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谈 2025 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发言摘要
文摘
2024-12-28 08:39
上海
今天我要和大家讨论一个重要话题:2025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会是什么样的?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具体来说,要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更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新说法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大家最关心的是两个问题:这是不是意味着政府会扩大赤字?货币政策具体能做些什么?会议公报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行动计划。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有六个重点:- 调整支出结构,加强民生、消费、发展后劲的投入,确保基层基本运转
这些措施是2025年财政政策的基本方向。但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重要问题:新的政策方向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如果没有实质变化,那就只是简单地增加投入。就像我以前在工厂工作时,单纯地在原有工作模式上加大力度。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疫情后的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新的经济政策不能只是加大力度,还需要有新的思路。简单说,新政策不仅要"量"更大,还要"质"更高。要通过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来实现2025年的经济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新的经济政策有三个重要观察点,让我们先来看第一点:明确政策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以前我们主要关注扩大经济需求。但现在的情况更复杂,光是刺激需求已经不够了。2021年,中央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方法:我国经济面临"需求减少、供给受阻、信心不足"这三个问题。这不仅是问题清单,更是分析经济的新视角。这说明我们现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不能只看需求和供给,还要重视人们对经济的信心问题。需要从这三个方面一起考虑,找出问题所在。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三个问题中,信心不足是根本原因,需求减少和供给受阻是表面现象。疫情后最大的变化是:表面问题和根本问题的关系变得更复杂了。这意味着解决经济问题时,不能只治表面,还要治根本。具体来说,既要增加需求、改善供给,更要稳定人们对经济的信心。既然稳定信心是治本之策,我们就要标本兼治。否则就像按下葫芦又浮起瓢,只能解决眼前问题,长远问题仍然存在。这就是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的方向。让我重点说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的一个重要发现。2024年的工作总结中提到,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成功提高了社会信心,使经济明显好转。具体做法很简单:通过推出新政策来增强社会信心,从而达到经济复苏的目标。这告诉我们,新的经济政策要同时解决表面和根本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先稳定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再通过这个信心来刺激消费需求,最终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是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目标。以前我们主要关注如何增加消费需求。但现在的情况更复杂了,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所以,新政策要做两件事:既要增加消费需求,也要稳定人们的信心。2022年,领导层就强调要先稳定社会信心,提振市场信心。到了2024年,政府提出了"三稳"政策: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这和以前的"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有很大不同。第一,"稳预期"(就是稳定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替代了"稳物价";第二,"稳预期"变得最重要,比稳就业和稳增长还重要。今年前几个月,中央开了三次重要会议,每次都特别强调要稳定人们对经济的信心。特别是9月26日的新政策,主要是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因为这两个市场最需要的不是刺激消费,而是恢复人们的信心。从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2025年的经济政策会更加积极主动。会议提到了很多措施,比如加强预期管理、提高政策效果、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好转、稳定房市和股市等。这些都说明新的经济政策要同时做到两点:稳定信心和扩大需求。这是第二个要点。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实施这些新政策。说到这里,我们要谈谈第三个重要问题。以前,我们主要依靠单一的经济政策来解决问题,比如调整经济周期的ups和downs。答案是不能。这就像看病一样,要对症下药。现在的经济问题不仅仅是供需不平衡,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未来缺乏信心。单纯使用经济政策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行改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问题如果只用政策来解决,可能只能治标不治本,还可能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同时推进改革。让我举个例子。最近政府推出了一个大规模的债务处理方案。这个方案虽然必要,但如果我们只是处理债务,而不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那么过一段时间,债务问题可能又会重新出现。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要真正解决问题,既要用好政策,也要推进改革,两者缺一不可。我们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