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强大,所以被针对

文化   2024-11-13 22:17   北京  
下周将举行今年的G20会议,会议地点是巴西,国家主席将会出席,预计这次会议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将成为主要议题之一。届时不仅是G7等西方国家,一些新兴国家也可能会对中国提出质疑,这次峰会还可能要求中国采取实质措施缓解外部经济失衡问题,主要是针对中国日益增加的出口顺差,这将对中国的出口带来压力。

但不要认为这是故意打压中国,更不要觉得新兴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国发难,就是背叛,还是要冷静一些,毕竟我们太强了,吃到的肉太多了,其他国家抱怨几句完全可以理解。我们要做的是想想有没有共赢的办法,这是通往巅峰路上的必经考验。

从历史上看,G20会议本就经常讨论经济失衡与产能问题,这本就是G20会议的保留议题。G20最初起源于1973年由美英法德组成的G4集团,后来增加了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组成了G7集团,主要目的是维持西方经济体系的大致稳定。

后来随着新兴国家崛起,单纯G7已经不足以维持全球经济稳定,所以1999年G7峰会决定创建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美国倡议、中国等国家同意,G20从部长会议升格为G20领导人峰会,自此成为全球主要的国际经济对话和治理平台。

之后十几年,G20的一大主题就是经济失衡和产能问题。尤其是2001年中国入世之后,中国以及部分东亚国家、资源出口国的贸易顺差大幅增长,欧美贸易逆差激增,所以早在2005年北京召开的G20部长会议就提出“解决失衡问题”,到了2007年开普敦会议针对各经济体都提出了要求:

美国要提高本国储蓄水平;

欧盟要以改革加快发展;

日本要推进结构改革和巩固财政;

亚洲新兴国家要以改革促进内需;

产油国则要注重宏观经济的稳定。

要求中国扩大内需,就是在2007年成为一个内外都认同的主张。

之后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欧美等发达国家遭受重创,除了美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多数发达国家经济状况直到现在顶多跟2008年持平。比如法国2023年GDP是3.03万亿美元,而2008年就是2.93万亿美元,日本更是从2008年的5.1万亿美元跌到2023年的4.21万亿美元。

在金融危机刚爆发的前两年,G20的重点放在应对危机上,暂时搁置了经济失衡问题。等2008年危机暂时过去,2010年实现经济再平衡再次成为焦点,2010年IMF提出了定义外部失衡的“拇指法则”,即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占GDP的比重超过4%,在中国的争取下,汇率和外汇储备没有被列入衡量外部失衡的指标体系中,但最终各方都同意要适当考虑。

反正经过反复磋商,失衡问题得到了缓解,之后G20关注的重点就成了产能过剩问题。比如2015年关注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2016年杭州峰会同意创建全球钢铁产能过剩论坛,2017年在柏林召开了首次会议,于是2016年开始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钢铁煤炭去产能行动,这就是国际协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本来全球失衡问题已经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了,但是2018年特朗普掀起对华贸易战,特朗普从贸易保护的角度,重新激活了对外部失衡的讨论。所以2018年7月IMF配合发布了一份报告,认为2017年全球经常账户仍然存在40%-50%的失衡,特别强调中国顺差对失衡的贡献占三分之一。最终2018年的G20峰会发布共同宣言,提出“有必要根据具体国情精心制定宏观经济和结构性政策,以解决过度失衡问题”,次年的大阪峰会,失衡问题更是成为焦点。

疫情爆发后,什么失衡、过剩问题不再是重点,各国操心的是能不能拿到宝贵的疫苗、物资,先救命再说公平与否的事情,所以就消停了几年,G20的重点变成数字化转型、全球供应链、气候变化等问题。这个惯性一直维持到2023年9月的印度峰会,当时会议的主题仍然是强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吵得很凶。

但是2023年下半年直到现在,情况变了,疫情危机终于过去了,G20的重心自然又回到了传统的经济失衡和产能过剩问题上,这确实有美欧等国家的“功劳”。

比如印度峰会结束后第二个月,2023年10月欧盟对中国电动车进口发起反补贴调查,4月耶伦访华把“中国产能过剩”摆在台面上,只不过4月的时候中美双方立场还比较偏向柔和,后来越来越激烈。

但不要觉得这仅仅是美欧想要针对中国,事实上如果看WTO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今年中国遭遇的案件数量创了历史新高,而且有六成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发起的。
这其中也有些复杂原因,比如美国已经基本把WTO机制给废掉了,根本不通过WTO机制,而是直接以行政命令对中国采取贸易限制,另外有些国家背后也可能有美欧国家的影子。

但高达六成是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提出,总不能都是别有目的吧。事实上,美欧都在中国商品的冲击下极为被动,那么远弱于发达国家的全球多数国家又如何呢?不要忘了,在全世界眼中,中国早就是可以跟美国并驾齐驱的强国。

所以在今年7月G20部长会议期间,耶伦进一步升级了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呼吁G20对华重新重视外部失衡,这个建议得到了很多G20成员国的赞同,注意不仅仅是G7等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也要维护自己的利益。

能够通过对话沟通化解矛盾、加强合作,总好过打关税战、贸易战,也能够避免因为贸易战导致国家之间关系进一步恶化。我们过去一直积极参与对话,并未抵制这种对话,未来也不会去抵制。

尤其是,我们真的太强了,未来还会更强,作为强者如果不想搞得举世皆敌,还是要尽可能缓和矛盾。

小镇很清楚,说中国很强,一定有很多人反对。比如以月入3000、找不到工作、工作辛苦、996、没有双休等等为例证明中国很弱,但是一定要区分整体和个体,在国家之间讨论强弱,当然说的是整体。

当然,在进行博弈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多跟美国人讲讲中国有多少亿人月收入还不到150美元,让更多美国人认识到中国整体强大的背后,仍然有很多人渴望过上美国人看不上的生活,这对于缓和国家之间的矛盾、拆解美国对华贸易战是有帮助的。

有朋友质疑小镇总说中国好的地方,不说中国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小镇也说了很多问题。比如之前小镇谈到中国的出口贸易,经常说中国看似强大的出口背后,是强大的货物贸易落后的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就是中国的问题,想要解决难度很大,缩小服务贸易逆差也已经成为决策层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问题和强大是一体两面。

服务贸易巨额逆差,仅2023年逆差就高达2294亿美元,但在如此大的逆差拖累下,中国总体出口顺差屡创新高,这就意味着中国货物贸易太强大了。

2023年中国顺差占出口比例高达24.3%,顺差占贸易额的比例高达13.8%,仅次于2015年的26.1%和15%,考虑到2023年贸易额较2015年增加了23.75%,人民币兑美元更是贬值8%,在更高的贸易额基础上,竟然跟2015年差不多,可见有多强。

但这还不够直观,从2015年到2023年,中国货物出口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制成品顺差扩大规模远超初级产品逆差扩大规模。甚至都不用跟2015年比,就跟疫情前几年比差别就很大。

中国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顺差,已经从2017-2019年年均的9490亿美元,扩大到2021-2023年的16993亿美元,增加了7503亿美元,增幅高达79.1%;而反观矿石、粮食等初级产品逆差,不过从疫情前三年的年均5375亿美元增加到8869亿美元,增加了3493亿美元,增幅为39.5%。

中国工业品顺差增长幅度整整是初级产品逆差增幅的两倍

工业制品中高科技产品的增幅还要超过传统工业品。

提供三个数字,都是2021-2023年的年均数:

货物贸易年均顺差:6113亿美元

工业制成品贸易年均顺差:16993亿美元

高科技产品贸易年均顺差:8055亿美元

如果从贸易总量上看,中国与发达国家以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但是注意以中国强大的工业能力,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只能向中国出口初级产品,如果聚焦到顺差尤其是工业品顺差上,就会发现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为什么这么恐慌。

目前中国对日本、韩国的逆差基本趋近为零,日韩从对中国有巨额顺差,但现在能打平就不错了;而我们对美欧的货物顺差占到总顺差的四分之三,当然相比疫情前几乎100%已经明显下降,但是疫情后欧美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所以要理解在对美欧市场方面,国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看好发展中国家市场,另一种认为一定要拥抱发达国家。两种观点取决于从什么视角看问题,看重什么数据。

从未来、长远和贸易总额上,前者当然是对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才是未来;可是从当下、顺差占比上,美欧市场才是中国出口获得最多顺差的地方,中国对美欧进出口占总额的25%,但是这25%对应了75%的顺差。

美欧之后,才是东盟、非洲以及中亚五国。

而中国强大还在于,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尤其考虑到这是在盯着美国的压力下实现的,就显得更强了。

2018年中美贸易战之后,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占全球顺差的比重从2015年历史最高点的34.4%,跌到17.5%,但是2020年就又突破了30%,这还可以归结为疫情的特殊影响,但是2023年直接到了30.5%。

还是要突出强调工业制成品,就算是美国发动贸易战,也不过让中国工业制成品顺差全球占比从2015年的49.6%跌到44.7%,但是之后几年继续猛涨,到2023年已经高达63.5%。

这63.5%主要来自于美国、欧洲、日韩等工业发达国家。而且外资企业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持续下降。

也就是说,在最体现国力的工业制成品领域,中国拿走的顺差,相当于全球其他国家总和的两倍,这还不强吗?美国巅峰时刻,也不过如此,而现在其他国家竟然包括美国。

所以,作为中国人,有时候也需要换位思考,站在外国人的视角回看下中国,不能总是有一种弱者心态,觉得其他国家一针对,就觉得被欺负了。其实可能是因为我们太强了,我们就算仅仅是公平贸易,就足以对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各国带来巨大压力,所以这些国家提出抗议,也有合理性。

当然,换位思考是为了我们自身利益,为了缓解矛盾进而因势利导,让全球局势向更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决不能本末倒置。

要适应强大之后的感觉,被针对,这是强者的特殊待遇。


其他文章推荐

■  在理想与现实的摩擦中,决策思路重新调整

■  经济到底怎么了?何时才能走出低谷?

■  不可掉以轻心,不能重蹈覆辙

■  马斯克的暗度陈仓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