的各项与教学有关内容。
相比之下,家长工作更让小晴头疼。
如果仅仅是针对孩子在园所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有效的沟通,那对双方都有价值。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沟通内容并非老师和家长真正愿意进行的。
@earlyyearsoutdoor
很多时候,与其说是“家长工作”,不如说是提醒、督促家长完成任务。暑期安全教育课、交通安全教育课、防溺水教育课……甚至是协助相关部门进行防诈骗警示、流动人员登记等。常常一个任务还没完成,另一个任务就接踵而至。
对于这些任务,园所要求老师一一督促家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免影响园所评分。小晴常常在晚上小心翼翼地催促家长:“谁谁妈妈,您能抽空听一下我们安全平台上的安全课程吗?”
家长往往出于情面或礼貌表面上答应了,实际上不会做。小晴明白家长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没有义务完成园所布置的任务。但家长不完成的话自己会受到批评,真是进退两难。
有一次,不堪其扰的家长投诉到教体局,领导取消了任务,老师和家长才得以解脱。
大家都知道幼师工作累、待遇低,却不一定知道她们如今几乎成了可以被各方支配去做任何事情的一个群体。各中委屈和无奈,不是从业者很难真正体会。
一度也想躺平
在这次自费的进修课程中,小晴收获了许多新的幼教观念和有效的教学技能,进一步理顺了一些她此前模糊不清的概念。这些内容帮助她突破了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瓶颈。
她兴致勃勃地在自己的班里进行实践,同时尝试与其他同事分享她学到的新知识和教学思路,希望在游戏支持、环境创设等教学方式上与大家达成共识。
然而,园所里的教师老、中、青三代都有。很多人对小晴的分享并不买账。大家多年来形成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并不愿意做出调整。小晴的新尝试和教学成果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
重庆市山谷四季森林儿童中心
每每这时,小晴便陷入自我怀疑:是自己的认识有问题,还是沟通方式不当?或者是真的不需要改变?总之,她的内心会有失落感。有段时间,她对教研工作的积极性明显降低,甚至出现了懈怠情绪。
她说,她一度也曾想过“躺平”,干脆只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算了。
幼儿教育这份工作不仅需要老师的耐心和对孩子学习的责任心,还需要持续的学习。但小晴这样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老师都曾经历过。就像孩子的成长需要老师的支持一样,老师也不能仅凭个人努力获取成长。
幼教工作者一向不缺乏爱心,但光靠“为爱发电”来裹挟老师前行,并非长久之道。
孩子们赋予的动力
培训结束后,小晴一直尝试通过环境创设为班里三十余个孩子提供游戏支持。她说,当孩子专注游戏时,与以往相比,她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他们,自我反思的时间也多了,对教学也因此有了全新的认识。
小晴老师每天依旧忙碌着。
聊天快结束时,我问小晴:“算上毕业后的第一年,除去中途离开的一小段时间,你从事幼教已经有七年了。都说“七年之痒”,经历过委屈、疲惫、觉醒和不甘,你现在还有动力吗?”
她的答复出乎意料地干脆:“动力还在!”
她进一步解释说,她的动力来自孩子和她自己两个方面。
在过去的教学中,她常常单方面地牵着孩子走。她会提前设定好一条线索、一条路,引导着孩子按照既定的方向前进。当孩子们的表现超出她的预设时,她会感到茫然,并试图干预和纠正。但孩子们常常不买她的账。
如今,她学会了观察每个孩子的学习状态,理解并接纳他们的行为,更加注重追随孩子的兴趣,与他们一起参与和探索“未知”。她懂得了欣赏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展现出的不同探索路径和结果。她发现,她带的孩子比以前发展的更好也更活跃了。
广州市白云区森侨幼儿园
以前是她逼着孩子们表达,现在是孩子们追着她分享。
当孩子们一口一个“小晴老师”地喊她时,内心的欢愉让即将成为妈妈的小晴产生巨大的满足感。
小晴认为,孩子们的变化是她的专业成长最好的体现。尽管已经从事幼教七年,但她依旧感受到自己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她说,她是个“晚熟”的老师,许多教育观念和技能经过了长时间的自我琢磨和练习才能慢慢领会的。她很早就认识到刻意练习的重要性——专业性需要时间来成就。
即便时常感到迷茫和无助,她仍然会找到解决途径。正如她自费报名参加培训时的理由:“那段时间正处于迷茫阶段,我需要寻求新的技能和知识。”她说,她需要底气去面对孩子们。
再过四个月,小晴老师就将成为妈妈了。无论是作为妈妈还是作为一名幼师,她都将迎来属于她的重要时刻。
小晴,应该是幼师群体的一个缩影。她们辛苦但坚韧,偶尔也会抱怨但心中充满爱,时有迷茫却依然选择前行。
@early_years_play_with_eva
后记|关注幼师就是关注孩子
写这篇文章时,我同时也在与其他几位幼儿园老师保持着联系。时值七月,很多幼儿园放假了,小朋友们跟随家长外出旅行,老师们也终于迎来了假期。
然而,我了解到,在很多地方,非编制的幼师在暑期是没有工资的。甚至有些城市的公立园所,老师上半年的工资还没领到。
幼师不但工作辛苦,生活也不容易。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大量科学研究的支持。这个阶段的学习和发展,对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然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老师。当下的幼教,老师专业技术培训少、职业发展路径单一、岗位的稳定性差、薪酬待遇低等现象普遍存在。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就可能对社会尤其儿童和家庭带来不利影响。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幼师们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但他们却难以称得上是一个拥有幸福感的群体。
无论是为了应对出生率下降的挑战,减少家长的育儿焦虑,还是将早期教育作为一种长期投资,政策制定者都应当优先考虑如何为幼教从业者提供更广泛、更有力的支持。
关注幼师,就是关注孩子的未来。
- END -
文|Kevin 校稿|陈欢
文中图片与内容无关
加星标,幼教不迷路
推荐阅读
专业纯粹的幼教支持
版权声明
本公号内容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合作|其他事宜
kevin@earlyyearsinternation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