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成熟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它。本文将人工耳蜗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植入条件以及植入后的康复、评估进行详细介绍,为大家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听力损失的程度与分类是人工耳蜗适用性的重要考量因素。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对于轻度和中度听力损失患者,可以选择配戴助听器改善听力损失情况,但对于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依靠助听器已经无法改善言语交流,可以考虑植入人工耳蜗。根据听力损失类型,可以分为传导性、感音性及混合性听力下降。对于传导性听力下降,通常是由外耳或中耳的疾病引起,如耵聍栓塞、中耳炎等。可以通过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来恢复听力。然而,对于感音性听力下降,即内耳毛细胞受损导致的听力下降,人工耳蜗则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此外,年龄也是决定人工耳蜗适用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在一定年龄范围内,越早植入人工耳蜗效果越佳。早期植入人工耳蜗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发展语言和社交技能,减少因听力障碍带来的学习和发育障碍。对于成人来说,尽管人工耳蜗的效果可能不如儿童明显,但是植入后也可以极大地改善生活质量。对于老年人来说,目前未对人工耳蜗植入的年龄上限进行限制,在符合手术要求的前提下,植入人工耳蜗能够提高老年人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人工耳蜗的适用性还需考虑患者的个人意愿和期望。每个患者对于听力恢复的期望值不同,因此,在选择是否植入人工耳蜗时,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期望和需求,以及他们对于手术和康复过程的接受程度。
植入人工耳蜗仅是让患者回到有声世界的第一步,后期的调试和康复训练更为重要,是他们回归和参与社会的必备条件。术后一般1个月左右开机,使用过程中,随着患者的电极阻抗、听觉通路、听觉中枢等的影响,对声音的传输和处理均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加上患者听觉经验的积累,需要定期对患者的人工耳蜗进行调试,以保证患者听到的声音更清晰、舒适。
对于语前聋患者,由于没有聆听经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应符合小儿语言发展规律分阶段从浅到深进行全面康复。听觉训练主要是利用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倾听各种声音,唤醒其沉睡状态,经常给予刺激,反复训练与强化,使听障儿童逐渐适应各种声音。目前,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训练过程大致遵循声音觉察、辨别、识别和理解阶段。声音觉察是指儿童能感知声音的存在,是最基本的听觉水平,这一阶段应运用各种声音刺激,借助视觉、触觉等辅助手段,使听障儿童知道声音的存在,培养其听音兴趣。声音辨别即儿童判定听的声音是相同还是相异而具备的一种基本的听觉水平。该阶段建立以积累听障儿童区分声音的基本属性经验和培养初步的听觉分类能力为重点培建目标。声音识别是儿童能够将听觉刺激与发声客体进行表示的一种听觉能力水平。声音理解是指儿童能够通过听觉,理解语言的含义,是较高的听觉水平。在日常训练中应确立以康复机构为指导,家庭康复为中心的原则,父母对于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成功康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语后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康复训练也是必须的。虽然人工耳蜗可以替代耳蜗功能,让患者重新听到声音,但是人工耳蜗的信号是一种电信号,传递的声音信息与自然声音存在差异。语后聋患者因为之前能听到正常声音,并不能马上适应人工耳蜗处理后的声音,可能会存在听不懂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平时应多沟通、多交流,多听多说,逐步适应人工耳蜗。
本月推荐
扫码关注
发现更多精彩
关于我们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刊号CN11-5138/R),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聚焦国内外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行业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究、康复理念更新、实用技能推广、听辅产品介绍、政策研究等诸多领域,为社会各界提供最权威的听力语言科学资讯、最专业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最有影响力的事业宣传,营造听力语言康复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学术环境和舆论环境。
👉欢迎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投稿网址:www.chsr.cn
投稿联系人:蒋春 13520117301(同微信号)
👉欢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
合作范围:学术研究/专业培训/新媒体推广/期刊广告投放/技术服务
合作伙伴:各级残联,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单位,开展听力语言障碍领域研究的科研院所,开展康复医疗、康复教育、特殊教育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相关企业单位,各类助残服务的社会组织。
广告及新媒体推广内容:各省残疾人救助政策,残疾人工作经验和成果,听力语言康复科学学术论文解析,新技术、新产品,残疾人康复机构特色介绍,残疾人康复机构特色介绍,优秀残疾人工作者事迹宣传,家长康复经验分享和儿童风采展示。
合作联系人:李瑶 13001238633(同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