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禾周记
承担小禾周记的园所基于教研的考虑,希望从这篇周记开始,将被记录者换成隔壁班的另一位主班老师。她是小禾的好朋友,也在本学期参加了一芽园所内训,同样带的是混龄小班。班里有20位孩子,年龄在2岁8个月到4岁11个月之间。
出于周记的延续性,我们依旧称其为“小禾老师”。
周记时间:
2024年12月2日—12月6日
三岁八个月的开心是一名温柔可爱、讲规则的小女孩,平日里喜欢看书和玩“娃娃家”。她总是和她的好朋友念念黏在一起。
近几个月来,开心起伏不定的游戏状态却令小禾老师有些捉摸不透。其他孩子游戏时,开心常常不慌不忙地四处走动,只有偶尔遇到感兴趣的游戏环境,才会相对长时间参与其中。
这周,小禾老师对开心的游戏进行了持续三天的观察和反思,试图寻找背后的原因。
第一天:滴管带来的惊喜
周一早晨,和往常一样,开心在教室里转来转去,两三圈之后似乎还是不确定自己要在哪个区域游戏。小禾老师试探地问:“开心,你要不要来看看这个?”说着指向了由淀粉和色素水组成的诱导区。
“这是什么呀?”开心看着盆里的白色粉末问。“你要不要摸摸看?”小禾试图引导她通过触觉感受一下淀粉。“我不要。”她一边说着一边好奇地拿起了旁边的滴管。
只见她从装着色素的杯子里拿起滴管,左看看右看看:“老师,这个管子里怎么没有这种颜色的水呀?”听到她这么问,小禾意识到她还不会使用滴管。不过,小禾没有直接回答开心的问题,而是捏了捏滴管胶头,自言自语道:“怎么才能把水吸进来呢?”
受到启发的开心尝试着模仿。她小心翼翼地捏住胶头,然后将滴管放进量杯中。“这里还是没有水呀!”
开心盯着滴管好奇地摆弄,暂时还没发现「挤出滴管中的空气」——「松开滴管头吸入色素水」之间的因果联系。好在经过几次试误,终于碰巧成功了。她开心地大声说:“看,我吸了好多好多!”
接下来的40分钟里,开心反复用滴管吸取色素水,不断尝试、失败、再尝试。
体验过用滴管吸水、挤水后,开心有了新的发现:她明明是想把水挤出来,但滴管里的水珠却往上走。她很疑惑:“为什么不漏气呀?(水珠)怎么上来了?”
“因为没有挤呀!”一个正在观察开心游戏的同伴说。“因为没有挤中间,所以(水)下不来”另一个同伴说。
开心一边听小伙伴们说着,一边继续她的探索:“你看,你看!神不神奇?”
观察与反思
虽然开心玩滴管的游戏看上去很简单,她也没有对淀粉感官诱导区里其他材料感兴趣,但小禾老师对她今天的游戏状态还是满意的。
开心不但自己学会了使用滴管,而且在使用滴管的过程中进行了有关搬运、穿越边界、装填、循环等图示的探索。这些探索有利于她的手指精细动作、手眼协调的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小禾罕见地看到了她在这个游戏中展现出了一些学习品质。
小禾计划着第二天是否可以再提供大胶头的滴管、针管等工具和其他胶状液体来支持开心这方面的探索和学习。
第二天:冷淡回应新材料
第二天一大早,小禾老师为开心准备了新的材料玉米面和色素水,并搭配两种滴管和粗细不一的针管。小禾的意图是“希望开心通过滴管或针管向玉米淀粉中加入色素水,将玉米面变为玉米糊,而后再尝试用工具吸取糊状液体。”
然而,开心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甚至拒绝了小禾的邀请,转而玩起了拼插玩具。
好在这个诱导区倒是引起了琛琛的兴趣。她拿起针管,按照小禾的预期玩起了游戏。
看着琛琛的投入,小禾不免感到一丝失落:“为什么开心没有兴趣呢?”她开始反思材料设置是否不够吸引开心,或者是自己的引导方式出现了问题?
第三天: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第三天一早,小禾老师又重新调整了环境。她把玉米面改为了过期免洗手部消毒液,同时保留了两种不同的滴管和针筒。
开心刚进入班级就来到这个诱导区,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小禾的关注。
开心先拿起熟悉的滴管吸水,很快便注意到了旁边的针管。“这个是干嘛的?”开心拿起针管,好奇地像用滴管那样将针管放入色素水中,使劲按压手柄处,然后拿出来又用力挤了几下。
“咦,怎么吸不上?”她疑惑地嘟囔着。
看到开心的困惑,小禾心里有些犹豫:第一次接触针管的开心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提示,会不会因为挫败而放弃探索呢?于是,她拿起一根针管,边演示边说:“我发现它好像可以这样推和拉。你要不要试试看?”
开心照着小禾的示范,试着用力拉出针管的活塞,但却没有成功。
“可能要多用点力气。”小禾轻声提醒。
开心听了后,鼓足力气用力一拉,活塞终于被她拉了出来。她接着将活塞推回去,再次尝试操作。这一次,她把活塞拉出来后,直接将针管插入色素水中,以为这样就能吸上水。“咦,怎么回事,怎么还是不行?”她皱起小眉头。
小禾耐心地观察了一会儿,然后微笑着提议:“要不你这样试试?先把活塞推到底,再试试拉起来。”她边说边轻轻做了示范,并补充道:“我可能还需要你的帮助,试试看用力把活塞拉起。”
就在这一刻,小禾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正在“教”孩子如何玩。
在小禾的引导下,开心成功用针管吸上了一管色素水。当她推动活塞将水挤出时,脸上浮现了一丝满足的笑容。这种喜悦,仿佛源自她对新工具逐步掌握的成就感。
接下来的时间里,开心一次又一次地练习使用针管。她不仅重复吸水和挤水的动作,还在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推动活塞时水会流出来,而停下来时就不会漏了呢?说着,她试探性地摇晃了几下针管,发现水确实不会溢出。
整个过程中,开心表现得十分专注,周围其他孩子的活动和对话似乎完全没有影响到她。她专心地反复操作,像是在和针管进行一场科学探究的“对话”。
观察与反思
按理说,开心这一天的游戏状态已经十分投入,甚至超出了最初的预期。然而,小禾的心情却有些复杂。
对于自己在开心游戏中的支持行为,小禾产生了一些疑问:游戏前的邀请和过程中的引导是否合理?自己的介入是否减少了开心自主探索的机会?如果不主动引导,而是完全放手,开心是否还会喜欢上这个游戏?
此外,在家园沟通中,小禾老师了解到,开心的父母平时喜欢按逻辑给她讲道理,习惯用“一条条规则”引导她的行为。受此影响,开心比同龄的孩子更守规则。在游戏中,她甚至会要求小伙伴们按照她心中的规则一起玩。
沟通过后,开心的父母开始努力地调整和开心的互动模式。但小禾深知,教育观念的进步是教育者和家长共同的旅程。小禾也在反思,这种对规则的依赖是不是和孩子的游戏状态有关呢?对3岁8个月的孩子来说,是否事事都需要规则?过于强调规则是否抑制孩子的学习品质,比如自主性和创造力?
欢欢博士说
小禾老师的观察非常细致,记录也非常生动。开心的游戏故事看起来稀松平常,似乎是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再普通不过的片段了。但实际上,这里却藏着许多关键的教学基本问题。
1. 区分指令和规则
在开心的例子中,我注意到她在游戏过程中不停地和小禾老师互动,对自己独立的探索似乎自信心不是很足,总是在向成年人寻求肯定。可以以此推测,她的过往经验中,也许经常得到的是“指令”而不是小禾老师讨论的“规则”。
规则并不是为了约束孩子,而是为他们创建一个明确、安全的环境,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完全没有规则的探索容易变得无序。好的规则通过设立明确的边界,可以支持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自由探索、充分发挥创造力。
“玩水不能泼到其他小朋友身上”是规则和边界,而“用水玩出新的花样”是探索和自由。
指令则不同。
指令是针对某一情境的即时要求,是一种直接的行为管理工具。它通常是成人用来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的直接命令和指导,如“现在请坐在圆圈里”。
从开心的游戏状态来看,她更常经历的应该不是强调长期性、帮助她建立自主的“规则”,而是注重即时性、更倾向于直接命令或指导的“指令”。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指令被隐藏在温柔的语气和委婉的用词中,甚至教师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在给孩子指令。
例如,小禾老师和开心互动的时候,就多次把指令隐藏在建议的语气里:
可以这样推和拉,你要不试试?
我可能需要你帮助一下,得使点劲
我觉得它可能是得在水里拔出来才行,就是你得把它插在水里,然后在水里拔出来可能才能吸上,你试一试?
教师为了支持孩子而提的建议,怎么就变成“隐形指令”了呢?
问题的本质还是要回到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师对幼儿的期待上。
滴管的操作对于幼儿来说其实属于低难度。通过尝试,他们很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技巧。这时候教师提供的提示性的建议,即便语言温和,也会让幼儿不再完全专注于自己的尝试,而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操作。因此,教师看似好心,实则剥夺了孩子通过试错获得成就感的机会。
需要使用指令的几种典型情况:
确保安全时:“不要动电源插座!”“马上停下,站在原地!”;
防止冲突或保护他人权益时:“用嘴说不用手推”;
紧急情况下需要快速反应时,如火灾演习或突发危险情况:“停下手中的事,跟着老师走!”
孩子情绪失控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时:“先坐下来,慢慢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深呼吸三次,然后再说。”
2. 善用游戏环境和同伴学习
关于指令和规则讨论无法回答的问题是:教师该怎么办呢?开心确实不太会用滴管,她会不会很快因挫败而放弃呢?小禾老师如果不直接教,她真的能自己学会吗?
其实,直接教学应该是幼儿教师的“最后选择”,因为幼儿园教育中不涉及任何需要所有孩子马上掌握的知识技能。当教师慢下来,尊重幼儿不同的兴趣和前期经验、发展节奏、学习方式以后,会发现孩子们反而爱学习、会学习了。
好的结果不是被焦虑推动的,而是由过程滋养的。
比起教师,孩子们更高效、更有效的“老师”其实是环境和同伴:
// 创设游戏环境
开心不会用滴管,本质上是因为她在手眼协调能力、因果关系的认知以及自主探索的经验方面的不足。小禾老师不妨从学习发展目标出发分析应对策略,用环境激发幼儿在这些方面的自主探索,而不仅仅是着眼于解决眼前的问题。
这个诱导区里的胶头大滴管很棒
可以更好地支持孩子观察和思考
“挤滴管头”动作带来的结果
这些诱导区的大托盘和缤纷色彩
很有视觉吸引力
不同难易程度的工具
适应不同孩子的能力水平
光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在诱导区里善用光影
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进行具体技能的学习
把室内的学习带到室外去
室外诱导区更能支持幼儿的好情绪
也更方便幼儿行动
是对室内学习很好的拓展
当然,除了玩水的环境,幼儿还需要很多不同主题、不同领域的环境。通过游戏环境,教师不仅可以悄无声息地帮助孩子提升特定技能(如手眼协调能力、学会使用滴管),更能促进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和综合发展。
这样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说到底,用诱导区游戏环境吸引孩子参与、启发孩子进步,才是幼儿教师的首要工作。
// 激发同伴学习
在两天的游戏中,开心对围观的同伴明确表示:“这里只开放给一个人玩。”即使有同伴忍不住想参与,也被开心断然拒绝。一旁的小禾老师只是提醒其他孩子:“可以观察。”
同伴学习的机会就这样在所有人对规则的遵守中错失了。
实际上,幼儿园里的规则应该为支持幼儿的学习而制定,而不是让学习无端受到规则的制约。一个诱导区适宜多人还是单人,最根本的,要基于幼儿的学习来确定。
面向小班幼儿的诱导区大多强调感知运动探索,幼儿通过直接操作、触摸和试验材料,感知其特性和因果关系。这样的游戏非常适合多人共同参与。
创设多人操作的诱导区
让幼儿在合作中感知材料的更多可能性
孩子在观察和模仿同伴时
通过尝试和试错获得新的技能
强化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而不是变得依赖成人
与同伴一起学习
比接受成人的直接指导更有趣
孩子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
教师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会削弱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
同伴学习则鼓励他们
更加主动地探索和尝试
3. 慢下来不是一句口号
阅读小禾老师的周记,我能感受到她的心情会随着孩子当下的状态发生很大的起伏。
孩子选择了某个诱导区,她很开心地马上思考如何调整环境、推动孩子的游戏;孩子没有选择某个诱导区,她又变得失落;孩子玩的过程中说自己不会,她立刻就试着帮助孩子解决眼前的困境……
创设诱导区很容易,但持续地在教学中运用这一策略、支持孩子的发展,才是真正考验教师专业功底的地方。
怎样才能用好游戏环境、真正以游戏为教学方式呢?关键还是回到儿童视角,回到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发展节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理解。
慢下来创设环境
第一天开心的探索主要聚焦在用滴管吸水上,但第二天,小禾老师马上就希望孩子能完成“用滴管滴水——把干面粉混合成糊状——用滴管吸糊状面粉”等一系列任务。
太,快,了。
教师在诱导区里如果一下子给太多、给太快,孩子是不会买账的。
第三天的诱导区明显更聚焦到孩子真正感兴趣的颜色和滴管上,开心就立刻被吸引了。所以环境不吸引孩子一定是环境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当然,游戏选择是孩子兴趣和状态的自然流露,教师不需要强行干预。如果环境符合孩子发展水平孩子仍旧不玩,教师需要给他们一点时间。他们或许会在不经意间参与到游戏中。
慢下来支持游戏
延长观察时间:即使孩子遇到困难,也不急于干预。比如让开心通过观察其他小朋友的动作来获得灵感。
少说多做:用动作示范代替语言指导,给她更多独立尝试的空间。
欣赏过程而非结果:哪怕开心最终未能完全掌握针管的使用,只要她在过程中保持专注,就已经是成功的探索。
慢下来回顾反思
回顾和反思幼儿的情绪状态、参与程度、学习品质,比关注他们具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重要得多。
如果小禾老师从游戏状态、学习品质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会对自己的介入导致的学习机会的流失,有更细致的反思。
- 下周待续 -
原记录者 小禾|周记主笔 Kevin
补充校对 陈欢
本公号内容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合作|其他事宜请致信:
kevin@earlyyearsinternational.com
加星标,幼教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