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没有电脑、网络的时代,一个算盘打得啪啪响,账也记得汤清水利,算盘也打得无人能及。
但现在,如果有一抱着一个算盘跑你面前啪啪啪的话,不知你内心会有什么感受。
这里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现在明文规定,大家都禁止使用计算机、计算器、手机,你同意吗?
估计90%的人会跟我一样想,我的工作也不跟数字打交道,禁了就禁了呗。哪怕真要用到,算慢一点来摸鱼也没所谓。
但我想起几年前到意大利出差,在便利店买了两件东西,一个是1.8欧,一个是2.3欧,而我给了他10欧。
看店的是一个小朋克,他翻出了手机在按按按,这真把我震惊了。
后来我问了意大利的同事,他说他们那里的年轻人,现在很多基本计算都搞不了,没了手机会活不下来。
现在买两件东西还好,如果是到超市一个推车的东西,他们又没有那些自动识别计算的设备,这队得排多长?
现在的人工智能,就算不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工作,也会间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
我们既要暴打科技入侵,又要享受高科技生活,既然要收老板的高工资,又要享受便宜的服务。
这个本来就是一个悖论。
无论我们如何去暴打,在规律面前都会显得很无力,而我们每个人也是这个规律的参与者,同时还是造就者。
既然规律无法对抗,职场人怎么办?
讲得很烂的,就是说什么学习AI、选好专业、提高竞争力........
但真的杀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估计99%的人都反应不过来的,就像你打了一辈子算盘,突然人人用计算机时,你学个计算机有啥用?
在这个技术吃人的迭代上,除非企业家尽量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做到最大程度的人文关怀,否则大势下的底层个体,根本很难摆脱被吃的命运。
而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也不可能仅仅是打出个大厂品牌吊打世界那么简单,更多的会是对人的价值尊重。
否则你说再牛逼的宏大叙事,但明明就让我失了个业,说多了也尴尬。
另外,从公共政策上,至少也要对底层做一些基本的保障,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服务于人,而不是粗暴的社达式淘汰底层。
抛开求着另人提供福利的东西回到个体,未来可能服务性行业,相对没那么容易被干翻。
比如你要去理个发,短期内很难有人接受来个AI给你搞发型,所以托尼们相对很难被取代。
特别是那些北上广深的地方,一堆高薪中产要享受各种人的服务,而这些服务都有本土化的特征,你不可能跑到别的地方去享受。
那么,这些服务性行业,从逻辑上说很难被AI取代。
所以偶尔看到大学生去搞家政创业什么的,我一点都不惊讶,而且觉得他们很有头脑,趁着大家都还在鄙视服务业的时候,自己先入局。
工业过度到服务业,趋势也很明确,少了算盘手这些岗位,但也多了很多类似超市收银员的职位,这应该也是一个趋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