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环境
「秩序」不等于「秩序感」
「分类」也不是简单「收纳」
松弛有序
要远远比「井然有序」更高级
前段时间我在万千教育直播平台做了一场题为《用好开放性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讲座。
讲座结束后,我请万千教育的编辑老师帮我整理了我没来得及回复的留言。整个看下来,所有留言不外乎认同、反驳、障碍和疑惑四个类别。
许多反驳和「其实不是但被认为是障碍的障碍」的背后,是非常普遍、典型甚至根深蒂固的误区。我觉得有必要专门回应一下,并顺便解答大家提出的困惑。
在谈开放性材料使用误区的时候,我着重强调了不要让开放性材料「变严肃」、「变精巧」。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听到我批评“整齐划一”的材料柜时,反驳道:
「自主整理也是自主游戏的一部分」、「整齐也是一种美」、「秩序感也是很重要」、「分类放是方便所有孩子知道物品在哪」、「教室是孩子们公共活动的地方,收拾整理好各类游戏的材料是每个孩子应该遵守的规则」。
整齐划一的材料柜
图片源自网络
我觉得很奇怪,大家好像直觉地认为,「不严肃」的环境一定是「乱」的、是没有秩序感的。以及只有把材料分类并且存放得整整齐齐,才能让孩子遵守规则、学习收拾整理。
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另一种可能」几个字。
真的,还有另一种可能。
01
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去年五月,我在美国纽约参观了威廉帕博森大学儿童发展中心。他们教室里的柜子是这样的:
欢欢博士2023年
摄于威廉帕博森大学儿童发展中心
我们看不到统一的装盛工具吧?方形的矮篮、椭圆形的高篮、带提手的塑料篮和藤编篮,甚至是锡罐、铁罐都被用来收纳和整理游戏材料。
我们也看不到批量材料分类摆整齐吧?图书出现在开放性材料柜上,旁边还随意放着几块木头,自然物的旁边就是亮晶晶的人造品,还有一个锡罐摆在旁边。
但是,整个环境看起来却一点也不乱。
不「整齐划一」,也可以很有「秩序感」。
「秩序」≠「秩序感」
「秩序」通常指的是外部环境的整齐和有序,例如,物品归置、按要求排队。
幼儿园里的秩序往往是成人根据管理需要设定的,它指向的是可见、可操作的「外部秩序」。
而「秩序感」则是个体内心的感受和认识,指向「内部秩序」。
一个有秩序感的环境,关键在于它能为环境里的人提供舒适、高效的使用体验。
欢欢博士2023年
诱导区实操工作坊
在树屋下布置探索环境不会破坏空间的秩序感,因为孩子们天然想钻进小空间里去游戏。
相反,三餐两点都必须把桌子上的东西全部清走、搬到指定的地方去,看起来很有「秩序」,但其实是对孩子内心「秩序感」的极大破坏。
「一整天都在搬桌子、搬椅子」是许多老师切身的体会。而孩子的感受,只会更糟糕。
图片源自网络
我还见过一些幼儿园,教室里一半的空间都留给集体教学、用餐、午睡,剩下一点点游戏环境挤得不行。一半生活,一半游戏。泾渭分明。
表面上看起来是干净利落。但孩子永远也不会觉得这样的环境是「为」他们而设计的。
图片来自
littlestarscambridge
elementschildcare
这时候,园长往往会不好意思地说「我们不像国外条件那么好。孩子多没办法」。
果真,没有办法吗?
其实,国外的园所虽然人少,但教室往往非常、非常小。为了避免桌子一天到晚搬来搬去,很多园所都积极探索「另一种可能」。
比如设置专门的餐厅、在区角里进餐和睡觉、设置「点心吧台」让孩子自己取用点心到教室任何地方去吃,或者直接在户外吃点心……
幼儿园的教室空间牵一发而动全身。进餐的安排会直接影响教室布局,进而影响孩子的使用体验,并最终影响环境的秩序感。
图片来自
Miniapple Int'l Montessori Schools
Ormiston Herman Academy
说到底,「秩序感」和「秩序」没有直接联系,使用者的感受和体验才是前者的核心。而从「满足使用者需求」的角度进行布局,即使物品摆放没那么规整,也能形成内心的秩序感。
幼儿园环境的「秩序感」必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让孩子「用起来顺手」为准则。
不能为了表面的「秩序」而破坏孩子内心的「秩序感」。
秩序感的核心
是良好的感受和体验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桌椅不统一、满眼是诱导区的教室环境一点也不会显得「无序」。
只要认真考虑了孩子的使用,就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给孩子的空间。
图片来自网络
相比之下,那种横平竖直、一眼看过去没有惊喜的环境,就显得「秩序」得过于简单粗暴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让儿童获得更好的体验而提供环境,才是让环境「有秩序」的真正含义。
秩序感不只是关于材料
谈到秩序感,就不得不谈空间里的色彩。
颜色协调、视觉上和谐的环境对于支持幼儿的内在秩序感、促进他们的整体发展非常重要。
然而,许多教师在追求环境「秩序」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孩子走进他们所提供的空间,其实在视觉上并不感到很舒适。
比如,整齐划一的饱和色塑料筐,实际上在木质家具上看起来非常突兀和跳脱。
即使是白色看起来也是突兀的
图片源自网络
更不用说还有很多区域环境本身颜色杂乱、过度装饰,让人难以找到稳定的视觉重心。
图片来自网络
颜色杂乱的环境提供过多的视觉刺激,可能会导致幼儿感到不适或困惑,阻碍他们对环境的认知结构化,从而影响内在秩序感的建立。
用这样的眼光,大家再来看看威廉帕博森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环境。
有没有发现,没有夸张色彩的教室是如此平和。颜色和谐且有序,没有教师手工喧宾夺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反而可以更好地表达。
关键是……没那么费老师!
02
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
说完「秩序感」,我们再来说说「分类」。
分类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技巧,涉及到将对象、概念或信息根据共同特征或规则分组。它是我们理解世界和增强学习能力的关键。
通过将复杂的现实简化为可管理的单元,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处理信息。
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只需要把握一个关键:分类是一种聚合信息、简化思路的能力。通过将信息「分类」,我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掌控感」。
成批投放的开放性材料
图片源自网络
那么我想问大家,将开放性材料「全部都展现出来,成批成批地投放」(感谢直播间小伙伴的精准描述)真的能帮幼儿获得对环境的掌控感吗?
如果我们把材料比做信息,这样的环境只会让人感觉「信息全是散的」。
一个「摆放东西的地方」,永远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空间」。
还有,另一种可能。
分类可以很有趣
「分类」不等于「收纳」。
在一个收纳规整的空间里,孩子确实可以知道什么东西放在哪儿。但为了这一点而放弃游戏精神,实在太不值当了。
而且就像直播间的小伙伴留言的那样:「孩子不觉得乱,他们能够材料找到很重要」。
还是那句话,还有另一种可能。
篮子上的标签不是无聊的材料品名,而是游戏的建议:“海洋故事篮”,“仙女故事篮”,“你可以讲一个故事吗?”。
分类的能力,也是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使我们能够通过重新组合和重新分类现有的信息来探索新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想让一个「有序」的环境同时是属于儿童的,我们其实完全可以通过环境来让孩子感受「分类」的乐趣。
想培养有能力创造、创新和应对未知挑战的下一代,我们就不能做死板的大人。
谁说分类整理就只能无聊且严肃呢?甜品架子的旁边可以放硬纸筒,所有的锡罐也不必放在一个柜子里。大小不一、材质不同的勺子可以错落有致,还可以根据“玩沙”和“玩水”来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有了游戏精神的加入,零散的信息一下就被整合起来了。
游戏,就是最好的意义粘合剂。
高级的幼儿园教室绝不是一个「摆放东西的地方」,而是一个帮助孩子理解这个世界的窗口。
我们放在教室里的所有东西,要「摆」也要摆出门道来。让孩子从环境中,直观感受到教师的智慧、世界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
比分类更重要的是组合
除了用更好玩、有创意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还有一种大家可能没有想过的开放性材料提供方式,是直接把材料组合成「区中区」——我把它叫做「诱导区」。
诱导区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开放性材料的组合。教师通过谨慎地思考「以什么方式、用哪些材料来支持孩子做一件什么事」,来给孩子布置一些开放、有趣又有学习焦点的小区域环境。
它和自制教具不同,因为它以「开放性」为特征。它和单纯的材料分类摆放也不一样,因为它有教师的很多思考。
它是教师激发和邀请儿童的学习。
图片来自
My Teaching Cupboard
lovetoplay
对此,很多教师对此心存疑惑:教师主导还属于自主游戏吗?每个区都投放开放性材料,那为什么要分区?
前一个问题我要专门写文章来debate,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谈一谈后一个问题——到处都是开放性材料,为什么还要分区?
还是直接上案例吧。
深圳市龙岗区公园大地第一幼儿园很早就开始全园推行诱导区环境创设,园长随手录制的一个一镜到底的视频得到很多人的点赞。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教室里每个区域都是开放性材料,但这种分区策略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既有结构又灵活」的学习环境。
一个一个诱导区被隔开来,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放到一起,可以让孩子做事更有聚焦、更沉浸。
我们要让孩子有这样的印象:
幼儿园里有很多好玩的诱导区
到一个诱导区,就做那一件事情
室内和室外的感官探索诱导区
图片来自网络
03
幼儿园环境不简单
我还收到一些留言:「讲一些更贴近实际操作的内容 比如益智区投放什么开放性材料?这些更加有可实施性。理念可能大家或多或少能过知道,但实际不知道做」,以及「那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更适合呢?并没有说清楚」。
这真的……太为难讲师了。
「让老师知道怎么做」,完全不是简单粗暴地提供一个「益智区投放材料列表」那么简单;「说清楚什么样的方式」也不是在社交媒体上提出几个要点那么容易。
开放性材料只不过是幼儿园环境的一个部分,而环境是教育水平最直接的表达。环境的背后,是教师对游戏的理解、对儿童学习的理解,是教师观察评价的能力、课程计划和执行的能力,更是园所科学管理的能力。
大家如果对进一步的话题感兴趣,可以了解一下我新学期以来一直在研发的「NbE自然生成课程」。在这个课程里,我准备用8周时间,从自然生成课程的核心理论到执行模型和工具,一步步讲述课程的计划、实施、记录的全过程,不仅包括环境怎样更有邀请性、为什么要有邀请性,还有活动怎么组织、教学怎么更有回应性。
8周时间,我希望能帮助你掌握这项高级的幼教专业技能,成为自如地开展自然生成课程的专业老师!
点击图片
了解NbE自然生成课程实践营
我相信,
只要我们都在行动,
就会离高质量的教育更近一点点,
不是吗?
今日份学习就到这里吧!
最后送给大家一个美美的冰花诱导区。
图片源自网络
- END -
扫码加EYIA合伙人微信
与欢欢博士交朋友
或了解更多的一芽欢欢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