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特殊教育环境下听障学生语言与沟通能力对比研究

学术   2024-10-14 09:00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引言


听障学生植入人工耳蜗或配戴助听器后,及时进行早期干预,显著的康复效果解决了其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问题,学龄听障学生接受融合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普通学校应接纳所有学生,不应考虑因其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等因素,应一同在融合学校中接受教育。由此可见,融合教育不仅是一种安置地点的选择,更是一种服务形态的提供。我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指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随着早期干预的抢救性补偿、康复技术的支持体系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听障学生选择随班就读。仍有部分听障学生由于听损程度、康复效果、辅具有效性、沟通模式及其他障碍类型等因素,选择特殊教育学校或资源班就读。从学前康复到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要面临不同的挑战。一部分听障学生的听说能力发展较好,家长选择进入普校随班就读;另一部分听障学生的整体能力发展不佳,家长选择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两种不同的安置环境对听障学生的语言与沟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经过追踪,听障学生的能力与入学时是否发生变化?本研究旨在深入听障学生的不同安置环境,通过对某小学融合班、资源班16名听障学生进行跟踪随访,探讨融合与特殊教育环境下听障学生语言与沟通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小学为依托,选取同年入学的16名听障学生,融合班8名,资源班8名。融合班生理年龄6.57.5岁,传导性听力障碍1人,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7人,均植入人工耳蜗或配戴助听器,听力补偿效果佳,入学前接受康复训练,评估时配合较好,具备聆听与表达能力。资源班生理年龄6.08.5岁,极重度听力损失7人,中度听力损失1人。均为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听力补偿效果差异较大,部分听障学生进行了康复训练,个别学生因受疫情影响未进行康复训练。能够配合教师完成评估项目。

1.2 研究方法

将不同教育安置环境下的听障学生进行分组1组为融合班,参与班级的所有教学活动和集体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融入集体中,同伴关系较为融洽和谐。2组为资源班,除参与教学活动外,个别听障学生进行专项康复训练。通过观察听障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主科(语文、数学)老师和家长进行访谈,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和分析。

融合班学习内容和课程设置按照普小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资源班全部由听障学生组成,学习内容和课程设置按照聋校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在学期初及一学年结束时进行综合能力评估,对比两次评估结果,探究在不同安置环境下听障学生语言与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

1.3 评估工具

1.3.1 首次评估表  根据听觉口语法教学原则,运用听觉口语教学中的首次评估表,保留听觉言语等基本内容,加入学龄期思维发展、情绪调整等内容,在原有五大领域(听觉、言语、语言、认知和沟通领域)基础上调整为听觉言语、语言沟通和心智技能3个领域,结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从听觉能力发展、言语清晰度、言语流畅度、语言表达准确度、语言理解的范围与广度、沟通行为和沟通策略的运用、思维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等维度对听障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

1.3.2 格里菲斯精神发育评估量表(中文版)  选用格里菲斯精神发育评估量表作为补充,选取语言领域中的词汇命名、用法定义、反义词、相同点和不同点等内容,通过对杯子、手表、钥匙等常见物品的命名、用法定义评估听障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0软件对两组学生的评估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分别对两组听障学生进行评估,将两次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组学生的入学评估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阶段评估成绩具有显著差异(P<0.05)。听障学生3个领域评估表现在第二次阶段性评估得分均高于入学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发现,听障学生完成题目的速度及反应能力较入学时有明显提升。通过原始分数对比,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和生活,听障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处于持续提升中。

融合班8名听障学生在听觉言语和语言沟通2个领域得分提升幅度较大,听觉言语领域由25.2分提升至38.5分,语言沟通领域由28.5分提升至41.75分,说明在融合班,老师和同学为听障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有声语言环境,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能够帮助听障学生的大脑保持对语音信息的敏感度,提升其对语音信息加工处理的速度,从而促进听障学生心智技能的整体发展。

资源班8名学生在3个领域得分情况较平均,听觉言语领域由22.25分提升至28.65分,虽有提高,但未达到该领域评估总分的60%,说明资源班听障学生的听觉言语能力发展水平较落后。语言沟通领域由24.5分提升至30分,刚达到该领域评估总分的60%,说明资源班听障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发展水平处于简单的表达与沟通阶段。

在两次评估中,两组班级在3个领域中得分较高的领域依次为心智技能>语言沟通>听觉言语,两组听障学生在入学评估中平均得分接近,在阶段性评估中平均分出现明显差异,特别是在语言沟通领域,两组平均得分相差11.75分,见表1

1 融合与特殊教育环境下听障学生综合能力评估结果对比(分)
如表2,本研究显示两个序列方差齐性。t检验显示,两组个案的阶段评估成绩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两组个案的评估结果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2 阶段性评估成绩检验

3 讨论

3.1 融合教育环境是听障学生获得多元发展的必要保障

融合教育是一种价值倾向,是以所有特殊需要儿童都有权与同龄儿童一起,在自然的环境中生活与学习为前提。融合的教育环境为听障学生提供了普通教育中自然的学习与生活情境,听障学生处于聆听状态,丰富的语音刺激帮助其大脑习惯于接收不同的声音,促进听觉皮层对语言信息的转化和加工。听障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融合班听障学生在听到评估题目时,反应速度明显比资源班听障学生快,他们能够保持通过聆听获取信息,在聆听的同时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沟通互动时运用一定策略表达自己的想法。

3.2 同伴交往是听障学生语言与沟通能力发展的基石

相较于健听学生,听障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会因其自身的听力限制、言语发音特质、沟通行为和心智能力等因素,使其在与他人的沟通交往中无法与对方交换清晰准确的信息。在融合教育环境中,听障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事件和情境里练习习得的语词和沟通技能,享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伴进行交流和互动。同伴之间建立平等、信任、包容和正常化的关怀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的形成,既包括健听学生对听障学生的包容与接纳,也包括听障学生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同,并学会关心、爱护其他同学。沟通是讯息的交换,是指讯息传送者与接收者二人的互动历程,有效的沟通以聆听、理解与表达为基础。

本研究发现,语言能力发展较好的听障学生更愿意与周围的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经常与同伴讲述自己的某些经历。语言能力发展较弱的听障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处于被动、沉默的状态,与同伴的互动多用动作或表情、不理解对方的意图时会终止沟通行为。

3.3 家校联动是听障学生获得多元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等基本理念,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龄听障学生的教育一样,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要支撑。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校作用,整合社区资源,激发家庭力量的德育模式。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家长对学校活动的全面参与是学生成功融合的必备要素。笔者在教师访谈和家长沟通中发现,家校联动是帮助听障学生融入社会的助推器,特别是在小学低年段,听障学生的各项能力仍处于发展和强化阶段,家庭与学校的紧密结合、有效合作,都是在帮助听障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有助于听障学生在即将面临的社会环境中做充足的准备。

融合班的家长能够有意识地为听障学生选择多种多样的兴趣课程,资源班的家长较担心听障学生的学业发展,因此在周末或寒暑假主要以学科补习为主,很少参加兴趣班。由此可见,家校联动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更多信息,也能够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表现、状态,有效的家校联动是呈现良好态势发展的双赢模式,是听障学生获得多元发展的重要支撑。


4 结论

在融合与特殊教育两种不同环境下,听障学生语言与沟通能力发展在同等时间内提升的幅度存在明显差异。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听障学生能接触更多、更丰富的语言环境,有助于提升其对语言的感知和处理速度,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老师和同学提供的语言线索能够促进听障学生理解语言信息的含义,帮助其习得有意义的词汇和句式,激发语用能力。因此,学龄听障学生的语言与沟通能力提升,依赖于其所处的环境,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学习和生活,其的社会技能才有机会发展得更好,更好地学会与他人交流

影响听障学生语言与沟通能力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为听障学生提供融合教育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听障学生获取语言信息、提升听觉对大脑处理语言信息的速度,在与同伴、教师互动中习得沟通策略,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②丰富多元的集体活动能够提升听障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积累更多社交经验的听障学生在群体中能够表现出更自信、勇敢的品质,有助于其获取更多成功经验,塑造良好的社交行为。③词汇的输入和积累能够帮助听障学生提高语义理解,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大脑对语词加工的速度变快,有助于听障学生在使用语言表达时能够快速应对。
综上所述,学龄听障学生的语言与沟通能力仍处于迅速增长阶段,为其提供融合的教育环境是帮助听障学生适应校园学习生活的有效途径。在融合教育大背景下,先进的技术已经解决了大部分听障学生由听力问题导致的对语言与沟通能力的影响,推动听障学生融入普通学校、班级,为听障学生提供更多融合的环境和机会,是帮助其构建语言与共同发展的桥梁,也是体现融合教育最好的方式。

—END—




本月推荐

1

人工耳蜗基础知识


2

全时配戴辅具的三大原则



3

听障婴幼儿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能力发育规律



扫码关注

发现更多精彩


关于我们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刊号CN11-5138/R),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聚焦国内外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行业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究、康复理念更新、实用技能推广、听辅产品介绍、政策研究等诸多领域,为社会各界提供最权威的听力语言科学资讯、最专业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最有影响力的事业宣传,营造听力语言康复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学术环境和舆论环境。      

👉欢迎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投稿网址:www.chsr.cn

      投稿联系人:蒋春 13520117301(同微信号)  

  

👉欢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

      合作范围:学术研究/专业培训/新媒体推广/期刊广告投放/技术服务

      合作伙伴:各级残联,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单位,开展听力语言障碍领域研究的科研院所,开展康复医疗、康复教育、特殊教育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相关企业单位,各类助残服务的社会组织。

       广告及新媒体推广内容:各省残疾人救助政策,残疾人工作经验和成果,听力语言康复科学学术论文解析,新技术、新产品,残疾人康复机构特色介绍,残疾人康复机构特色介绍,优秀残疾人工作者事迹宣传,家长康复经验分享和儿童风采展示。

       合作联系人:李瑶 13001238633(同微信号)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发布听力语言康复学科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及科技动态,杂志内容导读等,为听力语言康复事业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