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钱太多了,需要换个花法

文化   2024-11-25 23:01   北京  
中国其实不缺钱,只是海量的资金被闲置,没有充分利用,花的方向也需要战略调整。
小镇前天分享《严厉监管新规的背后,是刻不容缓的改革》,就重点谈闲置资产盘活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重视度越来越高,目前已经进入新的阶段,采取的做法也从过去的鼓励、引导,开始向加强监管转变。有不少人认为这种强化监管的做法并不符合一般经济规律,认为会导致效率损失、政府权力扩大、政企不分等后果,但很简单的道理,过去采取市场化的鼓励,也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
还要特别注意,目前重点盘活的是地方政府、地方国资的闲置资产,在这个领域市场并不是最重要的,还需要考虑更加复杂的因素。比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比如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反正就算真盘活了,也未必能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回报,毕竟纪律卡着了。
所以在《严厉监管新规的背后,是刻不容缓的改革》文后留言的,有不少来自一线的朋友,谈到了现实面临的困难,认为不是国家想要盘活,就能盘活的,对这件事整体持悲观态度。
的确,盘活闲置很难,真正容易盘活的,肯定不会等到现在,而且过去几年财政紧张,容易盘活的资产早就进行了重组,剩下的肯定有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
但也要在海量资产闲置背后,看到巨大的利好。
上世纪90年代,基本不存在国有资产闲置,当时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国有资产流失,之后用了十几年时间狠抓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现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已经成为条件反射,只要跟国有企业打交道、谈合作,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保值增值问题,这也遭到了很多专家的批判,认为这不利于国企创新。
相比资产流失,闲置说明起码资产还在,也不敢动,这才有盘活的可能。
因此,未来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操作的问题。
目前基本是各地自行操作,比如前天举例的天津,对现有政策进行的调整,改变土地用途,这才实现了盘活。但是这种操作,特别依赖当地的主动作为,对公职人员能力和治理水平、当地权限要求很高,全国有多少地方能够达到直辖市的治理水平呢?
所以,还是要通过各地试点,国家层面提炼出一套能够大范围推广的经验,包括对土地用途改变的标准进行调整,既要避免土地被滥用,也要放开口子。

而更根本的转变,则在于钱的用途,需要调整了。
正如小镇前天说的,目前海量资金闲置,同时地方又很缺钱,关键问题是“短期刺激长期化”,就在于习惯了海量资金搞投资的逻辑,而给钱的对象也基本是地方政府、地方国资等体制内机构。
下一步破局之路需要思考:未来钱应该更多给到谁、花在哪里?
小镇认为有三点:
第一、要从短期政策向建立长期机制转变;
第二、要从投给机构,转向家庭和民生;
第三、要从重视投资,向重视消费转变。
以上三点需要结合在一起。比如今年也开始重视消费、重视家庭、重视民生转变,也有了一些补贴,提出育儿补贴,也有“以旧换新”的国补、地方补贴,但是这仍然是短期政策,并没有形成长期机制,今年有、明年未必有,就算明年有,后年呢?
政策不确定性太大了。
而且投入民生的资金仍然非常有限,仅仅是相比过去,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未来投资的边际收益越来越低,已经出现了海量资产闲置问题,继续扩大,只会增大惰性,继续期待增量资金,而不是想办法盘活存量。
而更多资金投入投资,也导致消费部门获得的少了,消费不足,也就导致投资带来的产出无法被充分消化,就导致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于是企业就开始“内卷式”恶性竞价,开始压缩用工成本,这不是出路。
未来出口大概率受阻,反观国内消费潜力极大。
目前国内被充分激活的消费人群大概也就3亿多人,而想要激活剩下的近10亿人口的消费,关键是提高民生保障,让人花钱无后顾之忧,否则就只能靠自己多存钱、少消费。
其实目前如果只看月收入,中国月入3000-5000,跟法国中产税前月入2000欧元,大致消费力差不多。但是法国人敢于花光,关键就在于社会保障,也在于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信心。
还是小镇去年提出的观点:要从投资物,向投资人转变
这个战略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应该列入中长期规划。
其他文章推荐

■  在理想与现实的摩擦中,决策思路重新调整

■  经济到底怎么了?何时才能走出低谷?

■  事出反常,必有蹊跷

■  严厉监管新规的背后,是刻不容缓的改革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