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本地叶用芥菜作为雷山县农村重要食材,用量较大,农村栽培面积较大,近年还有扩大的趋势,然而雷山县针对该品种的栽培密度对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方面的研究很少,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支撑技术指导,农民在栽培密度上较为随意,差距很大,稀植的低于2 000株/667 ㎡,密植的高于3 000株/667 ㎡。为探寻合理的栽培密度,实现种植户效益最大化,特开展本试验,为本地叶用芥菜的标准化栽培提供依据。
试验田设在雷山县西江镇开觉村,试验田地势平坦向阳,潮泥田,土壤肥力中上等,前茬作物为水稻,面积0.93亩(620.31 ㎡),海拔833 m,水源条件好。试验共设4个667 ㎡栽培密度处理,处理1,2 000株(行距50 cm,株距66 cm,每小区共36株);处理2,2 350株(行距50 cm,株距57 cm,每小区共42株);处理3,2 700株(行距50 cm,株距49 cm,每小区共48株);处理4,3 000株(行距50 cm,株距49 cm,每小区共54株)。以本地多数种植户常用的栽培密度2 000株/667 ㎡为对照(CK),随机区组设计,设3次重复,外设保护行,小区长方形,小区面积12 ㎡(4 m×3 m)。2022年11月15日播种,12月18日移栽。移栽前,每667 ㎡施农家肥1 500 kg、西洋复合肥25 kg为基肥。分别于2023年1月2日、1月30日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每667 ㎡施尿素5 kg),并在移栽浇定根水和2次中耕除草时,用百菌清、氯溴异氰脲酸及高效氯氟氰菊酯进行病虫害防治,4月22日用卷尺、天平等工具进行现场测产等相关工作。每小区随机抽取10株,用卷尺测量植株的株高、开展度、叶片最大长和宽,对抽样植株不同病害的病株数进行统计,用天平测量小区产量。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
2.1 不同栽培密度对雷山本地叶用芥菜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4个处理的株高都较高,差距不大,最高的处理1(CK)和最低的处理4相差2.1 cm;4个处理的开展度相差也不大,最大的处理1(CK)有与最小的处理4相差4 cm;4个处理的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差距均不大,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别均在1 cm以内;单株产量方面,以处理1(CK)最大,但处理1(CK)、处理2和处理3间差别不大,三者明显高于处理4,处理4较处理2低0.83 kg。综上,认为处理3的农艺性状指标相对稳定,易获得较高的产量。2.2 不同栽培密度对雷山本地叶用芥菜病虫害的影响 叶用芥菜病虫害发生率较低,田间偶尔出现病毒病、软腐病、霜霉病、菌核病及蚜虫,本试验过程中结合浇定根水及中耕除草时用百菌清、氯溴异氰脲酸及高效氯氟氰菊酯进行了预防。由表2可知,仅处理4发生病毒病、软腐病,且均只有1株发病;菌核病及蚜虫本试验所有处理中均没有发生;霜霉病在各处理中均有发生,但病情较轻,染病最重的处理4总发病株数为5株,仅占总株数的3%。综上,本试验中各处理的病虫害发生率极低,且处理间差异不大。由表3可知,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处理3、处理2、处理4、处理1(CK),其中,处理3的产量最高,为7 491.86 kg/667 ㎡,处理1(CK)的产量最低,为5 566.76 kg/667 ㎡。处理3与其他3个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与处理1(CK)、处理4存在极显著差异;处理2与处理4、处理1(CK)间差异不显著。成本方面,除了移栽苗数有差别外,用工等其他成本可忽略不计。种子是自留种,育苗过程相对粗放,成本较低,虽本试验中栽培密度不同,不同处理的用苗数不同,但总体种苗成本较低,不同处理间的种植成本差异较小,在农户种植面积不大的前提下,可忽略。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就芥菜大类来看,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大都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密度范围后,产量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的栽培条件下,雷山本地叶用芥菜的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大相应增加,在栽培密度为2 700株/667 ㎡时,产量达到最大值,为7491.86 kg/667 ㎡,栽培密度为3 000株/667 ㎡时,产量反而降低。这说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雷山本地叶用芥菜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大相应增加,但超出这个范围后产量反而降低。建议生产上,雷山本地叶用芥菜的栽培密度以2 700株/667 ㎡为好。原标题:《栽培密度对雷山本地叶用芥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欧世鹏(1983-),男,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854573945@qq.com
扫一扫或点击下方二维码
购买《长江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