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穷朋友变富,才会更有钱

文化   2024-10-30 22:08   北京  

如果没有中国的崛起,整个西方早就陷入严重危机了。

资本主义始终无法解决过剩问题,只是在中国入世之后,整整14亿人的庞大市场被激活,这才让西方国家找到了足够的消费市场。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压低了全球工业品的价格,而旺盛的中国消费需求,又帮助西方极大化解了产能过剩问题。

现在整个西方都在炮制中国产能过剩威胁论,但真正过剩的不是中国,而是西方世界。

产能是否过剩,要看真实的全球竞争力,中国的海量产能是建立在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工业国基础上,海量的工程师人才,支持实业发展又具有强大组织力的中央政府,还有消费能力持续上升的庞大消费市场。
不要用美元或者欧元进行折算,而是要用具体的实物,中国一国的消费能力已经接近西方世界总和。目前全球已经分为了三大块市场:西方、中国、其他发展中国家。

当前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国和消费国,家电产量占全球的56%,其中三大传统白色家电产能占全球的65.5%,而家电国内销量占比也接近全球的四成;而在汽车领域,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000万辆,中国市场汽车销量已经是美国的两倍,占全球的34%,相当于整个美欧日韩等西方之和。

反观西方世界,看上去远高于中国的消费总值水分很大。比如汽车,同样的汽车在欧美售价远高于中国,而在家电方面,欧洲安装一台空调的人工费,甚至超过一台空调的购置费用。

而在消费之外,西方世界的工业产能,更多靠消费惯性、贸易保护、品牌光环等支撑,如果在完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西方大量产能早就应该被淘汰了,或者这些产能会主动迁移到更有竞争力的国家,一般是中国等全球南方国家。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数据,那就是国内消费占比。2023年中国本土生产的汽车只有16%用于出口,高达84%的汽车本土消化,还消化了大量进口车。反观德国,2023年生产的410万辆车,高达310万辆用于出口,德国本土消化的产能仅占24%,日本和韩国生产的汽车也高度依赖出口消化。
至于美国,本土汽车产业已经衰退的不成样子了,彭博和马斯克都警告美国汽车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产业落后和产能过剩,正在绞杀美国汽车产业。
考虑到中国汽车刚刚崛起,以及整个西方对中国汽车的针对,中国汽车是靠硬实力在西方垄断的全球汽车市场中抢下了一块大蛋糕,而且并不是以低价倾销的方式,海外售价明显高于本土售价,甚至价差能达到翻倍以上。而这种巨变仅仅是在过去三年间发生的,再过几年,变化就更大了。

于是可以看到,德国大众宣布拟关闭至少3座德国工厂,裁减数万名员工,其他工厂也在产能优化之列,大众在德国本土一共也只有10座工厂。

但这并不是说大众放弃发展汽车,去年3月,大众宣布未来5年投资1800亿欧元用于软件和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在裁撤本土工厂的同时,大众正在加强在中国的布局,包括计划以几十亿欧元收购华为旗下自动驾驶部门、加大在合肥的投资、还入股地平线和国轩高科,显然要借助中国产业优势,在中国打造从三电到整车制造再到智能驾驶的全产业链。

这不过是德国大众产能的转移罢了,从日渐衰落的德国本土,向更具生命力的中国转移,德国本土少了几万岗位,相当一部分将转移到中国,而德国大众不过是这轮西方产能转移的缩影。

站在德国人的角度,或许要骂大众“不爱德国”,但大众首先要保障自身生存、维护股东利益。德国已经连续第二年衰退,从2022年7月开始德国制造业PMI一直处于萎缩区间,在政客们糟糕的治理下,德国已经变得不再适合工业发展,随着大宗能源价格暴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迎来了持续多年的大通胀,企业也只能用脚投票。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及西方当然要炒作“中国产能过剩威胁论”,并不是因为中国产能过剩,而是因为西方落后产能严重过剩,正在面临被中国产能替代的危机。所以才要炒作这个话题,试图为建立更严密的贸易保护寻找借口,用行政力量拖延西方落后产能出清的节奏,这就导致西方消费者要花更多的钱用质量品质更差的商品。

说白了,如果真的是中国产能过剩,那么为什么不是中国汽车企业大裁员,而是如德国大众这样的老牌车企大裁员呢?

随着特朗普胜选的概率不断增大,中美未来如何另说,欧洲的未来已经很暗淡了,这不是仅仅通过加征关税就能解决的。美国、欧洲就算是守住了自己的市场,又管得着其他国家市场吗?更何况欧美也不是一块铁板,以西方国家更弱的社会组织能力,也做不到全面封禁中国商品,如果真的这么做,首先崩溃的就是西方经济。

当然,中国产能过剩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主要是因为全球50亿人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这才显得西方世界的市场需要格外珍贵,但也要看到趋势变化。

10月举行的金砖论坛,是今年1月金砖扩员后举行的首次论坛,沙特、埃及、阿联酋、伊朗、埃塞俄比亚正式成为成员国,而且还继续加强了“金砖+”领导人对话机制,未来金砖组织将成为全球南方的核心。

总书记在论坛发表讲话时就强调,“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而金砖扩员也就成了国际格局演变的标志性事件。

但要注意,虽然中国未来外交的重点就是加强同“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联系,但是金砖、“全球南方”并不是反西方的组织,恰恰相反,各成员国都与西方有着颇为密切的联系。发展经济,靠的是开放而不是封闭。

现在总有些人瞧不起穷朋友们,老是指责说中国老跟落后国家在一起,反而与欧美发达国家交恶,于是就导致种种负面结果,这就是因果颠倒、立场不清、是非不分了。

的确欧美国家仍然强大,尤其底蕴深厚,消费能力更是强大。目前中国出口到G7成员国的商品总值,大概是出口到金砖成员国的三倍以上。

更不要说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G7仍然强于金砖等发展中国家组织,全球秩序仍然由G7主导,但也要看到“全球南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预计2024年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增长贡献远超G7国家,金砖国家占比为37.02%,中国占19.05%,而G7贡献占比为29.08%,其中美国占14.99%。

巧合的是,中美都大致相当于其他国家之和。

还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从2024年到2029年这六年,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成员国对全球增长贡献率将达到45%左右,G7成员国的贡献占比下降到18%。
当然GDP是增量概念,不是存量,更不代表综合国力,但是西方国家以外全球各国的崛起已成定局,无可阻挡。

要特别关注,中国正在加强全球绿色合作,要同金砖国家拓展绿色产业、清洁能源以及绿色矿产合作。中国绿色产业正在遭到西方的围堵,取胜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代表未来的“全球南方”国家,现在中国与金砖国家的贸易已经大幅增长,只是因为基础比较差,所以总量上仍然有限,但是趋势摆在这里。

而且,全球南方国家与中国经济的互补性更强,中国需要的是市场和资源,要抢占科技和产业巅峰,这些同样是发达国家想要抢占的。
我们当然不会像西方那样搞所谓的“马歇尔计划”,但既然“马歇尔计划”已经证明了化解产能过剩,就是要向更多国家输出产能,那么这个逻辑是可以套用的。

10年前提出“一带一路”,背景就是当时面临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因此希望通过国家间产能合作消化国内过剩产能,第一站就是与哈萨克斯坦的“光明大道”计划对接,主要合作的是钢铁、有色金属、玻璃、水电、炼油等传统行业,当年底就成立了丝路基金。

2015年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成立了亚投行。结果遭到了美西方的恶意针对,被曲解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造谣说接受中国投资的国家,会变成中国的傀儡,就像美国当年对欧洲做的一样。

虽然遭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阻挠,但在当年,中国国有力量大举出海,收购了海量的资源和矿产,只是后来遭遇了欧债危机、全球经济增速下降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于是大量收购资源矿产的中国企业遭受严重亏损,这也是一个很惨痛的教训,不掌握国际大宗定价权,就很容易被西方利用金融霸权欺压。

10年过去了,再次面临产能过剩的挑战,只是今非昔比,现在被西方警惕的过剩产业,已经成了代表世界前沿和未来的绿色产业,而这个产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代表全人类的未来。

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都必须首先解决能源问题,指望化石能源和核能是不现实的,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中国的光风能源成为绿色转型、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要动了西方根基的大事。目前沙特正在强化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中沙金融合作也已进入更高水平。

当然,全球像沙特这样不缺钱的国家很少,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渴望借助中国绿色产业实现绿色转型,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但是这些国家缺钱,更缺乏顶住西方国家压力,与中国加强合作的能力。

西方国家建设能力越来越弱,但破坏能力仍然强大,很容易把一个国家搞的政局动荡、战乱四起,如果不能确保目标国政局稳定,有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那么中国海外投资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证,又何谈发展经济?

更何况,我们一向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就需要投资的目标国家有很强的自主掌控能力,起码能够抵御西方的破坏,因此中国的绿色产业出海,也必然是有选择的,先从确定性强的国家开始,金砖成员国就是拿到了优先门票的国家。
但颜色革命的失败已经证明,破坏终究是一时的,发展才是永恒。


其他文章推荐

■  惊天逆转的背后,战略基调发生重大调整

■  经济到底怎么了?何时才能走出低谷?

■  发展思路的博弈结束,未来五年改革主线已定

■  一切为了赢,国家力量正在加速整合

■  三足鼎立,争夺主导权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