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小禾周记
本周,小禾老师特别关注班上一位孩子——梧桐。梧桐的年龄是4岁2个月,是混龄班里年龄最大的孩子。因为体质较弱,梧桐以前经常生病,来幼儿园的时间也因此不太规律。入园三个月以来,他总共只在幼儿园里待了33天。
不过,自从十一假期结束后,梧桐的出勤情况变得稳定,每天都能准时到园。这让小禾老师有机会更细致地观察他的游戏状态和发展水平。
周记时间:
2024年10月13日-10月18日
01
班里年龄最大的孩子
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班里的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越来越好。大多数孩子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自发自主地投入到游戏中,小禾老师也因此看到了他们在发展和学习中的进步。
梧桐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孩子。从上周开始,他在游戏中的一些表现引起了小禾老师的特别关注。
最初接触梧桐时,小禾发现他不太爱说话,甚至在打招呼时也常常没有回应。每次试图和他互动时,他总是显得有些冷淡。而且由于梧桐之前经常生病,来幼儿园的次数很少且不规律,小禾老师对他的观察机会有限。
九月份班里开始出现诱导区时,偶尔来园的梧桐总是在班里四处走动,似乎没有哪里能吸引他的兴趣。直到班里布置了面粉、面团诱导区后,他才第一次主动说出:“我要玩这个”。
那天,他用勺子搅拌面粉、取水倒入其中,在面粉逐渐成团后他开心地和老师、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都粘住了!你看这是什么东西?”
“姗姗你来看,都粘住了!”
“老师,面粉遇到水就黏住了”
“变成水面粉了!”
“我想做的是没味道的月饼,香不香?”
“它是软的,它是半固体半液体。”
初次玩感官游戏的梧桐不愿意用手直接接触材料,他全程拿着勺子进行探索。左侧图片是他在手上粘到面粉后立刻把面粉拍掉。
不过,这样令人欣喜的状态并不总是出现。更多的时候,梧桐依然会玩一会儿就换地方。他最喜欢的是建构区,但不多长时间他就会四处走动,观察其他小朋友的游戏。
上周五,梧桐经过一番挑选,终于进入小禾老师布置的海洋感官诱导区。他一开始是没有明确目的地摆弄:先用勺子搅动感官盆里的水,然后很快改为尝试用夹子夹石头,夹了两下又开始探索其他材料。这种浅尝则止的探索持续了一会儿,直到他被海藻的感官特征吸引,才终于专注地探究起海藻来。
梧桐在专注地探究海藻的感官特征。很明显,他已经不再抗拒直接用手接触材料了。直接上手能让他获得更丰富的感官体验,触发更加复杂的大脑活动。
本周,梧桐每天都来园。小禾老师布置的与哈密瓜相关的感官诱导区引起了他的注意。这让小禾终于有机会对他进行系统观察。
梧桐喜欢与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一起玩感官游戏,小禾多次注意到他在游戏中表现出一些低龄幼儿常见的重复性图式探索行为,比如搬运图式和装填图式。单从游戏行为来看,梧桐的发展似乎与他的年龄不太相符。
梧桐低着头与比他小的孩子一起玩感官游戏
梧桐的情况并非孤例。
受前几年的疫情影响,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有所限制,许多新入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感官失调的问题。再加上梧桐体质较弱,经常生病,影响了他的出勤,不像班里的其他孩子已经玩了近一个月的感官游戏。种种原因导致他在四岁本该上中班的年龄,依然对感官游戏情有独钟。按照欢欢博士的说法,这是他在“补游戏课”。这种情况在中班甚至大班孩子身上其实很常见。
另外,小禾对梧桐的关注还涉及到其他方面。
小禾曾通过微信和梧桐的妈妈进行过简单交流。家长反映孩子有些内向,不喜欢主动与人交流,而且挑食。小禾也特别留意了梧桐的用餐情况,发现他在午餐时确实不愿意吃完所有饭菜。家长因此很关注梧桐在幼儿园的吃饭问题,因为他回家后总是说饿。
小禾认为,挑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可能是生理上的(味觉敏感),也可能涉及心理和情感因素(通过拒绝食物来挑战权威)。同时,家庭行为和环境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小禾联想到,搭档曾提过,梧桐在上幼儿园之前,妈妈已经为他安排了线上英语、思维、百科等课程。
过早让孩子接受技能训练,是否让梧桐感到紧张和压力,从而影响了他的整体发展呢?梧桐的挑食、不愿主动交流以及对低龄感官游戏、图式游戏的偏好,是否与这些家庭教育方式有关?
小禾决定,下周专门安排时间与梧桐的家长进行一次面对面的沟通。
02
为不同孩子“定制”诱导区
经过一个多月的诱导区环境创设实践,小禾老师对选择和搭配诱导区材料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她尤其注重让材料具备“色、香、味”俱全,以便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例如,材料的质感是否会在游戏过程中发生变化、是否为天然物质、是否具有特殊触感、气味或颜色的变化等。
她偏爱选择的材料包括:柠檬水、苏打粉、冰粉、面团、瓜皮等。这些材料能提供多层次的感官刺激。
由一半哈密瓜汁一半柠檬汁组成的“海洋”
小禾老师正在创设诱导区,来得早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围了过来。
然而,小禾老师仍旧感到,对于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如何确保材料的相关性和适宜性,自己有时拿不准。从本周一段记录梧桐游戏的视频中,小禾老师得到了新的启发。
周二上午,梧桐、多多和安吉尔三个孩子一起在用哈密瓜汁做的“海洋诱导区”里游戏。海洋诱导区里提供了一些海洋动物和珊瑚模型,小禾原本是希望孩子们能用提供的模型进行故事想象和讲述。然而,显然孩子们的兴趣显然不在上面。
小禾在现场时就注意到孩子们的游戏状态不太对,他们的参与程度不是很高,两个孩子有一些语言争执,到后来甚至开始把材料互相扔来扔去。于是当下立刻和搭档决定把细碎的小材料全部收起来。
可以看到孩子们没有使用老师提供的各种小模型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丰富的模型被收起来以后,孩子的游戏参与程度反而提升了。特别是梧桐,他找出所有可以用来装盛的工具反复探索装填模式,还自发给装盛工具分类,把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工具分类摆放。
材料变少后,梧桐的游戏参与程度提高了很多。他进行了长时间、专注地探索。
晚上回看游戏视频时,小禾才注意到在孩子们开始扔材料以前,其实就能明显看到他们的兴趣聚焦于使用各种工具,感官盆里一度装满了各种孩子们放进去的工具:勺子、擀面杖、杯子、量筒,甚至还有胶棒。当时自己只是觉得现场乱,但结合调整后孩子专注探索装填图式的状态,小禾意识到原来是太丰富的材料妨碍了孩子们的图式游戏,导致孩子玩不起来。
带着这样的眼光再看其他视频,情况也是如此!另一个一桌女孩围着海洋诱导区的视频中,孩子们也是人手一个工具,聚焦于对工具和水的探索。
女孩们使用的工具更小一些,但也是几乎无人问津珊瑚和动物模型。
可是,班里确实有些孩子,比如3岁11个月的多多,已经开始表现出对故事想象的兴趣了。该怎么办呢?
于是,小禾决定将海洋诱导区一分为二,用感官材料布置聚焦于动作和工具探索的“感官诱导区”,用各种塑料模型布置“故事诱导区”。接下来几天的环境创设小禾都遵循了这一思路。
梧桐在感官诱导区里专注地操作各种工具
梧桐和小伙伴的摩擦也明显减少了,他还把自己做的哈密瓜蛋糕拿到其他诱导区里去“兜售”
两个孩子在探索浮在水面的哈密瓜籽
桌子上的工具和黄瓜让孩子们全神贯注
正如小禾预期的那样,像梧桐一样对感官体验感兴趣的孩子迅速投入到感官探索、图式探索中。而多多和另外几位孩子则沉浸在“农场”诱导区里,认真地进行“动物管理”。
多多在上周就对用开放性材料进行故事想象很感兴趣
多多在和小伙伴们玩“农场故事”的游戏
03
可以允许孩子采摘叶子吗?
本周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老师们就孩子们的一个行为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在户外游戏时间,小禾老师班里的几个孩子在草坪上进行秋叶拼摆游戏。这些叶子有的是从地上捡的,但也有一些是孩子们自行从围墙上的爬藤植物上采摘的。
孩子们在户外拼摆树叶,假装在“做蛋糕”
孩子们采摘围墙上爬山虎的叶子
随着在游戏中引入越来越多的自然物,孩子们主动采摘植物的行为变得频繁。一些教师包括园长在内,开始对此表示顾虑。他们担心孩子随意采摘植物的行为如果变成习惯,可能会与平时教导的行为规范相违背。
一方面,大家希望孩子能更多地接触自然,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从小养成保护自然的意识。这个矛盾让老师们陷入了两难。
园所对此讨论了好几次,但老师们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周四的教学研讨会上,欢欢博士也参与了讨论。她引用了全球自然运动发起者、《林间最后的小孩》的作者里查德·洛夫提出的“在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采取「互惠原则」的观念”,鼓励老师们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如何处理孩子采摘树叶的行为。
虽然会议中没有达成明确的规定,但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教学契机。
周六,欢欢博士的团队还专门提供了一份书面文件——《关于孩子主动采摘园里树叶的行为的思考与对策》。文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建议,包括如何培养孩子对自然的尊重、如何引导他们合理地与自然互动等,给了老师们更多思考的方向。
小禾老师对此有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在幼儿园里,是否允许孩子采摘花朵和树叶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通过适当的引导,孩子们可以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环境。这不仅不会违背行为规范,反而有助于在他们心中种下保护自然的种子。
在小禾看来,只要用心引导,孩子们既能享受自然的美好,也能学会爱护自然,让这两者在他们的成长中并行发展。
(下周待续)
人与自然的互惠原则
里查德·洛夫
Our times call for the adoption of a basic principle that embraces both survival and joy as we repair 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al world.
我们的时代呼唤我们在修复与自然世界关系的过程中,采用一种既关乎生存又充满喜悦的基本原则。
I call this the Reciprocity Principle.
我称之为互惠原则。
For every moment of healing that humans receive from another creature, humans shall provide an equal moment of healing for that animal and its kin.
每当人类从其他生物那里得到疗愈的时刻,人类也应为那只生物及其同类提供同等的疗愈。
For every acre of wild habitat we take, we will preserve or create at least another acre for wildness.
每当我们夺取一英亩的野生栖息地,我们就应至少保护或创造一英亩的野生栖息地。
For every dollar we spend on classroom technology, we'll spend at least another dollar creating chances for children to connect deeply with another animal, plant or person.
每当我们在课堂技术上花费一元钱,我们也应至少投入另一元钱,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与其他动物、植物或人建立深刻联系。
For every day of loneliness we endure,we'll spend a day in communion with the life around us until the loneliness passes away.
每当我们忍受一天的孤独,我们也应用一天的时间与周围的生命交流,直到孤独消失。
- END -
图 文|小禾 编辑校对|Kevin 陈欢
加星标,幼教不迷路
推荐阅读
小禾周记03|一个月见证游戏的价值和环境的力量
专业纯粹的幼教支持
版权声明
本公号内容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合作|其他事宜
kevin@earlyyearsinternation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