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临床医学前庭技术检查服务体系对临床诊疗的重要性

学术   2024-09-03 18:00   北京  

点击字 关注“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前庭系统作为人体的特殊感觉系统,肩负着感知头部运动与空间定位的重要使命,是维护身体平衡与视觉稳定的关键所在。当前庭系统发生病变时,常见的症状包括震动幻视、平衡障碍以及眼动异常(见图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加之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前庭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我国卫生健康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报告显示,超过200种疾病可能引发或伴随眩晕症状,这些疾病的严重程度从轻微到危及生命不等。据统计数据显示,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而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更是高达15%,眩晕是继发热、头痛之后的第三大常见门诊症状。



图1 前庭系统功能与常见症状


前庭功能检查技术通过一系列自发或诱发试验,对前庭系统的生理功能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变的位置和程度,更是诊断眩晕、平衡障碍等疾病的关键手段,为特殊职业人群的选拔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前庭功能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同时也面临选择困难。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临床前庭医学检查服务体系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效果至关重要。前庭功能检查需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本文将详细介绍前庭常规试验、前庭加强试验以及前庭康复评估的体系构建,阐述其具体的检查方法与意义。这一逐步深入的诊疗流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就诊和检查的效率,更能确保对患者的前庭疾病进行深入、全面的评估,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前庭医学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新兴且蓬勃发展的专业,对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在前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成熟的前庭功能检查体系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借鉴。然而,相比之下,我国在这一领域尚面临技术应用不均、缺乏标准化培训等挑战。因此,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前庭检查服务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一、前庭检查-常规试验


前庭筛查试验作为前庭检查最基础的方法,包含一系列常规且症状扰动较少的前庭床旁检查及设备检查(见图2),主要用于初步评估前庭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对于基层医疗以及疾病初期诊断尤为重要。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需要首选此检查序列,以保证可以快速得到初步的评估建议,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或转诊建议。待症状稳定后再行前庭综合评价中扰动较大的项目。


图2 常规试验

1.1 视眼动功能检查(图3)



图3 视眼动功能检查

1.1.1 自发性眼震试验 受试者端坐平视前方,亮环境(床旁检查)和暗环境(佩戴护目镜)下各记录30 s眼震。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或发作性前庭综合征患者的发病期常见,外周前庭来源的自发性眼震有明显快慢相,快相一般朝向健侧,暗环境下非但不衰减还可能加强。出现垂直或旋转性的非水平眼震可能提示中枢性病变。

1.1.2 凝视试验 通过长时间凝视中、左、右、上、下,评价凝视功能。外周前庭来源的自发性眼震符合亚历山大定律,即向快相凝视眼震加强,向慢相凝视眼震减弱。凝视靶点时出现急跳型眼震、眼球扑动等可能提示中枢异常。

1.1.3 平滑跟踪试验 观察在低速目标运动时眼睛跟踪物体的能力。向某一侧视追踪时眼球运动轨迹顿挫,提示该侧中枢病变,双侧病变多见于小脑变性病,也可见于脑干病变。

1.1.4 视动性眼震试验(OKN) 此试验通过眼球对同一方向的视觉刺激产生的生理性眼震,帮助鉴别伪盲,定位前庭中枢、末梢或眼性眼震。因其涉及皮质和皮质下两条通路,此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颅内病变的定位。

1.1.5 扫视 扫视是一种快速改变眼位的共轭性眼球运动,以确保目标影像聚焦于视网膜中央凹区域。

1.2 摇头试验

摇头试验是一种经典简单的床旁技术,受试者端坐头前倾30°,检查者以2 Hz的速度和水平方向约20°的幅度规律性地摆动患者头部,重复20次,嘱患者睁眼记录30 s。自发眼震消退后,在快速摇头刺激下若出现短暂性眼震也可提示前庭功能的动态不对称性。

1.3 变位试验

变位试验主要用于确诊BPPV或其他类型位置性眩晕。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Dix-Hallpike和Roll test,分别针对垂直管和水平管耳石症的诊断和鉴别。

1.4 头脉冲试验

可行床旁简单检查,让患者凝视医生鼻尖快速向水平一侧转头并观察眼动,出现扫视则提示该侧前庭功能减低(见图4)。配备有设备的医疗机构可行视频头脉冲检测,可提供三对半规管的高频功能信息,对微小损伤与前庭剩余功能有很高的提示意义。

图4 头脉冲床旁检查


 二、前庭检查-加强试验


前庭加强试验需要依靠医疗机构的先进设备、操作者以及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患者长时间的配合。针对于慢性前庭综合征患者以及急性期稳定后的患者是有必要进行的,其有助于鉴别对单、双侧前庭功能损伤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反映前庭刺激的全频率反应,以及从外周前庭器到中枢整个前庭眼反射通路情况。以下提供较为全面的前庭综合评价项目,但常规的项目应包括前庭筛查试验、前庭双温实验和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见图5,其余项目根据患者症状选择进行。

图5 前庭加强试验

2.1 常规试验(如前文所述)
2.2 前庭双温试验 
在暗室进行,患者仰卧且头部抬高30°,通过冷/热水或空气交替刺激双耳,每次刺激期间和之后记录眼动。根据不对称比及单侧别的数值量化评估前庭功能减退程度。主要用于评估半规管低频功能。
2.3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试验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试验是前庭耳石器对声音刺激、振动刺激或电刺激引起的肌电反应,包括颈源性和眼源性两种。用于评估耳石器及传导通路功能,临床主要用于筛查第三窗疾病,辅助其他检查评估前庭神经炎病变的部位及康复评估等。
2.4 旋转试验
旋转试验主要包括正弦谐波加速度测试和速度阶跃测试,二者结合可深入了解前庭外周和中枢系统中低频功能,可反应水平前庭眼只射和速度储存机制功能情况,动态观察前庭代偿状况,在临床中是前庭康复评估的重要指标。
2.5 其他检查
●过度换气试验:受试者以每秒深呼吸一次的速度过度换气30 s并观察眼震。如第8颅神经神经鞘瘤和急性前庭神经病变中分别出现或加重的麻痹性眼球震颤(向健康侧快速相)所见。
●Valsalva试验:嘱受试者做憋气动作,观察其眼震变化。为受试者自己诱发的中耳和颅内压变化,对诊断第三窗疾病很有用。
●瘘管试验:又称耳屏试验,用于检测除了窝窗和前庭窗外是否存在第三窗,可根据眼震方向判断受累的半规管,如前半规管裂、外半规管瘘管等。
●主观垂直视觉:针对椭圆囊病变的一种主观检查,一侧病变后可出现眼球扭转,其偏斜程度取决于是否在急性期以及病变范围。
●动态视敏度:床旁可用视力表答题,也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备进行。需要先检查静态视力,在头动时再记录动态视力,比较两者差值,出现明显偏差提示外周前庭系统异常。


 三、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在前庭疾患的诊疗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综合考量患者跌倒风险和康复进展,结合前庭功能测试结果,临床医生可准确判断患者的病变侧别、程度及康复阶段。不仅保证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也确保了其针对性和适应性。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分析感觉系统(视觉、前庭觉、本体感觉)的输入与运动系统(肌肉、四肢)的输出交互,实现对患者前庭功能的全面评估。

3.1 静态姿势描记法(static posturography

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姿势图,这种方法能够定量评估受试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和稳定性,为分析患者的平衡能力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3.2 动态姿势描记法(CDP

通过动态平衡仪创造独特动态感觉输入环境评估稳定性,此方法可全面评定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CDP不仅能对整体功能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而且是制订前庭康复策略和跟踪随访的重要参考。

3.2.1 感觉整合测试(SOT 该测试专注于分析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姿势稳定性,有助于评估患者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3.2.2 运动控制测试(MCT 此测试评估患者在水平方向刺激下的姿势控制能力。通过分析中心对称性、反应潜伏期和振幅,可以有效筛选出高跌倒风险人群,量化患者对运动干扰的反应能力。

3.2.3 适应性测试(ADT 此测试通过改变受试者足底的倾斜角度干扰平衡,引发身体晃动,从而评估患者减少晃动和维持平衡的能力。

此外,在临床中还常结合眩晕疾病相关量表进行辅助诊断与康复评估。例如,眩晕障碍量表(DHI)用于评估残疾程度和活动受限情况;视觉眩晕模拟量表(VVAS)评估日常情况下头晕的强度。



 四、讨论


2022年,美国物理治疗协会更新了针对前庭功能减退患者的前庭康复临床应用指南。该指南强调了系统前庭康复服务的必要性,为我国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参考。包括有指导的、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在内的服务,不仅适用于国外,也成为我国前庭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关注的是儿童前庭功能评估。儿童作为特殊人群,其前庭功能的发育不成熟可能对早期运动发展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国内在幼儿前庭评估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明确的早期前庭功能障碍诊断标准。这一点对于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国内医学界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随着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前庭医学领域,迫切需要构建完善的临床前庭技术检查服务体系,以应对不断上升的前庭疾病发病率及其对公共卫生影响。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促进疾病的准确诊断,还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国外在前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先进经验,尤其是在前庭康复领域的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参考。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医疗环境,构建适应本土特色的前庭检查服务体系显得尤为关键。同时,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将为前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该领域的科学发展。因此,未来在构建临床前庭技术检查服务体系过程中,不仅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还需重视多学科交叉合作,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在新时代下,《健康中国2030计划》引领我们通过努力,为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要,构建临床医学前庭技术检查服务体系对于临床诊疗的重要性,是笔者为公共卫生事业做的担当和奉献。


-END-






本月推荐

1

耳蜗骨化患者人工耳蜗植入研究进展


2

助听器的科学选配与养护



3

助听器的种类及选择原则



扫码关注

发现更多精彩


关于我们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刊号CN11-5138/R),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聚焦国内外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行业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究、康复理念更新、实用技能推广、听辅产品介绍、政策研究等诸多领域,为社会各界提供最权威的听力语言科学资讯、最专业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最有影响力的事业宣传,营造听力语言康复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学术环境和舆论环境。      

👉欢迎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投稿网址:www.chsr.cn

      投稿联系人:蒋春 13520117301(同微信号)  

  

👉欢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

      合作范围:学术研究/专业培训/新媒体推广/期刊广告投放/技术服务

      合作伙伴:各级残联,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单位,开展听力语言障碍领域研究的科研院所,开展康复医疗、康复教育、特殊教育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相关企业单位,各类助残服务的社会组织。

       广告及新媒体推广内容:各省残疾人救助政策,残疾人工作经验和成果,听力语言康复科学学术论文解析,新技术、新产品,残疾人康复机构特色介绍,残疾人康复机构特色介绍,优秀残疾人工作者事迹宣传,家长康复经验分享和儿童风采展示。

       合作联系人:李瑶 13001238633(同微信号)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发布听力语言康复学科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及科技动态,杂志内容导读等,为听力语言康复事业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