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式康复在儿童言语语言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学术   2024-10-08 08:59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引言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中口语是最直接、主要的沟通方式。脑瘫、孤独症等疾病会导致儿童出现言语语言功能障碍,从而继发学业困难、情绪行为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和社会参与受限等问题。目前,儿童言语语言障碍的干预以针对性康复治疗为主。例如,对构音清晰度差的儿童进行音位构音训练,对口吃儿童进行言语流畅性训练等。这些疗法通常要求高频率的密集干预,以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但由于康复内容枯燥,常难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依从性,许多儿童未能获得完整的干预流程,导致预后不佳。

近年来,游戏式康复作为儿童言语语言治疗领域的一种新型干预手段,因其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疗效。本文就游戏式康复的定义、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情况及局限性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发展和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一、游戏式康复的定义

游戏作为儿童生命早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儿童学习和表达的重要方式,对儿童言语语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尝试将游戏或同游戏相关的元素融入言语语言功能障碍儿童的康复中,形成游戏式康复。游戏式康复的本质是结合游戏的内容与形式达成康复治疗目标。据此,本文检索并获得了3个相关概念:游戏化(gamification)、基于游戏的学习(game-based learning)和严肃游戏(serious games

游戏化通常侧重于游戏元素与机制的提取与应用。例如通过积分、关卡、徽章等游戏元素,简单阐明康复目标及其相关性,将训练内容简化为可管理的任务,引导儿童通过预先设定的游戏路径进行目标导向的活动。基于游戏的学习与游戏化相比,通常需要设计一个完整的游戏,而该游戏通常是一款严肃而非娱乐目的的游戏。严肃游戏由Abt提出,具有明确的非娱乐目的,是模仿但独立于现实世界系统的成熟游戏。由于严肃游戏具有正向情感、实时反馈、明确原则、强激励性等特点,因此,严肃游戏被广泛用于儿童早期教育和康复治疗领域。

本文的游戏式康复包含上述3个概念的核心要义,将其定义为以严肃康复目的为导向,使用积极的游戏体验,利用游戏要素易化康复治疗过程,达成良好康复结局的康复治疗方法。


二、游戏式康复的作用与机制

2.1 游戏式康复的作用

2.1.1 游戏式康复能够提供密集治疗的动力与动机 对于言语语言障碍儿童,在发育关键期内进行密集康复治疗至关重要,但因儿童及其照护者缺乏接受长期治疗的动力而无法完成,从而影响儿童的康复效果。游戏式康复是保持动力的良好方式,同时能够提供内部和外部动机。游戏式康复的内部动机主要源于游戏提供的愉悦感,外部动机可通过康复形式、康复内容和康复频次产生影响。

就康复形式而言,游戏式康复较少受时间与地点限制,其便利性提供了对儿童进行密集治疗的潜力。游戏式康复在临床中主要以言语治疗师与儿童面对面交互的方式开展。游戏式的特质使康复活动既能在传统的诊室中进行,也能够在户外、家庭等生活化场景中自然地实现,有助于儿童照护者开展家庭康复。游戏式康复可提高治疗频率与强度,儿童可能更早达到预期的康复目标。由家长实施的以游戏为基础促进交流与行为的干预(play-based communication and behavior interventionPCBI),可促进儿童语言、社交及游戏发展水平,其疗效不低于在机构中由专业人员实施的应用行为分析。其次,游戏式康复也可在多种智能设备上使用,以提供更广泛、便捷及频繁地访问。基于智能设备的游戏式康复能更迅速、有效地收集和分析儿童的康复数据,与密集的康复治疗相配合。

就康复内容而言,传统的言语语言康复常采用构音器官训练、发声训练、指物命名训练等方式,枯燥的语训内容难以泛化至儿童的日常生活,导致康复动力降低及依从性减弱。游戏式康复通过与游戏任务相关的目标与指示、实时反馈和直观的游戏情境,可显著增加儿童康复的动机与参与度。国内学者普遍应用过家家、寻宝、角色扮演及情境互动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并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儿童设置不同难度水平的训练内容,具有持续、适度的挑战性,以维持长期康复的动力。此外,儿童对游戏式康复内容具有内在控制权是吸引儿童持续参与的本质之一。自主性与控制性让儿童成为干预的主导者,帮助其提升康复意愿,享受沟通过程。

就康复频次而言,高频率的治疗通常能带来更好的疗效,但面临儿童对治疗内容的疲倦与懈怠。自决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指出,游戏通过满足能力、相关性和自主性3个内在动机需求,激励儿童完成需要多次重复的任务,从而提供持续密集干预的动力。此外,对于儿童患者,父母的照护对其康复效果有很大作用。使用专门设计的指导和监督家庭实践的游戏式康复,可减少父母的无能感,增加有效的亲子互动,从而提升父母实施家庭言语治疗的动机

2.1.2 游戏式康复能够提供对治疗效果的良好反馈 基于反馈的康复使儿童的行为受到外部监控并逐渐校准,是临床常用的康复策略。传统的言语语言康复通常以正确率、错误提示和机械重复等方式向儿童反馈康复行为的结果,直白生硬的反馈通常难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而游戏式康复能够对儿童的游戏表现及言语语言表现给予生动有趣的反馈,从而促使儿童主动参与游戏并开展康复内容。游戏式康复中反馈的呈现方式、时间、细节性和明确性等特征会影响反馈的效果,对言语语言康复产生不同影响。

不同的反馈呈现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反馈内容。言语语言病理学领域常用的反馈呈现方式包括听觉反馈、视觉反馈、触觉反馈以及多模态反馈等。在临床干预中,倾向于多模态反馈以将所要反馈的信息以更多的感知觉通道输入,游戏式康复通常整合了多通道的反馈方式,以强化言语语言的习得。言语治疗师在游戏中设置文本、图形、玩具和音频视频,在实时互动中提供丰富的感官反馈,结合感觉统合训练的原理强化儿童神经中枢对反馈的处理能力,从而提升言语语言表现

在反馈时间上,有关运动学习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两种时间类型的反馈:结果反馈(knowledge of resultsKR)与表现反馈(knowledge of performanceKP)。在游戏式言语语言康复领域,KR更易获得且临床应用广泛。KR在游戏结束后向儿童提供结果信息,如与游戏表现相关的响度等语音声学信息和言语可懂度等语音感知信息。KR是儿童言语语言产出后的反馈,可通过即时(immediate feedbackIF)与延迟(delayed feedbackDF)的方式给予反馈刺激。IF能让儿童立即知道自己是否成功或在多大程度上成功,但可能阻断儿童对其言语表现的自我监控与评估,导致过度依赖外在反馈,降低言语语言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功能障碍较重的儿童,实施游戏式康复时倾向于以IF形式进行结果反馈。而DF并不立即对儿童的游戏结果进行反馈,能够给予儿童自我监控和决策的时间。对于功能障碍较轻的儿童,实施游戏式康复时倾向以DF形式进行结果反馈。

在反馈细节方面,言语语言康复的重点决定了反馈的细节程度。传统康复的细节性反馈体现在对训练任务不同程度的解构,越详细的反馈越需要考虑儿童的认知水平,而游戏式康复中的反馈则以游戏内容为媒介,为儿童提供最佳图式,以减少复杂的认知过程。同样需要考虑儿童认知水平的是反馈的明确性。外显式反馈指明确告知儿童言语语言行为的结果。例如,直接指出儿童行为的正误或明确标记错误行为,让儿童在最小认知负荷下获得反馈信息。但由于缺乏一定的内隐性,导致趣味性和激励性不足,难以充分调动儿童的参与度。内隐式反馈指在没有明确告知言语语言行为和结果关系的前提下,要求儿童能够自主推断两者的内在逻辑。内隐式反馈可以很好地融入游戏式康复中,比外显式反馈更具激励性。例如,将言语响度与游戏物体的体积变化相关联。鉴于目前游戏式康复采用的多种反馈形式,临床应用时应充分评估儿童的障碍程度和相关能力,如优势感知觉通道、认知水平等以设置个性化反馈形式。

2.2 游戏式康复的机制

认知能力与句法处理、阅读理解、叙述和会话等言语语言功能有关。认知能力受损可导致言语不当中断、反应抑制、解决语言表征之间竞争不足及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无法控制冲突。许多言语语言功能障碍儿童常伴有认知功能缺陷。例如,脑瘫儿童的口语和言语工作记忆技能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孤独症儿童的接受性和表达性语言水平与执行功能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基于认知改善的角度,游戏式康复会频繁调取特定的认知过程,其引起的近迁移效应可以提高有共同潜在需求的任务表现,有利于言语语言能力的泛化

游戏式康复可以增强注意力控制和认知资源分配,从而增强中央执行网络的神经可塑性。相较于成人,儿童的神经系统尚在发育中,能更好地利用游戏刺激引导神经可塑性过程。自上而下的注意力控制和自下而上的多巴胺奖励系统是游戏式康复中增加大脑可塑性的关键因素。游戏式康复的奖励机制可促进大脑多巴胺的生成,增强康复欲望,减少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奖励也可通过多巴胺调节强化经验刺激-反应关联,帮助儿童巩固康复内容。对健康成人脑部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显示,当实验对象完成基于游戏的任务时,与情绪、注意力和奖励处理相关的大脑前额叶被显著激活。同时参与者自我报告基于游戏的任务更具吸引力、新颖性和刺激性。胡长芳等3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开展游戏疗法联合传统康复治疗,头颅多普勒超声显示干预后儿童大脑前动脉和后动脉支配区域的脑血流灌注状态显著改善,有助于促进脑瘫儿童的神经重塑过程。

三、言语语言领域游戏式康复的应用现状

3.1 游戏式康复应用于儿童语言康复
语言发育迟缓是儿童语言障碍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张蒙慧、吴素华等利用图片和玩偶等玩教具设计康复目标明确的情境互动游戏、角色扮演游戏和音乐游戏提升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语言发育水平,改善语言功能障碍。黄翠兰等64例轻中度语言发育迟缓儿童采用基于日常生活情境的团体游戏、竞技比赛、角色扮演和操作性活动等游戏形式训练,发现游戏形式的康复干预显著提升了儿童的语言发育商。游戏式康复不仅能改善语言发育水平,也能促进儿童的功能性沟通和其它行为表现。Loeb5例发育性语言障碍和不良行为学龄前儿童采取为期2周的强化游戏式语言干预,提高了儿童的词汇量、句子长度和言语可懂度等语言表达能力,降低了儿童语言障碍所致的不良行为。孤独症儿童语言功能的缺陷及伴随的异常行为模式是导致其社交障碍的重要原因。汤慧利用孤独症儿童的视觉优势设计针对性的游戏式语言康复,干预3个月后个案的表达性语言能力得到提升,且课堂参与度及与同伴的交往行为显著改善。与传统语言康复一样,游戏式康复可进行小组形式的干预。夏琼等45例语言发育迟缓儿童按照功能障碍程度分为45人一组,以竞争与合作的方式进行场景模拟、词语接龙及讲故事等小组游戏式康复,干预3个月后儿童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且患儿间的交流合作能力较一对一式的传统康复组显著提高,有助于儿童建立有效的社会关系。

3.2 游戏式康复应用于儿童言语康复

正常的听觉输入是言语产出的重要前提,游戏为听障儿童提供了功能性语境,能获得比单纯口语交流式康复更多的听觉视觉辅助。通过聆听、观察和模仿游戏角色的言语行为,能促进听障儿童的言语产出。影像学证据显示,游戏式康复能更多地激活听障儿童听觉与言语相关的脑区。在临床应用方面,葛晓妍等基于韵母构音原理、韵母听辨、构音诱导、练习和巩固五大部分设计了针对性的游戏式康复方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听障儿童韵母构音训练。郭庆总结了常用于听障儿童的听说游戏,包括可用于听觉察知的串珠子、套圈和搭积木游戏,用于听觉理解的唱儿歌和绕口令游戏,以及提高构音清晰度的角色扮演游戏等。在游戏式康复过程中,言语治疗师指导儿童依据游戏情景调动表情、手势和身体动作,并运用恰当的音量、音调和语速进行生动形象的言语交流。与游戏在儿童语言康复中的应用模式类似,小组式的游戏式康复也适用于儿童言语康复。宫晶等40例听障儿童应用小组训练联合运动游戏、感官刺激游戏和构音器官运动游戏,干预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显示儿童听力相关的生物电活性及神经肌肉兴奋性提高,有效改善了听障儿童听觉状况,儿童的言语能力和智力指标也有显著提高。

除了听障儿童,脑瘫儿童由于神经肌肉控制异常,常表现出言语呼吸支持不足、构音不清晰等言语功能障碍。黄明丽47例脑瘫儿童进行3个月的小组游戏言语康复,通过吹蜡烛和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形式,帮助儿童自然地产生语音,康复疗效显著。郑钦等33例学龄前脑瘫儿童采用个别化训练联合小组游戏治疗言语呼吸、口部运动、构音与社交等功能,总体有效率较仅采取个别化训练的儿童提升了25.19%,小组训练儿童口语表达积极性和非言语沟通技能较对照组显著提升。李俊强1例构音障碍智障儿童开展基于游戏的康复个训课和小组课,设计了探索性、社交性、假想性、操作性和解决问题游戏,干预后儿童的构音清晰度得到提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处理技术等数字化游戏式言语康复技术由于可访问性、可控性和便携性而受到关注。许多国外学者改编了现有的商业游戏并将其安装在智能设备上开展言语康复。Hair利用Unity游戏引擎构建了基于平板电脑的言语治疗游戏Apraxia World,为10512岁语音障碍儿童在家庭中提供实时反馈的言语治疗,提高了语音产出正确率。Madeira开发了基于Android系统平板电脑的移动健康应用程序"Super-Fon",可作为38岁儿童语音障碍临床干预的补充。由于数字游戏开发和运行成本较高等因素,数字化游戏式康复目前并未在国内言语语言康复环境中作为主要干预手段普遍应用,常作为辅助手段或强化物使用


四、言语语言领域游戏式康复的局限性

4.1 难以平衡游戏形式与康复治疗目标

游戏式康复作为游戏与康复领域的结合,不仅需要借鉴游戏的优点,也需要考虑游戏形式对言语语言康复治疗的不利影响,如游戏成瘾、视力疲劳、注意力下降等。在短期干预中采取游戏式康复可帮助儿童集中注意力,快速投入治疗,但也可能带来游戏成瘾的危害。目前尚不清楚游戏式康复措施对长期吸引儿童注意力并维持良好的治疗效益。此外,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当过度强调游戏式康复中有趣的部分而没有明确强调治疗目标时,儿童的认知资源倾向于更多地关注游戏本身,而可能无法投入康复所需的认知努力。

4.2 缺乏适用于游戏式康复的疗效评估

现有的游戏式康复多关注于治疗内容和形式,即更多关注康复治疗,忽略与康复治疗相匹配的康复评定。在游戏环境中获得的康复效益与传统康复治疗的评定应当有所区别。传统康复针对儿童存在言语语言障碍给予针对性的直接干预,例如对于构音清晰度较差的儿童,通过专门词表开展构音清晰度评定,依据评定结果选择其未稳定习得的音位开展训练,其治疗后的评定内容即为训练前未掌握的音位。然而游戏式康复不仅需要对治疗项目本身开展评定,还需要结合游戏本身的特点评估能够体现儿童康复后各维度能力改善的证据,如游戏兴趣、儿童的动机水平等认知能力、在游戏中采用的行为模式等,以全面评估游戏式康复的作用。

4.3 缺乏社会沟通所需的面部情感处理功能

情感处理对成功的言语语言学习同样重要,社会情感线索可以激活学习者的情绪反应以及更深层次的认知处理,从而促进学习并提高口语表达质量。人脸具有社会功能,携带重要的情感信息,面部器官的轻微运动可以表明重要的情绪状态。然而,在许多游戏式康复设计中,游戏主角通常是与真人拟合度较差的卡通形象,这一现象在数字化游戏式康复中尤为突出。真实的人脸和卡通人物会对学习产生不同影响。在儿童带入卡通角色过程中,无法从中获取与现实世界沟通相符合的面部情感处理过程,缺乏情感处理,可能导致习得的语言缺乏情感表征。因此,言语治疗师应将自身作为游戏的重要角色,在面对面的游戏式康复中引导儿童关注沟通的真实对象,包括交流时的人脸面部细节和肢体动作等,以利于儿童在真实世界进行富含情感的功能性沟通。

4.4 缺乏难度的实时调整

在游戏中应当设置难度的适应性调整,以确保个人康复内容和游戏功能之间的平衡,提供个性化且符合每个儿童最近发展区水平的训练情境。由于游戏难度无法匹配儿童能力常使其在游戏式康复中连续失败,导致自尊下降和挫折感增加。由于国内游戏式康复应用于言语语言康复领域尚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及高级别的循证依据,在实施时,言语治疗师通常依据个人经验进行无法预计效果的治疗方案变动,通常未考虑到随着训练时长增加,儿童的耐力等影响康复表现的性能下降,最终导致训练难度不可控,致使儿童的游戏体验感下降并影响核心干预目标的达成率。临床工作者在引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时应考察其系统性和操作性,设置合理的游戏式康复难度调整导则,以进一步提高游戏式康复的理论水平及技术操作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

游戏式康复通过游戏形式与内容对儿童言语语言功能障碍进行干预已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报道,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游戏式康复中的反馈刺激和治疗内容的趣味性能提高儿童治疗的内在动机。除了言语语言功能的改善,相关的认知能力、情绪行为与社会参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神经机制的研究初探了游戏式康复在言语语言领域中应用的潜在原理,也验证了游戏式康复的有效性。但由于游戏式康复作为一种新颖的干预手段,普遍缺乏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客观的量化分析,且存在样本量小、被试异质性大、缺乏长期随访、未纳入空白对照等问题导致研究的整体证据级别偏低。随着后续研究的开展,应考虑游戏式康复的标准程序设计及验证、在数字移动设备上的项目开发等,以便于临床推广。


——END——




本月推荐

1

人工耳蜗基础知识


2

全时配戴辅具的三大原则



3

听障婴幼儿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能力发育规律



扫码关注

发现更多精彩


关于我们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刊号CN11-5138/R),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聚焦国内外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行业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究、康复理念更新、实用技能推广、听辅产品介绍、政策研究等诸多领域,为社会各界提供最权威的听力语言科学资讯、最专业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最有影响力的事业宣传,营造听力语言康复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学术环境和舆论环境。      

👉欢迎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投稿网址:www.chsr.cn

      投稿联系人:蒋春 13520117301(同微信号)  

  

👉欢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

      合作范围:学术研究/专业培训/新媒体推广/期刊广告投放/技术服务

      合作伙伴:各级残联,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单位,开展听力语言障碍领域研究的科研院所,开展康复医疗、康复教育、特殊教育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相关企业单位,各类助残服务的社会组织。

       广告及新媒体推广内容:各省残疾人救助政策,残疾人工作经验和成果,听力语言康复科学学术论文解析,新技术、新产品,残疾人康复机构特色介绍,残疾人康复机构特色介绍,优秀残疾人工作者事迹宣传,家长康复经验分享和儿童风采展示。

       合作联系人:李瑶 13001238633(同微信号)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发布听力语言康复学科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及科技动态,杂志内容导读等,为听力语言康复事业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