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值1.71万~2.54万元,水旱轮作模式效益显著,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文摘   三农   2024-12-26 06:31   湖北  
-广告-

轮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从古至今被世界各地所推行。我国早在西汉时就开始实行休闲轮作。北魏《齐民要术》中的“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等记载,已指出了作物轮作的必要性,并且记录了当时的轮作顺序。至今,广大农村仍流传一句俗语“油见油,年年愁;瓜见瓜,永不发”。

水旱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旱生作物(如蔬菜等)和水稻的种植方式。这种轮作对改善稻田及旱作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地力和肥效有特殊意义;此外,水旱轮作比一般轮作的病虫草害防治效果更为突出。稻菜轮作既可稳定水稻种植面积,保证粮食安全,又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消除连作障碍,净化耕地土壤、水体,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维持社会稳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理想种植模式。

2023-2024年,笔者在湖北大棚藜蒿主产区(黄石市阳新县兴国镇宝塔村、孝感市云梦县下辛店镇白水湖村)开展了早稻—大棚藜蒿水旱轮作模式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相比旱旱连作(藜蒿留种—大棚藜蒿)模式,水旱轮作(早稻—大棚藜蒿)模式对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物理特性、土壤速效养分、土壤生化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认为水旱轮作模式可改良土壤环境,有效防治藜蒿青枯病和降低藜蒿镉积累

1   茬口安排


早稻种植宜采用直播、机插和抛栽3种方式。早稻机插、抛栽于3月上中旬播种,保温育苗,4月初机插、抛栽;直播的于4月上中旬进行;7月底前收获。

大棚藜蒿茬口:云梦模式为6月中下旬截枝扦插育苗,9月上旬截枝扦插到大田,10月中下旬割茬,11月底12月初大棚扣膜保温,翌年1~2月大棚内加盖小拱棚保温防寒,于11月下旬、翌年1月上中旬、3月中下旬分别收获3次;或于7月中下旬截枝催芽,8月上中旬扦插,11月中下旬割茬,11月底12月初大棚扣膜保温,春节前后收获1次。

2   品种选择


早稻:宜选择苗期耐寒性强,综合抗性好,稳产丰产的中早熟品种。湖北省推荐的早稻品种有华夏香丝、隆稻3号、金早香1号、E两优32、冈早籼11号、两优152、源香早104、鄂早21等。

藜蒿:宜选择抗病、高产、茎秆粗壮、香味浓郁、商品性状良好的品种。湖北地区宜选用昆明大叶白藜蒿、南京大叶青藜蒿、云南绿秆藜蒿、昆明夏蒿、南京冬蒿及野生驯化品种等。

3   栽培技术


3.1   早稻

①播前准备   a.用种量。每667 ㎡直播5~6 kg,机插4 kg,抛秧4~5 kg。播种前,于晴天适当晒种1~2 d。

b.种子处理。为预防苗期病害,可选择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浸种60~72 h、25%咪鲜胺乳油1 500~2 000倍液浸种12~24 h或3%甲霜·噁霉灵水剂1 500倍液浸种12 h。将干种子倒入配制好的药液(药液和干种子质量比2∶1)后搅拌均匀,浸种完成后沥干水分即可催芽(浸泡后不需清洗种子)。

②种植方式   a.直播。催芽后直接播种。直播后及时封草处理,秧苗1叶1心前灌水不上秧板,保持沟中有水,出苗后保持畦面湿润;2叶1心期每667 ㎡用尿素12.5 kg促早发。

b.机插。采用机插育秧盘,每个育秧盘播种量125 g,播种前用顶苗新浸种处理,待种子露白后上育秧流水线。宜采用叠盘暗出苗方法育苗,芽长1.5 cm时摆到大田育秧。秧龄22~25 d,667 ㎡插足1.8万丛,每丛3~4株苗,每667 ㎡基本苗7万株为宜。

c.抛秧。采用抛秧盘育秧,浸种捞出冲洗后催芽。采用水稻专用育苗基质,播后每天浇水,保持基质湿润。秧龄4叶1心至5叶1心时抛栽大田。每667 ㎡抛足2.0万~2.2万丛。人工抛秧时,先将90%秧苗斜向上抛3 m左右高,使秧苗自由落入田间定植,再将剩余的10%秧苗补稀补缺,每隔4 m检出1条0.33 m宽的工作行;机器抛秧密度15 cm×20 cm左右,抛完后视情况人工补稀补缺。采用434孔秧盘每667 ㎡抛足50~60盘,采用561孔秧盘每667 ㎡抛足40~45盘。

③肥水管理   播插前施足基肥,每667 ㎡施复合肥20~25 kg。机插、抛栽后,保持田间1 cm的浅水层,栽后5~7 d,结合除草每667 ㎡追施尿素7.5 kg,栽后15 d左右每667 ㎡追施尿素7.5 kg;分蘖期保持田间2 cm的浅水层,使其自然落干,浅水湿润交替。每667 ㎡达到80%有效穗时搁田,至田边有一指宽细裂时复水,干湿交替。缺肥田块,可每667 ㎡追施尿素3~5 kg,穗肥以钾肥为主。孕穗期、扬花期保持适当水层,黄熟后干湿交替,收获前7 d断水。

④采收   早稻宜在田间85%~90%或以上成熟后收获,选择晴天机械收获,收割后稻谷烘干至水分小于13.5%后入仓收藏。

3.2   大棚藜蒿

①整地施肥和土壤调理   a.施足基肥。藜蒿需肥量大,扦插栽培前应深翻晒垡,施足底肥,精耕细耙,平整作畦。底肥可施腐熟有机肥、腐熟菜饼或优质氮磷钾复合肥,667 ㎡适宜用量为施农家肥2 500~3 000 kg,或商品有机肥500~1 000 kg,或腐熟菜籽饼150~200 kg,或复合肥(N-P2O5-K2O=15-15-15)50~100 kg。

b.土壤调理。连续3 a以上种植藜蒿的栽培地块土壤易酸化,宜每2 a每667 ㎡施入生石灰40~75 kg或石灰氮40~80 kg,中和土壤酸性。因藜蒿具有富集重金属镉的特性,种植时宜在施底肥时,每667 ㎡施枯草芽孢杆菌1 000~3 000 g和土壤调理剂(和之地)100~150 kg等土壤调理物质以降低藜蒿对重金属镉的吸收。

c.整地作畦。肥料施入后与土壤混匀,用耕整一体机深耕细耙后整地作畦,6 m跨大棚作2畦,8 m跨大棚作3畦。藜蒿主产区多采用6 m跨大棚,作1畦。

②藜蒿枝条扦插   a.扦插时期。长江流域大棚藜蒿种植多采用枝条扦插繁殖,6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均可扦插,最佳扦插时间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

b.插条处理。选择留种圃中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半木质化的藜蒿茎秆,去掉上部嫩茎叶和下部老化(木质化)部分,剪成15~20 cm长的插条,下端削成斜面。插条可用杀菌剂浸泡消毒,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硫酸铜溶液浸泡15~20 min;为促进生根,提高成活率,扦插前可将插条剪切整齐,按100~300根1捆,将基部在100~150 mg/kg的 ABT生根粉溶液中浸泡4 h。

c.插条扦插。按株距7~10 cm、行距10~15 cm,将插条生长点朝上斜插入种植畦上,插条与地面呈35°~40°,扦插深度为插条长度的1/2~2/3为宜。每667 ㎡需插条250~300 kg(5万~6万根)。为提高劳动效率,宜采用藜蒿专用扦插机械进行扦插。

③水肥管理   a.灌水。应根据土壤墒情适时灌水,扦插完毕后浇1次透水,经1~2 d后浇催根水,其后根据土壤情况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暴雨后及时清沟排渍。经10 d左右即可生根发芽。7~8月气温高且水分蒸发快,应经常在早晚凉爽时段灌水,但田间不可渍水,雨天应及时清沟排渍。浇水方式宜采取沟灌渗透,避免水漫畦面导致土表板结,影响出苗或引起病害。有条件的可采用肥水一体化微喷灌系统灌水、施肥。

b.追肥。当幼苗生长到3 cm左右时施提苗肥,667 ㎡随水浇施优质氮磷钾复合肥15~20 kg或尿素5~7 kg;当幼苗长到6 cm左右或封行时,667 ㎡施优质氮磷钾复合肥20~30 kg或尿素10~15 kg;当幼苗长到10~15 cm时,667 ㎡施优质氮磷钾复合肥20 kg或尿素10 kg。11月中下旬割茬后,每667 ㎡施优质氮磷钾复合肥30~40 kg,施肥和浇水同时进行,肥料随水浇施或冲施。采收前7 d,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加0.2%尿素水溶液以使茎秆柔嫩,且提高产量。以后每采收1次,按同样方法重施1次复合肥,确保持续生长对养分的需求。

④大棚管理   a.温度调控。藜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嫩茎在10~20℃时生长较快。温度过低(10℃以下)生长缓慢,温度过高(25℃以上)则茎秆纤维多,易木质化。温度以不低于10℃、不高于30℃为宜。

b.夏季遮荫防雨。夏季高温暴雨,藜蒿扦插育苗期应搭小拱棚或平棚架(架高1.0~1.2 m),覆盖遮阳网,遮阳网采取早盖晚揭管理,一般盖晴不盖阴,盖昼不盖夜,盖顶不盖边,至9 月中旬撤网。10月后温度逐渐降低,为保证藜蒿在元旦、春节期间上市,应在11月中下旬气温降至10℃前及时割茬并扣棚膜,棚内温度晴天白天保持在18~23℃,最高不超过25℃,阴雨天比晴天下降3~5℃进行管理。温度过高,易致茎秆老化,品质下降;温度过低,则生长慢,产量低,供应晚。扣棚前期中午气温高时,应打开两头棚门通风,以免因温度过高而徒长,或因湿度过大、通风不良造成藜蒿病害蔓延而腐烂或变黑。当气温降到10℃以下或出现霜冻时,藜蒿生长缓慢。严冬季节棚内可用无纺布浮面覆盖或加盖小拱棚保温。春暖气温上升后逐渐揭除棚膜。

⑤及时采收   当藜蒿嫩茎长至15~25 cm,顶端心叶尚未散开,颜色浅绿时,及时采收。采收方式为贴近畦面收割。嫩茎上保留极少数心叶,抹除其他叶片。采收后捆扎放在阴凉处,用湿布盖住8~10 h软化后即可上市。收割周期与棚内温度相关,一般为45 d左右,温度高时收割周期可缩短至30~40 d;温度较低时,收割周期可延长至50~60 d。整个生长季节,一般夏蒿(白蒿)可采收3~5次,冬蒿(青蒿)采收1~2次。元旦后至春节前是大棚藜蒿最佳上市期。

3.3   病虫害防治

①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现优质、安全、绿色、高效生产。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使用化学防治,安全经济、有效地防控病虫害。

②防治方法   a.农业防治。选用抗病、抗虫、优质、高产品种,培育健康种苗;合理布局茬口,通过水旱轮作打破连作障碍;生产过程中及时清理田间病株并带出田间,集中处理。 

b.物理防治。蚜虫、烟粉虱、潜叶蝇等利用黄色诱虫板诱杀,蓟马等利用蓝板诱杀;金龟子、棉铃虫、蝼蛄、玉米螟等成虫利用杀虫灯诱杀。利用大棚设施条件,适时适度揭膜揭网,科学合理控制藜蒿生长的温度和湿度。

c.生物防治。保护自然天敌,如赤眼蜂、丽蚜小蜂、草蛉、蜘蛛、捕食螨、瓢虫等。利用植物源农药,如利用藜芦碱防治红蜘蛛;利用除虫菊素、苦参碱防治烟粉虱、蚜虫;利用苦皮藤素防治地老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螟虫、地老虎等;利用生物杀虫剂核型多角体病毒、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等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螟虫等。

d.化学防治。应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对症科学用药,使用药剂应符合《国家标准 (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8321)的规定要求。具体防治方案详见表1、2,应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

4   小结


早稻—大棚藜蒿水旱轮作模式,每667 ㎡可年产早稻400~500 kg,产值1 120~1 400元;年产藜蒿1 000~1 500 kg,产值1.6万~2.4万元。此模式已在湖北阳新县、云梦县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的显著效果,为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安全和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原标题:《长江流域早稻—大棚藜蒿水旱轮作高效栽培技术

作者介绍




基金项目:湖北省蔬菜办公室委托项目“藜蒿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2020-2022);湖北省蔬菜办公室委托项目“藜蒿绿色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23-2024);阳新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采购项目“水稻—湖蒿水旱轮作对湖蒿青枯病的控制机理研究”(2023-2025)


汪李平,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E-mail:hzauwang@163.com
杨静,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袁尚勇,周雄祥,湖北省蔬菜办公室
佘辉华,刘高枫,周祥艳,周芬,湖北省阳新县农业农村局
李荃玲,田石忠,湖北省云梦县农业农村局


点击下方图片购买《长江蔬菜》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2024年12月下
-广告-



点亮【在看】

为辛苦的农业人点赞


点在看

点点赞

     

↓↓↓

长江蔬菜
中国百强期刊,荣获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长江蔬菜》于1984年创刊。其公众号“长江蔬菜”传播蔬菜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施、新经验,每天更新蔬菜产业热点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