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欢欢快五年了。起初是想找她做一个项目,疫情的原因最终没做成,后来我们便成了朋友。如今,我们是拍档。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知道了一些其他人可能不知道的她的经历和故事。
为了写这篇文章,除了交往过程我对她的了解之外,我还很正经地安排一场对她的采访,询问了一些对她的人生有影响的人,试着客观地介绍一下陈欢。
可能大家会认为:“你们是拍档,写这文章的目的是不是出于商业考量?”你如果真的这么想,其实也没错。但是在我眼里,她做的事情对幼儿教育有价值,对学龄前的孩子有益。
她值得我做这事。
Kevin
2024年4月
过去三年多来,陈欢走访了 30 几个城市,去过上百家幼儿园,结识了很多园⻓和一线老师。她发现很多幼儿园充斥着被成人支配的假游戏,孩子稚嫩的脸上普遍缺少自我表达的愉悦和全情投入的满足。
问题几乎和她十年前看到的一样。
她常说,我们的孩子太可怜!一定是哪里出问题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吗?
自从事幼教研究和实践以来,陈欢一直是坚定的“儿童视⻆”倡导者,且始终认为这应该是所有幼教从事者、职能部⻔的职业原则。如今,她以此作为事业,凭借她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通过讲课、翻译相关国外书籍、研发幼教技能课程,以及进入幼儿园、指导一线教师的方式来践行自己的理想。
她理解国内幼儿园的境遇,知道幼儿园正在发生着什么事,也熟悉国外的幼教理念和教学方式。幼儿教育本身是一⻔应用学科。作为一名早期教育博士,「从事幼教技术指导」这事,她应该做,也可以做。
她不认为这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怀艰难之心,行希望之事”,是她作为早期教育专业人士的纯粹,也是她性格中倔强所致。
如果从读本科算起,陈欢已经和幼教打了快 15 年交道了。
从早年立志投身象牙塔从事学术研究,转变为如今在幼教行业创业,是偶然的机缘,也是她必然的选择。
无论是她儿时的自由自在的成⻓环境,还是一路走来幸运地碰到好几位给予她帮助的导师、同行,陈欢投身幼教实践的职业选择,像是天生注定一样。
参加她的婚礼,我看见她的童年
和陈欢相熟的朋友喜欢叫她“欢欢”。就像这个名字,陈欢喜欢笑,率真地笑。一定是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的人才会这么喜欢笑。
今年初,我去参加她的婚礼。我理解了她的纯粹和率真从哪里来。
她婚礼的仪式场地没有选择酒店,而是放在老家的宅基地上。她父亲花三个月时间,为她把宅基地种成了一片草坪。这里曾经是她儿时生活的地方,更是放学后常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的地方,上面有她快乐的童年回忆。
她的童年时光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按她自己的话说是“在外面野大的”。因为自己得到过,她才希望所有孩子都有一个像她一样快乐的童年。
参加她的婚礼也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她的家人、朋友。我和她父亲、姐姐聊天,拜访她就读的小学和高中,以及经常去玩的小镇。她高三时的班主任还请我们吃了顿晚饭。
几天的时间里,我感受到她的家人以及同学、老师大都质朴、快乐、温和、平静,同时不失体面。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一个小村的孩子成为一位学有所⻓的博士,以及如今身上的展现出的快乐积极、责任感以及思辨能力,与其儿时包容的家庭环境、氛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4年前埋下的种子
2010 年陈欢曾去台湾交换半年,遇⻅了屏东教育大学幼教系的陈仁富教授,被他的儿童戏剧、戏剧教育课程所吸引,发现原来幼教可以以如此有趣的方式开展——和她在大陆的幼儿园看到的情景完全不同。
这次冲击让她发现,原来在学术之外,还有一个这样好玩的幼教实践世界。和她的孩童时代一样好玩。于是,短短半年的学习,为她后来的很多选择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2014 年读硕士时,她决定研究当时还少有人关注的“儿童视角”。她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与4、5 岁的小朋友聊天,发现整个园所从环境到日常教学、规章制度,几乎没有从儿童的视⻆出发去创建。孩子,似乎并不是整个幼儿园工作真正关心的内容。
她至今清楚地记得那一刻内心的无助感。
那项研究的学术论文(《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物质环境质量评价》)发表,她也顺利地从硕士阶段毕业。之后相当⻓的一段时间,她常会想起那些她曾聊过天的孩子们,也不断问自己:“那些孩子现在好吗?我发表的文章真的能对幼儿园产生任何影响吗?如果不能,做研究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仅仅是我个人的成就吗?”
2016年,心中仍有许多疑惑的她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全力支持她探索儿童视角的导师王小英教授,继续给她充分的研究自主权。
这一次,她决定用四年从事博士研究的时间,去幼儿教育更先进的国家好好看看别人究竟是怎么做的。
2017 年,陈欢以访问博士的身份进入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七年前在台湾许下的留学英国的夙缘,最终费尽周折得以达成。
伦敦之恋和创业决定
在英国,她一边应对繁重的学业,一边频繁地考察、拜访各类英国的幼儿园,甚至还兼职英国国际教育协会负责产品研发,忙得不亦乐乎。
更神奇的是,她还意外被丘比特之箭命中。在伦敦,陈欢遇上了如今已经成为她先生的人——帅气温柔的⻢里奥。学业的压力、兼职的繁忙和生活的甜蜜幸福交杂在一起,那是她的一段难以描述的奇妙经历。
为了留住爱情,她产生了留在英国工作、生活的念头。但是,一次大学研究员面试的失败,让她突然领悟到,英国不一定需要多一位早期教育博士。与此同时,此前在国内实地研究看到的现状和问题一直盘旋在陈欢的脑海里。她想,自己的专业特⻓在国内或许更能产生价值。
于是,博士毕业后再次返回英国时,除了与⻢里奥结婚之外,她在伦敦创立了Early Years International Academy(早期教育国际学苑,EYIA),致力于将国外先进的幼教理念和教学方式引进到国内。她走上个人创业之路。
经过四年的沉淀,今年 2 月,她在上海设立了“一芽欢欢”,决定将开发推广「儿童视⻆下的幼教方法论」作为自己长期追求的职业方向。
「一芽」是E-YIA的谐音,由她高中时代最好的朋友帮她确定。
她说,一切好像是天注定。
儿童视⻆下的幼教方法论
“一切从儿童视⻆出发”堪称幼儿教育领域的普世价值,是基于孩子特有的学习特征给予真正支持的原则。但这句被许多幼教人反复提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若要彻底地、普遍地实践,需要政策支持,幼儿园、家⻓以及社会各界一起努力。
陈欢常会碰到他人的质疑,说她不了解国情,过于理想。对于这些质疑,她从来不正面回应,更不会动摇她固守的幼儿教育观和实践方向。关于技术层面的交流,表面上的礼貌用语往往掩盖不了她内心对专业懈怠者的不近人情。
从小处着手
她身上毫无掉书袋的学究气,她做的工作也不是把国外的幼教技术简单汉化,而是结合国内的园所所处的环境和老师实际能力,为幼教工作者提供适合本地化应用的改良方案。
她总是想方设法地从细微之处出发,尝试着用小技术让园所由浅入深地一步步地改善提升。
她说,环境是衡量幼儿园教育水平最直接的标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环境即是课程。为儿童提供的环境,是“从儿童视⻆出发”最容易上手、也是最重要的实践。
她了解幼儿园普遍预算不多,所以积极倡导使用触手可及的开放性材料、设置「诱导区」之类的室内外区⻆。这些“小改良”可以更好创建地适合孩子主动游戏、学习的环境,起到“小技术解决大问题”的教学目的。
“儿童视⻆”对成年人而言,还是一件反直觉甚至反常识的事。但她认为,从环境的改变开始,辅之以一些工具比如「经验图书馆」和改良过的「月计划」、「周计划」,一线老师就有了很好的抓手,可以更好地思考儿童经验和课程线索,进而为孩子提供有效学习的支持。
常年持续不断的思考,让陈欢经常说出很多专业又有趣的话。
我最喜欢的是她的口头禅:“幼教不是哄小孩。”
还有很多:
——“那些看似热闹的假游戏,是欺负孩子,实际并不能满足儿童心理的需要、发展的需要。“
—— ”孩子的学习就如一个神秘「黑匣子」,没有人能知道里面真正在发生着什么。好的老师只是用环境和活动去尝试进行「思维培养」,而不是用成人主导的方式企图完成「思维代建」。“
—— “以孩子感兴趣游戏的方式培养学习品质,比让孩子学会某项技能更重要,就如同”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孩子拥有了好的学习品质,才能在面对未来更复杂的学习时,保持专注度、主动性和创新、思辨能力。“
基于自然的幼儿教育
儿时在村里长大的快乐童年,让陈欢和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连接,也让自然成为她对幼教的观点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幼儿教育行业目前不仅还没有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对于到底如何把自然融入幼儿园日常工作中、真正让孩子全方位受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自然接触是孩子的天性,在自然的环境中,孩子的学习更有宽度和深度。在这件事上,园所仅靠理念远远不够,还需要老师更新教学技能,从传统预设教学方式过渡到生成课程教学方式。
为此,她专⻔开发《NbE自然生成课程》(幼儿园自然生成课程的计划、实施与记录)的执行方式,希望以此为契机,系统地讲解自然与孩子学习的关系,以及生成教学方式的技术。
她不但自研了一套自然生成课程的INSIDE-INDEED教学模型,还提供系列的教学工具用于帮助老师计划、实施、记录课程。更重要的是,她每次都花不小的经费邀请来自美国的著名自然教育专家Rachel Larimore博士,和自己一起指导一线教师在班里进行自然生成课程的实践。
所有这一切,是为了不仅让教师What和Why, 还知道How。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是陈欢现在的工作策略。
就如同和她合作多次的Rachel对她的评价:“她小处着手不断努力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他们应得的高质量专业发展。她脚踏实地、友好的性格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教育工作者可以反思他们的实践,挑战他们当前的思维,并以一种真正符合幼儿最佳利益的方式前进。”
信心来自哪里?
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幼教都应该是一个极为重要受人尊重的职业。
但目前在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幼儿教育的从业者压力大、辛苦,待遇低且得不到普遍重视,园所管理者和班级教师大都靠一颗喜欢孩子的爱心支撑着。
如果老师们其他境遇没法一下子得到改善,那起码帮助教师用更好的方式开展教学、让自己的付出可以真正帮助孩子得到更大的发展,那种由内而外的职业成就感能给他们带来些许慰藉。这应该是陈欢投入工作最大的方向和动力。
陈欢在工作中习惯了蹲下看世界,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找答案,为老师提供技能支持。
在我们的聊天最后,我问她,信心来自哪里?
她说,她看到了来自一个个园所、老师的改变。
- END -
和欢欢博士交朋友
和欢欢的朋友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