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禾周记
前段时间推出的幼师周记项目经历了一点波折。我们更换了主人公。新的主人公是小禾老师。她拥有15年教龄,同时也是一位母亲。本学期,她在一个有19名孩子的小班担任副主班。
从本周开始,我们将在“欢欢博士聊幼教”公众号上发布小禾老师的工作周记。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
有两个主要原因:
1. 幼儿教师的辛勤付出往往不被外界所了解。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这份工作的辛苦与价值。
2. 在记录小禾老师工作过程的同时,欢欢博士将提供专业支持,帮助她解决教学中的各种挑战。我们希望小禾老师的经验能为其他幼儿教师带来一些启发。
感谢小禾老师的额外付出,也感谢每一位关注幼教的你!
为了让周记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小禾老师每周的日常工作,同时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干扰,我们特意隐去了小禾老师所在城市和园所的名称。
成为本周记的主人公是小禾老师主动申请的,她希望借此机会逼着自己每天进行记录与反思,更是期待在日常工作中获得欢欢博士的技术协助。对此,她的园长十分支持。
小禾老师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现在的幼儿园,至今已有15年。除了厨房工作外,几乎所有岗位她都做过。她学过蒙氏、华德福等教育理念和教学法,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
这个学期,她主动提出担任小班的副主班老师,这样她就有更多时间陪伴自己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园里也希望她能帮助有孕在身的小班主班老师。
01
初试诱导区
经过两周的游戏培训,小禾老师对幼儿园的游戏有了新的认识。这周,她尝试在班里创设几个诱导区游戏环境。
9月9日周一,小禾老师兴冲冲地提前到校,用周末在市场淘来的“青蛙”、苹果螺、彩色小石头、珊瑚和一些贝壳,试着布置了几个诱导区,期待孩子们能开心地玩起来。
这个小班严格来说是混龄班级。孩子年龄在3至4岁之间,其中还有几名不足三岁和超过四岁的孩子。
早餐后,孩子们陆续开始游戏。面团区迎来了两位小女孩。一个小姑娘坐下来没多久眼神就开始四处扫射,不到五分钟就向小禾“申请”离开,还把旁边专注游戏的好朋友给带走了。紧接着,第二波孩子入场,五分钟后孩子们又跑开了。小禾老师正准备尝试着反思如何让环境更有吸引力时,一位入园稍晚的孩子因为没有机会看“青蛙”而哭了起来,小禾连忙收起了自己思绪,转而去安抚他。
当天有位老师调休,班里两位老师有点忙不过来。待哭闹的孩子情绪安抚后,小禾发现面粉区已经惨不忍睹——两个娃把能用的不能用的罐子都用来放面糊糊了。
两个孩子把所有的瓶瓶罐罐都找出来装面糊
好在孩子们似乎开始进入状态了,都在诱导区里玩起来。小禾终于有时间仔细观察孩子的游戏状态。她注意到,一个剥坚果的区无人问津,而面团区那位最早离开的孩子又回去认真玩起来。这次她的游戏持续时间明显比之前长了很多。
整个早晨,小禾老师的情绪随着孩子们的状态起伏。终于到了户外游戏时间,另一位老师带着孩子们前往户外。小禾突然发现阅读区的书被扔得到处都是。她一时有些着急,想要立刻把地上的绘本收拾好。但转念一想,这不该由她代劳,于是她叫住了刚才在看书的几个孩子,耐心地引导他们一起将书收拾整齐。
连续几天,小禾即便回到家,脑海里依然浮现着孩子们在诱导区游戏的画面。
她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了。以往下班后,她忙于家务和照顾孩子的学习,除了日常的家园互动,很少把幼儿园的工作带回家。而这段时间,频繁的培训、新概念的学习以及对教学方式的不断尝试,让她的脑海中充满了关于游戏和诱导区的思考。
02
第十五个教师节
周二,班里三位老师齐了。新来的孩子情绪安抚得很快,孩子们在诱导区的游戏看上去也比昨天好了很多。小禾老师甚至有时间录制了几段孩子们游戏的视频。
她观察到,孩子的游戏和自己的预想有些出入。她用珊瑚、贝壳、石头和假的贝壳、海螺做了一个让孩子们练习使用夹子的诱导区,结果两岁多的孩子用舀的方式玩,三岁半的孩子用三指捏的方式感知这些材料。真正使用她提供的夹子的孩子不多。
班里最小的宝贝沉浸在感官探索里很长时间
此外,在真实的贝壳和塑料贝壳中,色彩鲜艳的假贝壳更受欢迎,还引发了几次争抢冲突。考虑到假贝壳提供的感官刺激更少,她果断把人造贝壳和海螺收了起来。令她开心的是,环境调整后,孩子们开始关注到真实自然物的纹理,饶有兴致地触摸和观察。
趁着孩子们午睡的时间,小禾老师和搭档们聊起了孩子们在诱导区的变化。
她们发现,面团区的孩子们游戏次数明显增多,而且不再像之前那样一片狼藉了。今天孩子们在面团区的游戏时间略显不足,可能是新增加的饼干模具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压出来,对孩子们来说稍显困难。于是,老师们开始探讨如何为孩子们提供更适合他们的材料和工具。
这个饼干磨具对小禾班里的孩子似乎有点难
她们还构想在班里养几条小鱼和水草,甚至等春天来了,在后院搭建一个鸡舍,养几只小鸡,让孩子们在户外有更多的探索内容。
教师节这天,除了家长们的祝福外,小禾老师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与班级老师们那场热烈的教研创想。
03
充满挑战的小班新生
周三,除了日常工作外,小禾老师还参加了中午的教研会,下午的答疑,以及晚上八点的游戏通识课直播。这对她来说是烧脑的一天,也是思考与反思的一天。
教研的内容让她对这两天的观察和思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上午开始,她就一直在观察班上一位小女孩。这个女孩第一次和她接触时,眼神中带着些许胆怯,突然说“我不喜欢你”。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她又会对小禾老师说“我喜欢你”。
当小女孩与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互动时,常常表现出很强的控制欲。她会追着其他孩子玩,如果被拒绝了,就会对老师和那个拒绝她的孩子说“我不喜欢你了”。
对照《鲁汶量表》,小禾老师回看了小女孩过去几天的游戏视频,发现她的参与度常常介于二级到三级,情绪健康水平处于中等。每当进行游戏时,她总是不断地向老师请示:“老师,我能去那边玩吗?” 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回答,她就会不停的问,而不是像其他小朋友那样主动走进无人的诱导区进行自己的游戏。
面对开放性材料有些不知所措的女孩
小禾老师不禁思考:她在家里的状态也是这样吗?是否所有的行动都需要经过成人的许可?家长对她的控制是不是比较多?
班里的孩子们的精细动作发展情况也令小禾担心。在昨天的扣纽扣练习中,很多孩子都显得手指不够灵活。欢欢博士近期多次提到,这届小班孩子由于生命头两年缺乏足够的户外时间和充分的社会交往,大小肌肉缺乏足够的锻炼,感官失调的现象普遍。
对于孩子这样的状态,小禾和同事决定以后要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更多的小肌肉运动。因此,今天她特意设置了剥葡萄皮和剥石榴的诱导区,让孩子们自己剥皮并品尝。
孩子们很喜欢剥好葡萄然后吃掉
不过,班里一名两岁三个月宝贝给了小禾老师很大的信心。她在观察中感受到,孩子每天需要足够的时间游戏,只有大块的时间才能更好地帮助他发展各项能力。
04
从关注流程,到关注孩子的状态
一边培训学习一边正常上班,确实是一件辛苦的事。但培训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让小禾老师能够将所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多年来,小禾和许多老师一样,工作中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关注孩子的安全和规则意识培养,尽量按照一日流程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在此期间,她会密切注意孩子们的行为,确保互动中不发生冲突,并及时进行引导。每天最理想的状态是:没有安全事故,没有危险行为,没有冲突事件,一切风平浪静,仿佛这就是完美的一天。
欢欢博士分享的感官游戏环境
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小禾老师的教学思路正逐步发生转变。之前生硬理解的《3-6岁儿童发展指南》现在真正成为了她制定教学目标的参考。同时,借助《鲁汶量表》和《三大学习品质》,她对孩子的学习方式、状态和能力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现在回想起来,小禾老师意识到,过去每天追求的“完美”只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而非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
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开始被用到诱导区里了
这天,小禾老师对班上孩子们的游戏状态和老师们的行为进行了23分钟的视频录制,尝试用另一个视角去观察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和老师们的工作。视频完整地呈现了90平米的大教室里,19个孩子和3位老师的日常互动。
视频中,实习老师有时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介入,什么时候应该退后——她想增加一些新的材料,却担心孩子们不会玩;想进行引导,又害怕影响了孩子的自主性。此外,有些孩子总是围着老师转圈,有些孩子在不同区域间来回穿梭,而也有部分孩子表现出高度的专注,沉浸在诱导区的游戏中。
虽然这些现象几乎每天都在班级里发生,但从孩子的状态和老师支持的角度进行观察和评价,对小禾老师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孩子们很喜欢用面团做蛋糕
午餐前,小禾看到搭档老师习惯性地带着一些孩子编藤条,她突然意识到,这正是过去老师与孩子们互动的典型场景。每天,老师们都试图把孩子们聚集在自己周围,以确保能够看到每个孩子,并引导他们进行特定活动。
如果孩子们喜欢这些自然材料,是否可以尝试换一种方式,把与藤条相关的自然元素放入两个诱导区,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和游戏呢?
午餐时间,小禾与园长分享了她的观察和想法,园长表示,孩子们确实更喜欢自然材料,并支持小禾的想法。下午值班时,小禾利用空隙拿着剪刀和托盘,开始在院子里寻找大自然的宝藏——草籽、花朵,甚至草丛里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小花朵,她突然感受到整个院子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孩子们自己把叶子撕了放到感官盆里
下班前整理诱导区时,小禾发现夹贝壳区的盆子里还留有一些树叶和洗过的面团。她想,明天可以试着提供一些可以清洗的树叶或面团给孩子们玩。
此外,她还与同事们探讨是否可以提供更多不同的材料,比如不同粗细的玉米面粉、淀粉等,让孩子们获得更丰富的触感体验。
05
材料整理的冲突与共识
周五,小禾有些沮丧,她与两位搭档在教学观念上发生了冲突。
事情起因于当天早上,小禾布置好了所有的诱导区,希望孩子们在游戏时间能自主地选择和玩耍。但她的两位搭档觉得,最近孩子们只在诱导区玩,架子上的拼图、串珠等传统材料几乎无人问津。
于是,她们决定在彩色玻璃纸上画出一些图案,想让孩子们用小圆片沿线摆放出来。小禾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可以再搭建一个诱导区。然而,当孩子们准备开始游戏时,搭档老师却直接招呼孩子:“谁来玩这个?”结果,原本在其他诱导区的孩子们立刻涌向了老师。
小禾不禁觉得,这种集中引导的方式,与她们正在努力尝试的“让孩子自主选择、自主探索”的教学理念不一致。
小禾老师布置的诱导区
下午,打扫完卫生后,三位老师照例开了一个小会,对一周的工作进行复盘。刚开始,两位搭档就表达了她们的抱怨,觉得这一周特别累,主要原因是环境整理的工作太繁琐。自从班里设立了诱导区,材料的归位和环境整理方式让大家很不适应。
以前,孩子们用完的材料都放在小托盘里,使用完材料后,孩子们会及时放在架子上。老师下午打扫卫生时只要摆一摆、擦一擦就行,不需要每天大幅度调整。
诱导区投放后,材料都是开放式的,年龄小的孩子弄得到处都是,让孩子完全自己打扫完不大可能,最后的很多清洗、整理的工作还是需要老师来承担。新老师觉得自己一直在忙着跟在孩子后面清理,而主班老师也不习惯班级的“混乱”,难以接受孩子没有参与整理环境的情况。
每个人好像都有自己的困惑,三位老师越讨论越激动,甚至一度有点失控。但最后,当情绪平复后,她们达成了两点共识:
明确分工:每天10:30-11:30的游戏时间,每位老师负责2-3个诱导区,及时引导孩子一起收拾整理,必要时给孩子们更多时间,让他们参与环境清理。
灵活使用材料:尽量利用柜子里的现有材料来创设诱导区。如果某个诱导区没有启用,材料就先暂时放回柜子里。
下班前,小禾特意与中大班的老师交流材料如何使用的问题。她询问道:“孩子们会主动选择柜子里的材料吗?”中班老师表示,开放性的材料孩子们更愿意选择,而封闭性的材料选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大班老师说,她们会根据孩子的兴趣调整诱导区,架子上的蒙氏材料选不选不是优先考虑的事,重点还是孩子们在游戏中的体验和发展。
小禾感受到,想要一个班里孩子都玩的好,真的还是需要老师们坐下来好好沟通,想出解决办法。老师的教学需要根据孩子们的状态及时调整。
06
黄色加蓝色变成绿色
过去二十几天,小禾老师拍了许多视频和照片。一方面是为了寻求欢欢博士的指导,另一方面录下来也是为了方便反复练习用《鲁汶量表》来观察孩子的游戏状态。
从八月底开始尝试搭建诱导区时,小禾老师不断在小红书上查找各种诱导区视频寻找灵感,并将教室分成了一个个小区域。空间虽然被简单划分了,但对于如何添加材料却是迷茫的。第一次布置面粉诱导区时,她只提供了两盘面粉、两个水瓶和两把勺子,不知道孩子们会怎么玩,也不确定自己该如何引导与互动。
小禾老师布置的第一个诱导区
她记得,当时一个男孩看到她在和面也想加入。但他对黏黏的面粉有些不敢下手,只是用小勺小心翼翼地搅拌。然后,他突然说:“面粉遇到水就黏住了。”小禾似乎意识到这正是孩子的学习过程,但她和其他老师都不确定应该如何回应。
幸运的是,有了欢欢博士的指导,每一次学习和互动后,小禾老师都会对改进诱导区有新的想法。每一次的调整可能都不大,但换个材料、调整工具,每天都会看到一些效果。
最近中秋,孩子们玩了很多做“月饼”的游戏
前两天,小禾老师突发奇想,在面粉区里放了些小果子和香梨。她并不确定孩子们会怎么玩,但她发现两个小朋友在这个诱导区中非常专注地玩了十几分钟,参与度明显比之前高了很多。
这个周六因中秋调休,小禾老师依然要上班。早上,她在玉米面的诱导区中加入了几瓶带颜料的水,并摆放了前一天准备好的切开包菜。孩子们会玩出什么新花样呢?
阳阳吃完饭就来到这个区,他开心地说:“我喜欢这里,这里好玩。”一边表达对这里的喜欢,一边搅拌玉米面。他拿起颜料水说:“我要加点蓝色。” 很快,另一个男孩也来加入,模仿着阳阳的动作。他们发现,当黄色面粉遇上蓝色颜料后,颜色发生了变化。阳阳惊喜地说:“变绿色啦!”他接着问:“难道只有这两种颜色能变吗?”于是他又加了紫色的水,惊讶地发现绿色和紫色混合后变成了灰色。
在诱导区里专注游戏的男孩
小禾再次感叹,这是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学习过程。他们对颜色变化的认知,是自主探索出来的。
小禾看了看时间,阳阳在诱导区里已经独自游戏了40分钟。除了对颜色变化的探索,他还感受了玉米面黏糊的触感,进行了触觉体验和小肌肉的运动练习。期间还有许多自发的语言表达。这一切,真是太奇妙了。
与二十天前相比,小禾老师发现,孩子们在游戏区的时间更长了,参与度更高,专注力也明显提升了。诱导区真的有“魔力”。
小禾和其他老师们计划着,中秋节后再增加一些让孩子们觉得好玩的诱导区。
小禾老师的一周感悟
过去两个多星期里,每天额外抽出一小时进行课程学习,确实让我感到有些辛苦,但我老公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他说,看我晚上在书房上课的样子,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即使是妈妈,也需要不断学习。
回顾过去一周,在实践诱导区游戏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有两点:
第一点,我注意到,当孩子们第一次面对一个完全自主选择、自主探索的环境时,反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常常会看向老师、向老师寻求指示。这一现象让我既心疼又反思,或许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对孩子的干预太多,几乎剥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二点,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并非易事。经过几周的培训和实践,我更加坚定地认为,游戏应该是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然而,要真正落实到教学中,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
首先,对游戏、环境和孩子的学习这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其次,相关的教学技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和调整,这需要时间、耐心和专业的支持;最后,作为一个团队,同一个班的老师不仅要在教学理念上达成一致,更要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形成共识,才能相互配合得更好。
说来惭愧,教了15年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孩子的“学”应该优先于老师的“教”,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至关重要。不过,既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为了孩子们能有更好的发展,再大的困难,我也愿意去尝试,去改变。
(下周待续)
- END -
图 文|小禾 编辑校对|Kevin 陈欢
加星标,幼教不迷路
推荐阅读
专业纯粹的幼教支持
版权声明
本公号内容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合作|其他事宜
kevin@earlyyearsinternation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