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游戏后一定要做表征吗?如何高效收集幼儿的游戏表征?

文摘   2024-07-25 20:01   江苏  




当下,自主游戏成为了很多幼儿园必须的教学内容。随之而来的,如何收集孩子的表征却让班级老师犯了难。


本着「不让老师做无用功」的原则,我们今天就来谈谈“游戏表征”是不是必须要做?它确实对孩子好吗?这项工作可以怎么样更高效地组织、执行呢?


全文约三千字|阅读时间约9分钟


"倾听儿童"成为幼教的热词以后,一线老师本就繁忙的日常工作更加繁忙了。


一个幼儿园班级通常有三四十个孩子。照顾这么多小朋友们每天的吃喝拉撒睡就要耗费好几个小时。再除去游戏时间、集体教学时间,为了每天按时完成每个孩子的游戏表征任务,老师们可以说是使尽浑身解数。


有的老师自嘲“开局一张图,内容都靠编”。只要老师想象力丰富,孩子画个圈都能有800种解释。有的老师为了让孩子的话能被外人看懂,记录时悄悄整理孩子说话的思路。还有的老师直接把表征任务分配给班里的“尖子生”。甚至为了得到更好的“游戏故事”,还在游戏开始前偷偷“教一教”、“启发一下”。


种种乱象之下,老师们内心非常困惑和挣扎:


表征,真的有必要做吗?


01

表征不该变成“游戏任务”


谈起幼儿的表征,可以搬出一堆理论来,什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心理表征理论还有瑞吉欧的一百种语言。


但这些理论强调表征多么重要是一回事,真正落实到一线的实际操作又是另一回事。


班级老师们所得到的要求经常是:领导要看到幼儿精彩的表征。不仅要知道孩子说了什么,还要看到孩子画出来的内容“图文相关”。


于是,不管是一对一还是一对N,连孩子们都知道游戏过后马上任务就来了。大胆的孩子直接抱怨“老师,可以不画吗?”,而害羞的孩子只能硬着头皮开始瞎编。


一句“游戏要留痕”说起来轻飘飘,却实打实让孩子和老师的日常徒增大量无意义的任务。



仔细想想,为什么游戏一定要通过绘画表征来“留痕”呢?


孩子肯定是不需要的。


一个游戏孩子玩过了、体验了,就开开心心继续去玩另一个游戏。孩子玩过游戏的场地本身就是游戏的痕迹。哪个小朋友每次玩过游戏后,会自发地把自己做过的事、说过的话画下来?怕不是天生“手帐狂魔”?


我大学的时候曾短暂迷恋过手帐。看到别人的手帐画很多可可爱爱的日常插画,我也手痒。结果不到三天就放弃了——干什么都要画出来实在太烦人了!


然而,如今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很多时候连放弃的权利都没有。


老师本质上也不需要。


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在日常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大量机会了解、倾听孩子。在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只需要观察孩子并和他们互动,老师就能知道小朋友在做什么、还需要什么支持。


目前幼儿园里绝大部分的表征和所谓“痕迹”,说白了都是给外人看的(被逼的)


02

表征有价值,但也有前提


吐槽归吐槽。我并不否认表征本身的价值。


表征,是一个人把头脑中的想法,用一种他人能看到的方式表达出来。瑞吉欧所提出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表征最诗意的比喻。但这有个前提:


孩子是否自愿在做感兴趣的事。


在得到了恰当的支持以后,孩子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外界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这可能是语言的、动作的、艺术的、符号的……成人往往会发现,孩子对材料、对生活细腻的感知和表达,远远超过成年人自己。


通过大量自愿、主动的表征,孩子不仅深化了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还会变得更有创造力、想象力、表达能力。


注意上面两个被加粗的前提:“得到恰当的支持”和“自愿、主动”——它们是什么前提呢?是表征发挥其价值的前提。


很可惜,我们很多的幼教现场,远没有这样的前提条件。

我们的幼教现场是,班级老师每天忙得脚不着地。


各种台账、表格、行政事务,各种大型活动、环创,各种与上级、与同事、与家长的琐碎沟通……在很多领导眼里好像老师每天有48小时一样,不临下班安排个任务、不盯着老师拍照片拍视频做环创写案例,就觉得老师没干活。


孩子们每天也忙。


早点过后是户外体能,体能过后是排队喝水吃点心,吃完点心要去当公开课“群演”,好不容易游戏时间到了,却要先画游戏计划、后画游戏反思。


所有人都在忙着「制造」孩子学习的假象:“精彩的游戏故事”、“精彩的生成课程”、“丰富的学习内容”、“超强的表征能力”……


却没有人想去「看见」孩子学习的真相:没有游戏的时间、没有好玩的环境,多数的孩子要么在老师的控制下变得顺从听话,要么早早被贴上“摆烂”的标签……


在这样的现场产生出来的表征,即使老师妙笔生花,也藏不住内里的潦草匆忙。


在不考虑教育现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一味要求“游戏留痕”,不过是幼教现场的又一阵形式主义、功利主义之风。


03

先有好游戏,后有好表征


心有追求的老师读到这里一定会问:“所以,我该怎么做呢?我们班就是有这么多孩子,我就是有这么多琐碎的任务,这些都是我无法改变的。但我真的想为孩子们做点实事。问题是,我能做什么?”



虽然不同的园所的实际境况差异巨大,但我还是想以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世纪花园(南园)开展的教学实践来举例。这个园所在毛林林园长的带领下,探索如何激发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表征」的经验,具有相当普适的借鉴意义。


毛园长所在的世纪花园(南南)大中小班级人数都在35人以上。她没有把精力放在研究如何提高孩子表征,而是一门心思地考虑怎么让孩子玩好游戏


保障孩子游戏的时间


毛园长相信,没有充足、持续的时间,孩子就不会有稳定、丰富、沉浸的游戏。


和让老师孩子赶场的园所不同,世纪花园(南南)的孩子一上午都能在室内、室外游戏。



提供全方位的环境支持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游戏环境,毛园长对室内、室外的环境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原本光秃秃的院子,在大家的努力下变成了孩子们感受四季变化的花园和菜园,还饲养了鸡、鹅、孔雀等很多动物。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激发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


改造户外环境ing


月季花的诱导区就在月季旁


自由游戏中兴致盎然的孩子们


原本强调整齐有序的室内环境,也几经探索变成了满眼诱导区、激发孩子深度参与游戏的“魔法教室”。


改造前(左)和改造后的对比(右)的对比


毛园长团队的老师们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发展出了快速创设孩子喜爱的诱导区的能力。只要知道孩子的发展水平、兴趣经验,不一会儿,老师就能用开放性材料创设出好玩的诱导区游戏环境。



在时间和环境的双重支持下,毛园长幼儿园里的自主游戏时间里,几乎很难看到孩子无所事事、瞎玩、不断换区、争抢材料等等需要老师上前“灭火”的事情。


日常室内自主游戏一镜到底


日常户外自主游戏一镜到底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和老师,都很容易进入从容的状态。


 享受被孩子的表征所震撼


当孩子真正沉浸到游戏中,他们自发地表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且令人震撼。


这时,老师不但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孩子,「收集表征」、「倾听儿童」也会变得自然而然。


孩子在玩数学游戏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样表征:

拼摆、绘画、拍照、语言表达


表征是孩子游戏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孩子的学习也显而易见


一边游戏一边表征

对孩子们来讲就像吃饭要用筷子一样自然


谈到游戏过程中的表征,毛园长特别强调了两个好处:一是孩子表达出来的东西真实,二是可以节省老师大量的时间。


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毛园长团队来自中三班的丹丹老师,基于孩子孩子们对蚂蚁的兴趣,通过一步步的持续支持,孩子们在对蚂蚁细致的观察和探索过程中,所呈现的复杂的表征堪比科学家。


孩子们通过表征来建构对蚂蚁的理解


同一页地板书里可能有好几个孩子的表征


孩子们的表征“言之有物”


老师从表征中可以看到孩子的思考过程


老师的记录也不需要长篇大论

只需要记关键语句即可


上面这个蚂蚁的案例我们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这里阅读:《一芽真案例|蚂蚁引发的自主游戏,孩子们已经玩了一个月》


说到底,专家、领导强调表征,其实背后真正想看的是孩子们畅快游戏、自由表达的状态。只是这件事光靠表征本身是做不来的,必须要首先让孩子进入好的游戏状态。


空谈表征不谈前提条件,

只会让一线老师欲哭无泪。


给老师支持,

让老师静下心来研究怎么支持孩子,

表征才能成为“有用功”。


 - END - 


图文|陈欢  

照片|毛林林 李丹丹

关于毛林林园长的完整经验介绍请看这里:

小城大爱,一位29年教龄的园长的幼教“魔法”



加星标,不迷路


 推荐阅读 





专业纯粹的幼教支持



版权声明

本公号内容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合作|其他事宜

kevin@earlyyearsinternational.com

欢欢博士聊幼教
基于儿童视角,探讨、分享专业且纯粹的幼教方法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