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萎缩明显,大部分开发企业面临淘汰风险,部分企业选择转向资产管理等新业务方向,银行也开始采取更灵活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文摘
2025-01-11 20:58
上海
让我们看看具体数据:我国14亿人口的市场中,目前一年新房、二手房的交易量仅为2019年的三分之一,约6万亿。相比之下,美国虽仅有3亿人口,人均GDP达7万多美元,但年交易量高达20万亿,相当于我国2019年的水平。这种市场缩量必然导致优胜劣汰。有趣的是,房地产行业完全颠覆了"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老话——如今是只见旧人哭,新人都不敢入场。作为现有玩家,处境确实艰难。我国原有7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其中90%是开发公司。这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约30万家地产类公司中,开发商不到10%,大多数是物业管理、机电管理等服务类公司。近期,美国房地产行业的AI公司也在快速增长。在这轮市场收缩中,预计90%的公司将被淘汰。这并非随意预测,而是参考韩国、日本的经验——当市场进入调整期,开发类公司往往会大量消失。这些企业要么在ICU(重症监护),要么已在准备清算。企业危机时期,管理层的决策至关重要。这就像对待重症病人:一种选择是倾尽所有去救治,最终可能全家陷入困境;另一种是选择及时止损。就像近期那位赴瑞士选择安乐死的上海姑娘,虽然听来残酷,却也是一种理性选择。目前大多数企业选择拖延,这是最普遍的应对方式。但也有企业主动选择破产清算。破产并非丢人——世界500强哪家没经历过亏损?关键在于主动选择合适的方式。如果不想"死",也可以主动去"ICU"——也就是法院。法院就是企业的重症监护室,能够协助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和业务重整。为什么这个选择如此重要?就像重病患者,你可以倾尽所有去救治,卖房卖地,最终却可能救不回来,反而让全家陷入困境——这是一种情感驱动的决策。而选择安乐死,就像那位去瑞士的上海姑娘,虽看似残酷,却能避免痛苦,节省医药费,更重要的是掌握了选择的主动权。目前,许多企业选择拖延至死,这是最普遍的选择。但也可以选择主动清算。企业破产清算并不丢人,就像安乐死并不丢人。亏损也不丢人——哪家世界500强没经历过亏损?关键是如何主动选择合适的退场方式。这确实值得我们专门探讨。还有一种选择,不想死就主动去ICU。那么房地产公司的ICU在哪里?就是法院,这一点请大家记住。目前房地产企业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值得关注。这类企业主要包括央企、中海、华润等。它们虽不是蒸蒸日上,但都过着稳定的小康日子。再加上万科,虽然只能算是过着普通日子,但总能维持经营,慢慢转型。这些传统企业仍在沿用原有的发展逻辑和模式。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良好的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即使在市场缩量的情况下,通过适当调整仍能持续发展。他们的调整策略很简单:出售长期重资产和住宅以外的资产。以万科为例,现在主要保留住宅、出租公寓和物业服务(万物云)三项业务,其他业务都在出售。这种转型就像大户人家在困难时期,把床底下珍藏的齐白石画作拿出来卖个一亿续命。中海一直专注于住宅开发,其他业务并不多。华润则走了不同路线,15年前就开始发展商业地产,打造了万象城这样的商业项目。这个商业地产系列至今表现优异。目前国内主要的购物中心品牌已不是沃尔玛等传统品牌,而是分为两类:一是南京德基这样的单体购物中心(其单店营收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SKP),二是像华润这样的高端连锁购物中心。华润在这方面非常成功,使得华润地产的市值现在超过了许多传统住宅开发企业。这是一个成功存活的大户人家的典范,当然也有像许家印这样的大户人家已经崩塌。还有一类有趣的小型企业也在存活:它们立足于单一地域,甚至是三线城市,但因为负债少而得以生存。这些企业规模不大,往往只在一个二三线城市经营,采取低负债运营模式。它们做完一个项目就休整一段时间,市场不好时就暂停开发,靠之前积累的利润生存。这些企业从未考虑过上市等复杂经营方式,保持着简单的经营模式,但经营状况良好。最近,政府和企业就土地收储、退地等问题达成了一些共识。这是近期政策的一部分,旨在防止市场进一步下滑,实现止跌企稳。在退地过程中,政府优先选择用于保障房建设的土地。商业用地和旅游用地的退地机会相对较少。对企业而言,退地只是降低压力和债务的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要在现有市场中,通过产品研发和提供可靠的服务,充分利用土地价值。如果市场条件不佳,无法退地,企业可以选择低价转让,或通过临时建筑维持一段时间。许多土地价值未被充分利用,主要是因为房地产商在过去日子太好时,对创新投入不足。如果能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用更高维度的思维去看待市场和产品,这些土地可能还有发展空间。这对开发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一方面可以将适合的土地退还给政府用于保障房建设;另一方面,要改变对市场和产品的认知,以未来发展的视角开发新产品,提供市场急需的产品和服务,解决土地闲置问题。目前二手房成交量有所回升,但房价尚未回升。虽然市场换手率提高是个好迹象,但由于房价仍不稳定甚至继续下跌,建议投资者要谨慎对待。我们期待的是量价齐升,而不是仅有成交量上升。因此,投资者可以再观望一段时间。不过,如果是刚需购房,比如要成家或因孩子长大需要换房,目前倒是一个合适的入市时机。最近我注意到一些民营企业在广州市场拿地,其中包括一些原本不是房地产企业的公司,如纺织企业。虽然这些企业在拿地方面很活跃,但整体市场趋势仍在收缩,呈现减速、减价、减量的态势。不过在一些局部市场,特别是人口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地区,土地供需已开始恢复。民间资本也主要关注这些地区。但这仅是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全国市场的整体状况。因此,我倾向于将这些现象视为个案,而不是将其解读为整个市场即将大幅反弹的信号。这一判断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适用,每个案例都需要具体分析。说到重整,就像进ICU一样。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出院:一旦进去了,就得想办法出来。我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一位企业老板在3年前就看得很明白。当时企业一爆雷,他没有硬扛,也没有找领导救困,而是直接申请司法重整。为了这份司法重整文书,他做了充分准备。有趣的是,这位老板在企业上市这种"办喜事"时都没想到要请大投行,但在"办丧事"时,却果断花上千万请来了中国最大的投行之一做顾问。他在企业快不行时,在准备进ICU时,展现出了极大的魄力。除此之外,他还聘请了中国最顶级的律师事务所负责重整,这种级别的律师他以前从未用过——每小时咨询费就要5,000元。他还额外请了一家顶级会计事务所。回顾历史,在企业好的时候,他从未用过这么优质的专业团队。但当他决定进ICU时,情况已经严峻到无法挽回,2,000多亿的债务亟待处理。要想顺利进入法院程序,就必须把各项事务理顺,这需要专家的帮助。我们过去可能不太理解,总觉得办喜事才需要专家,现在明白了,治疗重病同样需要最好的专家。除了生死两极的房地产企业外,还有一部分企业表面上没死,但实际上处境艰难,只能靠拖延时间勉强维持。这些企业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最痛苦的就是这些正在寻找出路的企业。刚才我们讲到,有的企业已经进入重组,算是想明白了,战略决策也已经完成。但还有一些企业既没有进入重组,也没有完全倒闭,但很快就要撑不住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链断裂,因为银行贷款还没有最终签订。就目前的活跃企业来看,像中海、华润这样的企业会继续沿着南北发展的路径前进。这很可能是主要趋势,但同时也开始寻找新的方向。其中一个选择是走向海外发展,但转型并不一定要出海,这只是众多选择之一。企业也可以选择在本地转型做服务,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这样的例子。有些房地产公司不再开发房产,而是转型做服务。其中一项新兴的服务就是处理破产重组,最近有些开发商组建专业团队,专门处理这类业务。在破产重组的企业中,房地产资产较容易评估。不像软件公司的资产难以准确估值,房地产的资产价值相对明确,所以资产处置服务成为房地产行业最热门的转型方向之一。这类公司官方称为AMC(资产管理公司),在美国被称为"秃鹫资本"。秃鹫以捡食腐肉为生,而这类资本就像秃鹫一样在市场上寻找机会。最近在房地产行业特别活跃,他们的"捕食"方式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有的专门处理员工工资和债务问题;有的通过司法拍卖、政府关系等渠道处理不良资产,比如将100亿的资产以较低价格收购;还有的专注于资产的中间环节,即低价买入后高价卖出,比如20亿买入,30亿卖出,赚取差价。最近,房地产行业发生结构性转变,进入后开发时代。住宅市场整体呈现减价、减量、减速态势。在此背景下,银行出现较多不良资产,其中房地产占比较大。以往这些资产主要通过AMC(资产处置管理机构)或法拍处理,但由于近期量大,加上法拍程序繁琐耗时,银行开始采用直接销售方式,提供更灵活的处置方案。对新投资者而言,这比法拍更灵活便利。银行接手后的处置空间也比法拍更大。因此,建议有意入市的投资者多关注银行直接拍卖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