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禾周记12| 如何推进和拓展幼儿的游戏?

文摘   2025-01-27 19:34   阿联酋  

12

小禾周记


12月的北方天气寒冷,流感也在肆虐,来幼儿园的孩子一下子少了很多。正因如此,小禾有了更多时间观察孩子的游戏,并根据他们的游戏状态调整环境,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周记日期:2024年12月15—27日


上周,小禾带孩子们玩“用玉米量身高”的游戏时,几乎是靠亲身示范来引导他们测量和数数。好在,她很快意识到,自己又一次回到了习惯性的“直接教”模式。


事后反思时,她发现,自己设定的目标太高了,游戏内容过难,超出了孩子们当前的能力范围,因此,他们无法按照她的预想进行游戏,也很难深入探索。


01

游戏观察:从测量到围合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禾更加关注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自然表现,并根据他们的兴趣调整环境。她发现,汤圆和小北在用玉米芯给莯莯“量身高”时,并不关注测量本身,反而更喜欢用玉米芯将莯莯半包围起来。这一观察,让她萌生了新的想法——如果孩子们更感兴趣的是围合与包裹的过程,那是否可以创设一个能激发他们探索围合、轨迹和拼摆的游戏空间?


于是,她在班级里布置了一个新的诱导区。


开放性材料围合诱导区


小禾在地上铺了一张地毯,并放上积木、玉米芯、开心果壳等材料。她示意性地用玉米芯围出两三个积木,为孩子们提供游戏的线索。


汤圆最先走进这个区域。他看了看小禾摆放的形状,接着补全了一个未完全包围的图形,然后又开始围合新的形状。他将松果一个接一个摆放,可是很快发现,材料不够了。


“没有了。”“那怎么办呢?” 小禾问。“你再帮我找一点这个吧。” 汤圆指着松果说。


拿到更多松果后,他兴致勃勃地继续围合,甚至开始用开心果壳围住自己选定的形状。“这个游戏就是按照它的形状围住它。” 他向小禾解释,“你再提供一些这样的材料,才能按照形状围住它。” 也许是觉得果壳不够,他主动向老师提出了需求。


这时,他注意到了材料中的海螺,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经历。“这是海螺,我在北海捡过海螺!”他的回忆被唤起,随即,他又去寻找更多的开心果壳,继续沉浸在围合的探索中。


当手中的材料快用完时,他低头看了看,皱起眉头。“只有三个了,肯定还不够。”“你是怎么判断出还不够的呢?” 小禾试探着问。“因为没有了呀!” 他举起手中剩下的一个果壳给她看,随后指着地毯上的形状,自己做出判断,“看,还缺一截子。”


接着,他主动去寻找更多材料。这一次,他只找到了一颗小贝壳。“那我再去找一些吧。你只想要这个小贝壳,是吗?” 小禾问。汤圆听后,指着地毯上的另一处地方,兴奋地说:“那也有!”他自己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迅速行动起来。最终,他用贝壳把整个图形完整地围合了起来。


这一游戏吸引了汤圆持续两天的投入。


全神贯注探索围合的汤圆


两天后,小禾在汤圆玩耍的诱导区旁,又加了一块地毯,并将班级里孩子们不常玩的拼图教具打散,作为新的材料,希望孩子们除了围合探索外,还能尝试轨迹图式、拼摆或构建游戏。


果然,汤圆对这个新区域同样充满兴趣。他用各种方式专注地拼摆道路,并用小汽车在其中穿行。很快,念念、尧尧等小朋友也被吸引过来,纷纷加入其中。


小禾老师拓展了汤圆对围合的探索


无论是用玉米芯围住小伙伴,还是用开心果壳、贝壳围合图形,或是用教具拼摆道路和小汽车,这些都是孩子们游戏的“明线”。但在这些表面行为的背后,小禾已经清晰地察觉到——孩子们其实正在进行图式探索。


找到并抓住这条“暗线”,就能更好地用环境支持孩子的学习与发展。


当然,同一个环境,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对于一个年龄差异较大的混龄班,个体差异尤其明显。如何在游戏中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求,依然是小禾需要继续思考和调整的方向。



欢欢博士说 / 图式探索

围合图式指的是幼儿对包裹、覆盖或围住物体感兴趣,例如用布盖住玩具、在盒子里放入物品、钻入狭小空间等。


在低龄幼儿阶段,图式游戏尤为显著,常表现为感知运动图式的重复探索。然而,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这些早期的探索会转化为更复杂的思维方式。


教师的作用并不是直接“教”幼儿某个图式,而是敏锐观察幼儿正在运用的图式,提供支持性环境,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深化和拓展自己的思维。


小禾老师可以进一步从空间和材料两个角度思考如何拓展幼儿的图式探索:


从室内围合到室外围合


空间布置靠墙便能结合镜子

给孩子提供另一种观察的视角


通过拓展空间和持续丰富材料

孩子的图式探索会越来越复杂


在娃娃家提供大块布料

让孩子探索3D立体围合


02

开心堆砌玉米芯


周三,小禾观察到3岁4个月的小北喜欢用带孔的小珠子垒高。于是,她决定在班级中增设一个堆砌、垒高的诱导区,并选择最简单的玉米芯作为材料。在这个区域里,她示范性地搭建了一个三层玉米芯造型,作为游戏的启发。


早餐后,孩子们纷纷投入各自感兴趣的游戏——有人和面、有人用面团做点心、有人给小动物盖房子,还有孩子在穿玉米芯……


小禾没有主动引导,而是耐心等待,想看看小北是否会被这个新游戏吸引。然而,最先来到这里的却是3岁9个月的开心。


探索的开始:挑战垒高


开心走到游戏区,仔细观察小禾提前搭好的玉米芯造型。她模仿着摆放了两根竖直的玉米芯,然后在上面横放了一根。接下来,她尝试在横放的玉米芯上继续垒砌。然而,游戏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顺利——她还不太理解玉米芯的平衡和结构,因此搭建时经常倒塌。


但她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不断看老师搭建的示范,不断尝试改变摆放方式:是应该横着放?还是竖着放?


有一次,她已经成功搭好了两层,但在移动过程中,整个结构塌了。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气馁,立刻开始了第二次尝试。


通过探索,她调整策略,在最底层摆放了三根玉米芯,然后小心翼翼地搭建第二层。然而,她依然重复了之前的错误——只在第二层放了一根横着的玉米芯,就想直接垒砌第三层,结果还是失败了。


开心小心翼翼地用玉米棒进行搭建


意外的坚持:从挫折到成功


看着开心的模样,小禾一度担心她会放弃,甚至怀疑这个游戏是否对孩子来说太难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开心只是停顿了几秒钟,调整了一下状态,又继续挑战!她开始不停地变换玉米芯的位置,一边摆放,一边观察小禾搭建的示范。经过几轮尝试,她终于成功地搭建起了三层玉米芯!


她兴奋地跑向小禾的配班老师,激动地喊道:“娟娟,看我,我搭好了!随后,她又去拿了几根玉米芯,继续新一轮尝试。显然,成功带给了她极大的成就感,让她愿意反复探索,一遍又一遍地挑战自己。


从游戏中看见学习品质


小禾详细观察并分析了开心的整个游戏过程,她发现,孩子在这场看似简单的“堆砌游戏”中,展现出了丰富的学习品质:


🍃 主动学习:


玉米芯堆砌激发了开心的好奇心和兴趣。她通过触觉(用手摆放玉米芯)和视觉(观察形状和结构)探索如何搭建得更稳固。她主动参与游戏,并展现出“我可以做到!”的自信态度。


开心在搭建玉米棒时进行了很多思考


🍃 积极学习:


她专注且投入,关注摆放细节,即使失败也愿意接受挑战,始终坚持下去。即便搭建多次倒塌,她依然没有放弃,而是调整心态,反复尝试。她的动力并非来自外部奖励,而是源于挑战自我的乐趣。当她最终成功时,她感到兴奋和骄傲,愿意继续探索更高难度。


🍃 批判性与创造性思考:


她不断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并通过对照老师的示范和自己的尝试,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策略,直到最终达成目标。


对环境的反思与调整


在观察孩子们的游戏后,小禾也反思了自己创设的环境,并发现可以做出一些改进:


1️⃣ 材料可以更丰富 —— 目前只有玉米芯,孩子们的玩法有限,可以逐步加入其他更易堆砌的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结构。


2️⃣ 堆砌难度需要递进 —— 圆形的玉米芯对初学者来说较难把握,可以先提供一些形状更稳定的材料,让孩子熟悉基本的平衡和支撑,再逐步挑战更难的结构。


3️⃣ 调整游戏区域 —— 桌面太光滑,玉米芯容易滚动,她决定铺上一层纱布,这样可以让第一层更稳定,减少因材料滑动带来的挫败感。



欢欢博士说 / 材料如何递进? 

玉米芯是非常棒的“在地”自然建构材料!我小时候每到玉米收割的季节就有机会用各种方法玩玉米芯。


小禾老师的反思很有价值,但其中隐含着一个常见的误区:先提供简单的材料,让孩子适应后,再逐渐增加挑战。这种方法看似尊重了幼儿的探索过程,但实际上仍然是一种隐性的“教”,只是比传统的直接教学更加柔和、隐蔽。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当教师在游戏环境中设定材料的难易层级,并按照“从易到难”的逻辑递进时,本质上已经预设了儿童的学习路径,隐含地给孩子安排了一个需要去完成的任务。这种方式和“教”有什么不同?


这种方法看似是“让孩子探索”,但教师仍然是游戏的实际主导者。相比之下,真正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方式应该是提供丰富的、开放性的游戏材料,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属于自己的挑战,而不是沿着教师设计的阶梯式难度推进。


其实,在小禾老师关心垒高和堆砌的难度时,孩子已经给了小禾更好的建议——只是需要小禾更敏锐地倾听孩子的声音


小朋友们的“声音”很多时候是无声的。


在开心结束游戏后,另一名幼儿尧尧来到这里。只见他一会儿把玉米芯全部抱在怀里,一会儿把玉米芯在桌子上滚来滚去,甚至还在手心里扭转玉米芯,把上面的皮屑搓到桌子上。如果从小禾预设的任务“垒高和堆砌”的角度来看,尧尧的能力明显是低于开心的。甚至有的老师可能会看了着急,感觉孩子在“乱玩”


开心探索了不同的垒高方式


看起来像在“乱玩”的尧尧


然而,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对尧尧的创造力感到惊讶。在短短11分钟的视频里,他虽然只用玉米芯进行了一次垒高,但他用同样的6-8根玉米芯摆出了11种不同的造型!


他还非常关注“连接”的概念,总是试着让两根玉米芯头尾相连。



在这个过程中,尧尧进行了连接图式、排列图式、围合图式、垂直图式的建构,以及空间认知、逻辑与问题解决、创造与想象、精细动作方面的学习。


用环境支持幼儿的游戏绝不是给孩子一个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而是用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这意味着:


✅ 提供多样化、开放性的材料,而不是按照“难易”划分,让幼儿自己决定如何使用、如何组合,甚至发明新的玩法。



✅ 观察儿童的游戏过程,而不是预设学习路径,通过他们的兴趣和挑战需求来调整支持,而不是提前决定他们该经历哪些挑战。



✅ 拥抱游戏的随机性和变化性,让他们真正掌控自己的游戏体验,而不是要求儿童按照一个线性进程前进。



✅ 避免用“逐步增加难度”作为环境计划的核心逻辑,而是让空间和材料本身激发探索,让幼儿自主选择的挑战在游戏过程中自然产生。




- 待续 -

原记录者 小禾|周记主笔  Kevin
补充校对 陈欢 


本公号内容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合作|其他事宜请致信:

kevin@earlyyearsinternational.com



加星标,幼教不迷路


【小禾周记系列文章】

01|新学期,我在混龄小班开始尝试以游戏为教学方式

02|满脑子的游戏,做梦都在布置诱导区

03|一个月见证游戏的价值和环境的力量

04|玩游戏一个月之后,孩子和老师会有什么变化呢?

05|在游戏中看见每一个孩子,为不同的孩子“定制”诱导区

06| 支持孩子玩游戏才是幼儿园最正经的教学工作

07|爆改娃娃家

08|游戏玩到了“深水区”

09|在游戏中感悟“孩子与老师相互成就”的真谛

10|孩子玩游戏时我总想上手教,该怎么办?

11 |理解幼儿的发展目标是玩好游戏的前提

欢欢博士聊幼教
基于儿童视角,探讨、分享专业且纯粹的幼教方法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