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力
很多人条件反射把能力放在第一位,选贤任能、实绩论其实都在强调能力的重要性!
当然,在绝对的能力、实力面前,其他的一切都免谈!
但是体制内,能力强其实是一个很难说清的事情!特别是组织一再强调的干事的能力,就特别难说清。
首先,体制内不是科研单位,不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很多进入体制内干的都是组织协调等琐碎的事情;就算是业务岗,随便什么人3-5年时间,专注搞一件事情,也能达到差不多的高度。所以真要到具体事务,能力强不如说态度好更需要。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是不能等同于能力强的,特别是在基层部门。
其次,现在强调目标导向、任务导向,也会有KPI什么之类,有经济发展指标之类的硬性任务。可是呢,体制内讲究分工合作,到底是谁发挥的作用可就不好说了。而且就算有增速的区别,也有个原本客观基础、运气等都会导致结果很不相同。
最后,遇事能干的能力强不强,变成领导的一句话,主观判断起很大作用。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关系中的一环。
所以,我们说体制内极其强调的遇事能干的能力是很难界定的。
相比来说开口能说的口才表达能力、提笔能写的公文写作能力倒是显得更加容易区分。特别是大领导,极少大领导口才差。
而提笔能写的能力,就是服务大领导、靠近大领导的路径之一。这也变成了搞关系的一种
2
平台
平台不一样视野不一样。在中央机构,你的视角范围是全国,在省直机构你的视角是全省,在市直单位,你的视角是全市,在县直单位是全县,乡镇就是一个镇的拉。视角是一定对你个人成长有很大影响的。高平台带来的视野和思维,信息的密度和高度,更丰富,所以,注定在高平台会成长的更快。
平台不一样职业发展空间不一样。乡镇和县里的单位中层是股级,市里的中层是正科,省里的中层是正处。没有发展空间才会让人窒息。
平台不一样工作内容不一样。县、乡镇是落实层面。中央、省、事是决策层面。你对事情的思考深度就会不一样。而这种差距会在日复一复的重复中差距拉得更大。
3
关系
可能从你进入体制内,你的亲人、朋友都会让你学会处理关系、搞关系。不要嗤之以鼻!也不用对关系这个事情深恶痛绝。
虽然社会不断在进步,制度不断在完善,但制度始终是由人在执行,所以关系始终有操作的空间。
当然,现在体制内的关系并不容易,什么逢进必考,什么网络监督,舆论监督、什么直系关系回避、什么一把手异地任职。亲爹亲舅直接能帮忙的毕竟是少数!要说环境不知道比之前清明了多少
在人民名义中,李达康为了避嫌不推荐好友易学习,被批评,说应该举贤不避亲;高育良一直推荐祁同伟,也别批评,说搞山头,任人唯亲。其实这两个领导在认为对方有才能的前提做了不同的选择,却都错了。
所以你认为的关系和贵人,对于帮不帮你、用不用你心里其实也在计算!
就算关系处理得再好,领导也不能一手遮天!也要服众。
只能说在条件同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你对领导的胃口就是比别人多一块很重要的筹码。
能力是关系的基础,你必须有能够让领导青睐的能力,能够为领导发挥作用,否则领导凭什么能成为你的关系。
归根到底,能力和关系是融合在一起的。或者说体制内,处理关系就是一种能力。
在体制内,不论提不提拔,都需要能力。能力肯定是你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你获得他人尊重、被领导肯定的首要。
可是能力怎么获得,怎么评定、怎么展示就能难,就涉及到一个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了。
那么这三者,如何排序?对于体制中人,能力和关系同等重要。平台是放在最前面的。
体制中人,首先要树立平台思维。
一个人到底有没价。很多时候,一个人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自己的平台,不是不值钱,是因为所处的环境和位置不对,环境是靠自己努力寻找的,位置是努力成就的结果。
首先,平台能最大化发挥展示你的能力。
人民日报中说,我喜欢三种人,一种是比我优秀的人,另外一种就是使我优秀的人,还有一种就是愿意跟我一起优秀的人。我们要追随光,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
那首先得周围都是光或者说给了你发光的机会才可以呀。
也不是你说越往下没有光!只是说平台越往上,遇见光的几率越高。那个环境让你发光的几率也就越高。
其次,平台让你拥有更加珍贵有用的人脉关系
在处级平台,你可能能获得厅级领导的关系。在股级平台,你很可能最多跟个科级领导扯上关系。你所处的平台不一样,遇到的人脉资源本身即不一样。而人脉的能起到作用就不一样。
平台,代表着一个人完整的社交属性。好的平台,它让你结识新朋友,迈入新环境,也不断鞭策着你进步。这才是平台的正向力量。
所以体制中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选择高的平台。到了中年,也应该选合适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