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引言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中口语是最直接、主要的沟通方式。脑瘫、孤独症等疾病会导致儿童出现言语语言功能障碍,从而继发学业困难、情绪行为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和社会参与受限等问题。目前,儿童言语语言障碍的干预以针对性康复治疗为主。例如,对构音清晰度差的儿童进行音位构音训练,对口吃儿童进行言语流畅性训练等。这些疗法通常要求高频率的密集干预,以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但由于康复内容枯燥,常难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依从性,许多儿童未能获得完整的干预流程,导致预后不佳。
近年来,游戏式康复作为儿童言语语言治疗领域的一种新型干预手段,因其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疗效。本文就游戏式康复的定义、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情况及局限性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发展和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一、游戏式康复的定义
游戏作为儿童生命早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儿童学习和表达的重要方式,对儿童言语语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尝试将游戏或同游戏相关的元素融入言语语言功能障碍儿童的康复中,形成游戏式康复。游戏式康复的本质是结合游戏的内容与形式达成康复治疗目标。据此,本文检索并获得了3个相关概念:游戏化(gamification)、基于游戏的学习(game-based learning)和严肃游戏(serious games)。
二、游戏式康复的作用与机制
2.1 游戏式康复的作用
2.2 游戏式康复的机制
三、言语语言领域游戏式康复的应用现状
3.2 游戏式康复应用于儿童言语康复
正常的听觉输入是言语产出的重要前提,游戏为听障儿童提供了功能性语境,能获得比单纯口语交流式康复更多的听觉视觉辅助。通过聆听、观察和模仿游戏角色的言语行为,能促进听障儿童的言语产出。影像学证据显示,游戏式康复能更多地激活听障儿童听觉与言语相关的脑区。在临床应用方面,葛晓妍等基于韵母构音原理、韵母听辨、构音诱导、练习和巩固五大部分设计了针对性的游戏式康复方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听障儿童韵母构音训练。郭庆总结了常用于听障儿童的听说游戏,包括可用于听觉察知的串珠子、套圈和搭积木游戏,用于听觉理解的唱儿歌和绕口令游戏,以及提高构音清晰度的角色扮演游戏等。在游戏式康复过程中,言语治疗师指导儿童依据游戏情景调动表情、手势和身体动作,并运用恰当的音量、音调和语速进行生动形象的言语交流。与游戏在儿童语言康复中的应用模式类似,小组式的游戏式康复也适用于儿童言语康复。宫晶等对40例听障儿童应用小组训练联合运动游戏、感官刺激游戏和构音器官运动游戏,干预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显示儿童听力相关的生物电活性及神经肌肉兴奋性提高,有效改善了听障儿童听觉状况,儿童的言语能力和智力指标也有显著提高。
除了听障儿童,脑瘫儿童由于神经肌肉控制异常,常表现出言语呼吸支持不足、构音不清晰等言语功能障碍。黄明丽对47例脑瘫儿童进行3个月的小组游戏言语康复,通过吹蜡烛和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形式,帮助儿童自然地产生语音,康复疗效显著。郑钦等对33例学龄前脑瘫儿童采用个别化训练联合小组游戏治疗言语呼吸、口部运动、构音与社交等功能,总体有效率较仅采取个别化训练的儿童提升了25.19%,小组训练儿童口语表达积极性和非言语沟通技能较对照组显著提升。李俊强对1例构音障碍智障儿童开展基于游戏的康复个训课和小组课,设计了探索性、社交性、假想性、操作性和解决问题游戏,干预后儿童的构音清晰度得到提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处理技术等数字化游戏式言语康复技术由于可访问性、可控性和便携性而受到关注。许多国外学者改编了现有的商业游戏并将其安装在智能设备上开展言语康复。Hair等利用Unity游戏引擎构建了基于平板电脑的言语治疗游戏Apraxia World,为10名5~12岁语音障碍儿童在家庭中提供实时反馈的言语治疗,提高了语音产出正确率。Madeira等开发了基于Android系统平板电脑的移动健康应用程序"Super-Fon",可作为3~8岁儿童语音障碍临床干预的补充。由于数字游戏开发和运行成本较高等因素,数字化游戏式康复目前并未在国内言语语言康复环境中作为主要干预手段普遍应用,常作为辅助手段或强化物使用。
四、言语语言领域游戏式康复的局限性
4.1 难以平衡游戏形式与康复治疗目标
游戏式康复作为游戏与康复领域的结合,不仅需要借鉴游戏的优点,也需要考虑游戏形式对言语语言康复治疗的不利影响,如游戏成瘾、视力疲劳、注意力下降等。在短期干预中采取游戏式康复可帮助儿童集中注意力,快速投入治疗,但也可能带来游戏成瘾的危害。目前尚不清楚游戏式康复措施对长期吸引儿童注意力并维持良好的治疗效益。此外,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当过度强调游戏式康复中有趣的部分而没有明确强调治疗目标时,儿童的认知资源倾向于更多地关注游戏本身,而可能无法投入康复所需的认知努力。
4.2 缺乏适用于游戏式康复的疗效评估
现有的游戏式康复多关注于治疗内容和形式,即更多关注康复治疗,忽略与康复治疗相匹配的康复评定。在游戏环境中获得的康复效益与传统康复治疗的评定应当有所区别。传统康复针对儿童存在言语语言障碍给予针对性的直接干预,例如对于构音清晰度较差的儿童,通过专门词表开展构音清晰度评定,依据评定结果选择其未稳定习得的音位开展训练,其治疗后的评定内容即为训练前未掌握的音位。然而游戏式康复不仅需要对治疗项目本身开展评定,还需要结合游戏本身的特点评估能够体现儿童康复后各维度能力改善的证据,如游戏兴趣、儿童的动机水平等认知能力、在游戏中采用的行为模式等,以全面评估游戏式康复的作用。
4.3 缺乏社会沟通所需的面部情感处理功能
情感处理对成功的言语语言学习同样重要,社会情感线索可以激活学习者的情绪反应以及更深层次的认知处理,从而促进学习并提高口语表达质量。人脸具有社会功能,携带重要的情感信息,面部器官的轻微运动可以表明重要的情绪状态。然而,在许多游戏式康复设计中,游戏主角通常是与真人拟合度较差的卡通形象,这一现象在数字化游戏式康复中尤为突出。真实的人脸和卡通人物会对学习产生不同影响。在儿童带入卡通角色过程中,无法从中获取与现实世界沟通相符合的面部情感处理过程,缺乏情感处理,可能导致习得的语言缺乏情感表征。因此,言语治疗师应将自身作为游戏的重要角色,在面对面的游戏式康复中引导儿童关注沟通的真实对象,包括交流时的人脸面部细节和肢体动作等,以利于儿童在真实世界进行富含情感的功能性沟通。
在游戏中应当设置难度的适应性调整,以确保个人康复内容和游戏功能之间的平衡,提供个性化且符合每个儿童最近发展区水平的训练情境。由于游戏难度无法匹配儿童能力常使其在游戏式康复中连续失败,导致自尊下降和挫折感增加。由于国内游戏式康复应用于言语语言康复领域尚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及高级别的循证依据,在实施时,言语治疗师通常依据个人经验进行无法预计效果的治疗方案变动,通常未考虑到随着训练时长增加,儿童的耐力等影响康复表现的性能下降,最终导致训练难度不可控,致使儿童的游戏体验感下降并影响核心干预目标的达成率。临床工作者在引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时应考察其系统性和操作性,设置合理的游戏式康复难度调整导则,以进一步提高游戏式康复的理论水平及技术操作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
游戏式康复通过游戏形式与内容对儿童言语语言功能障碍进行干预已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报道,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游戏式康复中的反馈刺激和治疗内容的趣味性能提高儿童治疗的内在动机。除了言语语言功能的改善,相关的认知能力、情绪行为与社会参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神经机制的研究初探了游戏式康复在言语语言领域中应用的潜在原理,也验证了游戏式康复的有效性。但由于游戏式康复作为一种新颖的干预手段,普遍缺乏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客观的量化分析,且存在样本量小、被试异质性大、缺乏长期随访、未纳入空白对照等问题导致研究的整体证据级别偏低。随着后续研究的开展,应考虑游戏式康复的标准程序设计及验证、在数字移动设备上的项目开发等,以便于临床推广。
——END——
本月推荐
扫码关注
发现更多精彩
关于我们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刊号CN11-5138/R),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聚焦国内外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行业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究、康复理念更新、实用技能推广、听辅产品介绍、政策研究等诸多领域,为社会各界提供最权威的听力语言科学资讯、最专业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最有影响力的事业宣传,营造听力语言康复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学术环境和舆论环境。
👉欢迎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投稿网址:www.chsr.cn
投稿联系人:蒋春 13520117301(同微信号)
👉欢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
合作范围:学术研究/专业培训/新媒体推广/期刊广告投放/技术服务
合作伙伴:各级残联,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单位,开展听力语言障碍领域研究的科研院所,开展康复医疗、康复教育、特殊教育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相关企业单位,各类助残服务的社会组织。
广告及新媒体推广内容:各省残疾人救助政策,残疾人工作经验和成果,听力语言康复科学学术论文解析,新技术、新产品,残疾人康复机构特色介绍,残疾人康复机构特色介绍,优秀残疾人工作者事迹宣传,家长康复经验分享和儿童风采展示。
合作联系人:李瑶 13001238633(同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