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抗通缩历史
文摘
2024-12-17 08:34
上海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表现非常出色。但是到了90年代,这种发展突然停止了。从那以后的30年里,日本的经济发展一直原地踏步。经济走势忽上忽下,至今都没能恢复到90年代的最好水平。人们把这段时期称为"失去的30年"。在这30年中,日本一直在和经济通缩问题作斗争。从1990年到现在,日本换了16个首相。虽然每个首相都使出浑身解数,但都没能解决通缩问题。2012年是个例外,在安倍首相推行"安倍经济学"后,日本经济出现短暂好转。但现在安倍已经去世,新首相岸田文雄上台后,"安倍经济学"也结束了。那么问题来了:日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解决经济问题呢?这个持续这么久的通缩,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第一,我们会了解日本为什么会陷入长期通缩。主要原因有三个:债务太多、制度不合理,以及人口变老。第二,我们会看看通缩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比如工资不涨、年轻人买不起房、不愿结婚,还有企业搬到国外等问题。第三,我们会了解日本政府是怎么应对通缩的。政府试过很多办法,像是把利率降到零,甚至变成负数,还推出了"安倍经济学"。不过这些办法都没能解决问题,我们会分析原因。第四,我们会对比日本和我们的不同,看看能从日本的经历中学到什么教训,怎样才能避免发生类似的问题。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看了很多研究报告和一本专门讲这个话题的书,把最重要的内容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在讲具体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通缩。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通货膨胀,就是钱变得不值钱了,物价上涨。一般来说,物价适当上涨对经济是有好处的。因为当物价上涨时,企业能赚更多钱,就会扩大生产、增加投资、招更多人。人们有了工作,收入增加了,就会多消费。消费多了,企业又能赚更多钱,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国际上认为,每年物价上涨2%最合适,这样经济才能持续发展。但通缩正好相反:当物价下跌时,企业赚不到钱,就要裁员。人们失业后,收入减少,不敢消费。企业因此赚得更少,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通缩就是企业不敢投资、老百姓不敢消费、市面上流通的钱越来越少、物价不断下跌的状态。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更容易理解日本为什么会陷入通缩了。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泡沫破灭后,留下了巨额债务。1990年,日本央行提高利率,限制房地产贷款,结果股市和房地产价格暴跌。股市一年内跌了一半,又用一年时间跌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东京的房价两年内跌了一半。想象一下,当时很多人借钱买股票、买房子。如果你借钱在股票3000点时买入,两年后跌到1000点,心情会多糟糕?或者你好不容易凑够首付,在房价每平米3万时买了房,两年后跌到1万多,但你还要还几百万贷款,是不是感觉生活很绝望?日本人当时就面临这种情况:财产一夜之间没了大半,却还背着很多债。如果一个月工资8000,要用6000还债,还能花钱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省吃俭用,能省则省。企业的情况也很糟。泡沫时期,很多公司靠炒股赚的钱比做生意还多。泡沫破了后,这些公司不但欠着很多债,做生意也不赚钱了。很多公司倒闭了,活下来的公司也只能裁员、缩小规模,根本不敢投资发展。银行更惨,因为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了,只能停止放贷。这样一来,银行不敢放贷,企业不敢扩张,老百姓不敢消费,整个社会就陷入了困境。当时很多日本人还觉得不会太糟,因为日本经济一直很好,他们以为很快就能恢复。但谁也没想到,这种情况会持续这么久。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日本经济还是没能恢复。美国虽然经济也会不好,但一般一两年就能恢复。为什么日本的问题这么难解决?这是因为除了债务问题,日本还有两个大问题:制度不合理和人口老龄化。二战后,日本经济很困难,缺钱、缺工人、缺物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想出了三个办法:第一,让银行和企业成为固定搭档。银行专门给配对的企业贷款,帮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第二,实行终身雇佣制,让工人可以在一家公司工作到退休。第三,按年龄和工作年限涨工资,让员工愿意长期留在公司。这些政策在当时确实很有用。不过这种制度就像把所有船都用铁链连在一起——看起来很稳当,但一旦出问题,所有船都会一起沉。后来当很多企业快要倒闭时,银行不得不一直给它们借钱续命。这些本该倒闭的企业变成了"僵尸企业",只会亏钱却死不了,浪费了很多社会资源。这就像一个家庭花光所有积蓄给重病的人治病,最后把整个家都拖垮了。另外,终身雇佣和按年资涨工资的制度也带来了问题。老员工占据重要位置,年轻人再努力也很难升职。员工只要熬年头就能涨工资,就不愿意创新求变。这样的结果是:企业效率低下,员工不思进取,整个经济发展都变慢了。如果日本能早点改变这些制度,经济可能就不会这么糟糕。但除了制度问题,日本还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人口老龄化。近30年来,日本老年人越来越多。1990年65岁以上的人占人口12.4%,到2022年增加到了29.9%。数据显示,40-59岁的人消费最多,而60岁以上的人消费很少。老年人基本不买房、不买车,也不投资,更喜欢存钱而不是花钱。日本人的寿命很长,2020年男性平均活到81岁,女性能活到87岁。到2043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将有3,935万,而20-30岁的年轻人只有1,000多万。老年人是年轻人的三倍,这样经济很难活跃起来。老年人多还带来了养老负担重的问题。日本的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福利很好,但花费也很大。政府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钱从1965年的14%增加到2018年的三分之一,成了政府最大的开支。总的来说,日本经济不好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泡沫破灭后留下的巨额债务;二是过时的制度让企业效率低下;三是人口老龄化导致消费不足。再加上政府处理问题不够及时,经济就一直没能恢复。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来看看这些问题带来了什么影响。大雄1964年出生,1990年26岁时,为了结婚买了房子。但正赶上经济泡沫破裂,房价暴跌,他的房子亏了相当于他十年工资的钱。虽然保住了工作,但工资一直没涨。每月还房贷已经很吃力,连送礼物的钱都没有。最后他和女朋友静香分手了,静香嫁给了一个开豪车的富二代。这件事让大雄对婚姻失去了信心。他觉得自己养不起家,对未来也没有希望。后来他选择了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在家打游戏、看动漫,这样花钱少,也能让他感到开心。大雄的经历代表了很多日本年轻人的生活。1974-1984年出生的人被叫做"团块次代",他们上学时竞争激烈,工作时又赶上经济最差的时候,所以被称为"不幸的一代"。这些人现在占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他们不爱花钱,总是买便宜的东西。1985-2004年出生的人被称为"觉醒世代",意思是他们看透了人生。这些年轻人只在意自己的感受,追求简单舒适的生活。他们不买车、不买房,不谈恋爱、不结婚,也不爱社交。因为觉得再努力也没用,所以干脆选择躺平。这其实是他们在经济不好时做出的明智选择。第一个是关于工作和收入。日本人的收入一直在减少。2020年日本人平均每年赚436万日元,比30年前还要少。工作情况也变差了 - 现在很多人只能做临时工。1994年只有20%的人是临时工,但到2023年增加到了40%。也就是说,现在每10个工人中就有4个是临时工。第二个是关于结婚和生育。1970年日本有100万对新人结婚,1990年有80万对。但到2023年,只剩47万对了。现在日本的结婚率非常低,每年只有不到0.4%的人结婚。更让人担心的是,28%的男性和18%的女性一辈子都不结婚。预计到2035年,将有一半的日本人都是单身。因为结婚的人少了,所以生孩子的人也少了。2023年日本只有72万个新生儿,是120多年来最少的。第三个是关于消费和投资。90年代以来,日本人花钱越来越少,买房投资的人也越来越少。原因很简单:因为房价一直在跌,买了房子就会亏钱,所以没人愿意买房。这些数据告诉我们:1990年以前,日本经济很好,因为人们愿意消费和投资。但90年代后,人们不愿意花钱了,企业也很难做下去 - 产品卖不出去,也卖不上好价钱。为了生存,企业只能改变经营方式。日本企业主要用了两种方法来应对:一种是开始做便宜的产品,比如优衣库和无印良品这样的品牌就很成功。另一种是把目光转向国外市场,不再主要做日本市场的生意。比如东芝不再做家电,改做核电和新能源。松下也从家电转向了汽车电子和新能源产品。现在日本企业的情况是这样的:在日本国内赚的钱只占40%,在国外赚的钱占60%。他们也更愿意在国外投资。90年代日本企业在国外投资了3万亿日元,到2023年增加到28万亿日元,增长了将近9倍。现在日本企业有三分之一的产品是在国外生产的。有人说日本其实并没有经历"失去的30年"。他们的理由是:虽然日本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没有增长,但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却在增长。这是因为GDP只计算在日本国内产生的价值,而GNP则包括日本企业在世界各地赚到的所有钱。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虽然日本企业在国外赚了不少钱,但这并没有让普通日本人的生活变得更好。相反,因为企业把钱都投资到国外去了,反而帮助其他国家发展了经济,创造了就业机会。真正从中获利的只是那些大企业的老板们,普通日本人的工资并没有增加。这样一来,贫富差距反而变得更大了。日本政府对于国内消费低迷、企业不愿在国内投资的问题,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虽然日本政府和央行试了很多新办法,但都没能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接下来,我来介绍几个重要人物和他们采取的政策,看看他们是怎么试图解决通缩问题的。第一个重要人物是三重野康,他在1989年到1994年担任日本央行行长。人们称他是"刺破日本泡沫的人"。他上任后马上采取行动打击投机,在一年内把利率从2.5%提高到6%,结果导致经济泡沫破裂,经济也随之崩溃。泡沫破裂后,三重野康没有立即采取补救措施,而是选择观望。他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对之前的投机行为心有余悸,二是他觉得日本经济很强大,能够自己恢复。直到房价和股票价格大跌,很多企业倒闭后,日本央行才在1991年7月开始降低利率。但他们用了整整5年时间才把利率从6%降到0.5%。但这时已经太晚了,经济已经无法挽回。相比之下,美国应对经济问题时反应更快。比如2008年,美联储在看到失业率有问题时就立即降息,只用了一年就把利率从5.25%降到零。而日本央行反应太慢,错过了最佳时机。当时日本的政界和商界都对三重野康很不满,后来日本社会认为他是造成"失去的二十年"的主要责任人。1995年,三重野康在争议中离职。同一时期,日本政府开始大量借债来投资公共项目。他们修建公路、铁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希望能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从1992年到1995年,日本发行了几十万亿日元的国债,而且每年借的钱都在增加。从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企业和老百姓的债务在慢慢减少,但政府的债务却在快速增加。这说明降低利率和政府投资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1995年,日本经济稍有好转,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又把日本拖入困境,导致很多银行倒闭,经济再次受到打击。第二代对抗通缩的是小泉纯一郎政府和央行行长粟水优。他们推出了一些新政策。1990年,为了应对通缩和经济下滑,日本央行首次把利率降到零,希望能减轻银行的压力,避免银行倒闭,同时刺激物价上涨。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人们只想存钱不愿消费,那就把利率降到零,看看人们还存不存钱!企业不愿投资?利率都是零了,总该去借钱投资了吧!这些措施让日本经济短期内有所好转,但很快又陷入低迷。日本央行也遇到了难题:利率已经降到零了,还能用什么办法?2001年,他们想出了一个新办法,叫做量化宽松(QE)。简单来说,就是既然利率不能再降了,那就直接印钱,给银行更多资金,并大量购买政府债券。他们认为,只要市面上的钱多了,物价自然就会上涨。从2001年到2006年的量化宽松期间,日本央行多印了61%的钱。这些钱通过银行系统又被放大了好几倍投入到社会中。在这种大量印钱的刺激下,日本经济又一次复苏。从2001年到2006年,日本的物价指数终于从负数变成了正数。虽然增长幅度不到1%,但这表明日本暂时摆脱了通缩。但好景不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又一次受到打击,经济再次陷入衰退,通缩又回来了。安倍晋三重新当选首相,和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一起成为第三代对抗通缩的战士。安倍推出了著名的"三支箭"政策:大胆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以及促进民间投资的发展战略。这就是人们说的"安倍经济学"——说白了就是大规模印钱、增加政府支出,同时大力支持科技和医疗等行业。当时利率已经是零,量化宽松也已经在用了,安倍还能有什么新招?他推出了"质化量化宽松"(QQE)政策。除了传统的印钱方式,日本央行开始大量购买各种资产:政府债券、企业债券、房地产基金,甚至股票基金。大量资金进入市场后,推动日本的资产价格全面上涨——股市从2012年开始大涨,房价也在慢慢上升。在这段时间,日本的GDP甚至短暂超过了90年代的最高水平。但好景不长。这次经济好转其实是印太多钱造成的泡沫,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老百姓不愿消费,企业不愿投资,国内需求一直很弱。加上2008年后发达国家经济都不好,日本的出口也受到影响。同时,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已经远远超过日本,这让日本的外贸情况更加困难。到了2016年,日本央行又推出了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YCC)。虽然基准利率已经是零,但国债收益率还没有到底。2016年9月,日本央行把国债收益率的目标定为0%,只要收益率往上涨,就通过大量买入债券把它压下来。但这个办法对刺激经济几乎没有效果。这时候日本政府已经没什么办法可想了:利率降到零了,各种印钱的方法都用过了,连国债收益率也压到零了。更严重的是,他们还背着巨额债务。因为多年来一直靠借债来刺激经济,现在日本政府的债务率高达270%,在全世界是最高的。日本政府的债务已经是国家一年GDP的2.2倍,这个数字非常吓人。从数据图表看,日本政府的债务在不断增长,但税收收入却一直很低。每年财政赤字的三分之一都要靠发新债来补,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让日本政府在未来十几年内可能面临破产风险。比如京都市,市长已经公开说市政府可能在十年内破产——投入那么多钱却没能让经济好转,最后只落得一身债。日本政府用了30年时间证明了一个事实:光靠印钱是解决不了通缩问题的。要真正摆脱通缩,需要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包括处理长期债务、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改革制度。有人说我们的经济可能会像日本那样陷入长期困境,但实际上我们和日本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我们应对经济压力的能力更强。日本经济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我们处理经济问题的方式更稳妥。日本在处理经济泡沫时犯了两个错误:开始时反应太慢,后来又操之过急。而我们采取的是稳健的方式:- 保持较低的政府债务(只有20%多),还有很大的调控空间
此外,我们一直在鼓励创新和产业升级,而日本的一些老旧制度反而阻碍了经济发展。第三,关于人口问题。日本在发现生育率下降时没有及时重视。虽然他们后来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给家庭发补贴,但力度太小,效果不好。到1994年才开始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但为时已晚。对于生育问题,我们不应该责怪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子,而是要想办法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我们的政府正在朝着这些目标努力,所以我们要有信心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