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反常,必有蹊跷

文化   2024-11-22 21:46   北京  
北京时间11月20日,空X进行了“星舰”第六次试飞,试飞前就知道必然成功,因为特朗普来了,这就要求试飞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因此,为了确保成功修改了试飞内容,事先明确不以进入轨道为目的,而在星舰发射5分钟后,又临时决定取消原计划的超重型助推器着陆回收,任由助推器落入墨西哥湾。

这种调整可以理解,毕竟人之常情。
马斯克如此支持特朗普,不就是为了获得特朗普的支持,现在特朗普亲自为马斯克和他的星舰计划背书,这就是对民主党的反制。对马斯克和星舰而言,为了特朗普亲临专门发射一次都很值得,为了展示星舰项目的风采,必须成功,尤其不能发生任何意外爆炸,否则无论怎么解释都没用。

而且不仅这一次,下一次星舰试飞,也不准备进行超重型助推器的着陆回收。毕竟按计划,第七次试飞的时候,特朗普即将或刚刚就任,容不得出任何闪失。

但小镇非常惊讶的是,中文互联网上星舰第六次试飞竟然没什么热度,这太异常了。马斯克可是正当红啊,还有自带流量的特朗普,两个人叠加星舰成功试飞,本应该大爆发才是。

然而这一次可以说是星舰历次试飞流量最低的。“微信指数”就很明显,今年星舰进行了四次试飞,分别是3月、6月、10月和11月,其中3月、6月两次发射失败,3月是助推器意外解体、飞船失联,6月则在返回时因侧翼导流板被烧毁而坠落,所以这两次的流量远比10月成功试飞低。

但第六次成功试飞还这么低的流量,就很不正常了,尤其是这两天过去狂热吹捧的竟然消失了,小镇从某短视频平台都没有刷到,知道这个消息竟然是通过官方媒体报道,而目前相关报道,官媒占比很高,风格也中性客观,少了很多情绪。
这说明流量变少显然不是中国方面的干预,那么可能只有一个解释:这一次试飞成功,不符合过去舆论操盘者的利益,自然要压制。

从这次发射的特殊安排来看,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些操盘者与美国民主党有关,亦或者对特朗普特别有意见,当然也可能是对号称要大裁员、削减经费的马斯克很有意见。比如11月20日马斯克与前共和党竞选人维韦克·拉马斯瓦米在《华尔街日报》联名写了一篇专栏文章,介绍了两个人改革美国联邦政府的计划,提到“可以通过削减公共广播、国际组织等组织的补贴,迅速减少5000亿美元的联邦支出”,显然对舆论操盘的很不利。

中文互联网上,一直有些“人”拿星舰攻击、贬低中国航天,还虚空造靶,造谣说中国不想看到星舰成功,责怪中国人心胸狭窄等等。

这就非常奇怪。因为中国航天一直乐见星舰的探索,非常期待星舰能够成功,从大处讲,在探索宇宙上,全人类的利益是一致的;从小处讲,中国航天项目非常多、经费很有限,如果航天领域能够形成中美竞争的舆论,有利于得到国家和社会更大力度的支持。

马斯克商业航天的火热,已经带动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兴盛。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完成融资170起、融资金额超过185亿元,国家也在海南建成了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11月8日该发射场已完成长征八号遥五火箭合练,今年内很可能就将进行首次商业发射,至此中国完成了商业航天“发射场-火箭-卫星”的全产业链条闭环,即将迎来大爆发。

多少航天人得发自内心的感谢马斯克和星舰啊,甚至还要感谢国内某些制造舆论、拿星舰贬低中国航天的人。
现在中国所有行业,最期待的就是能够与中美竞争、国家安全挂钩。
退一步讲,就算是忌惮星舰,那起码也得星舰成功了再说。星舰全称为“星舰人类登陆系统”,简称“Starship HLS”,顾名思义用于登陆外星球,比如月球、火星,而且是载人登陆,这才是星舰的设计目标。

目前星舰仅仅实现了亚轨道入轨成功。今年10月第五次试射完成了第一级回收,但距离星舰实现全载荷首飞还至少有几年时间,而距离实现月球登陆更是遥遥无期,但这一步已经烧掉了几百亿美元,即使按不变价格计算,也已经超过了美国航天飞机计划。
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解决意外爆炸的问题,以至于为了迎接特朗普,要砍掉有风险的发射计划。当然在信奉者眼中这是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失败,只是从载人航天角度,超出意料的意外爆炸是难以接受的。

星舰本质是NASA的航天飞机。航天飞机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外形复杂,隔热瓦无法批量化生产,每次返回之后还要对主发动机进行检修,导致飞行效率低、成本高昂。所以如果把航天飞机复杂的外形进行简化,变为更省钱的构型,就可以使用统一规格的隔热瓦,再用可回收的主助推器替代发射航天飞机的燃料罐和助推器,加上新的火箭发动机,就得到了星舰。

星舰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承认技术有可取之处,并不代表真就“遥遥领先”,航天最重要的是根据目的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方案。

马斯克搞的是商业航天,对马斯克而言,星舰特别重要的作用是进行性价比极高的品牌营销,有利于进行融资、市值管理等市场操作。
相信马斯克自己都绝不相信靠星舰能够实现地外登陆,所以马斯克根本没有进行任何跨星球飞行的技术准备,只是一遍又一遍的折腾一个根本不可能用于跨星球飞行的星舰。

注意,星舰本质就是一个简化构型、降低成本的航天飞机,最多只能实现近地空间的短暂飞行,星舰笨重的外形导致飞行器本身就是载荷。如果指望靠星舰飞到月球,仅飞过去一趟就需要十几次在轨燃料加注,这些燃料全部需要从地面发射上去,以目前星舰在轨高度,无法解决阳光或热辐射燃料汽化问题,最终需要加注的次数还要更多。

当然这还是小问题,只要马斯克豁出去不计代价,大不了发射几十次星舰,也能凑够飞一趟月球的燃料。考虑到目前计划每艘星舰能重复使用5次,大概几年时间、20亿美元也就凑够燃料了。

但燃料问题仅仅是小问题。

第五次发射的时候,采用夹住的方式完成舰体回收,当时中文互联网上各种夸赞,认为这种技术太先进了,“筷子夹助推器”一听就很厉害。
但这反而证明星舰技术并不成熟,注意不是“夹住”而是“挂住”,先用舰体上的左右挂钩挂住夹臂,等卸除力量之后再使用机械臂夹住,技术难度类似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快速太空对接。近些年,中国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的速度越来越快,最近发射的天舟八号竟然仅用3个小时就完成对接,要求更高的载人对接,神舟十九号也只用了6.5小时,这二者的技术难度都在“夹住”星舰之上。

之所以采用“夹住”就是因为空X无法解决支架降落问题,市场营销要求保持高频发射,但又不能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爆炸,也不能继续像第四次一样直接坠海,于是第五次就取巧了。
但是真正要实现外星球降落,总不可能提前在月球上先建一座发射台吧?

所以中国登月目前研究的就是反推支架的软着陆技术,这个技术对马斯克领导的空X而言,还是太难了,毕竟这仅仅是一个几千人的团队。

而着陆不过是关键技术之一,如果想要实现载人跨星球飞行,就必须解决生命维持系统、航天器的能源供应问题、太空通讯和测控等等问题,这都不是空X能解决的。太空不是地球,不可能指望一个航天器在漫长的星际航行中靠烧油来维持系统运转。

以上这些关键技术,马斯克都没有着手研发。

这就很蹊跷,一直喊登陆月球、飞往火星,但是关键技术却根本没有着手。
如果这些还算比较遥远,那么从马斯克推出的宇航服就能看出来,马斯克的登陆月球、登陆火星只是一个噱头。空X的宇航服看上去又轻又薄还非常时尚,很像是科幻电影中的样子,于是网络上有些人很兴奋,觉得这是空X技术实力的象征。

实际上,这反而证明马斯克和空X根本没准备登陆月球。

航天服绝不仅仅是一件带有氧气瓶、能够保持一定大气压的衣服,本质就是一艘超小型的飞船,具有完备的生命支持系统,还具备防碰撞、防破损、防辐射、抗低温等功能,可以脱离飞船独立维持宇航员的生命。

各大国的宇航服之所以看上去非常笨重,就是因为宇宙接近真空,而宇航服内需要保持大气压,这就导致宇航服非常硬,关节部位非常难以活动,大家可以想象充满气的气球,很难拧动,太空中难度更大的多。所以经过几十年研究,各大国正常的宇航服都是采取软硬结合的方式,既轻便又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防护能力。

另外,不同于马斯克航天服的修身,如中美俄等大国的宇航服一定是通用的,而且虽然各国人种、性别体型差别很大,但基本上可以互穿他国的航天服。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航天服不能通用,从安全角度就需要至少每人准备两件航天服,而能通用那么几个人额外备一件就够了。

马斯克看起来帅气的航天服,没有独立的生命支持系统,全靠与飞船连接的脐带提供电力等支持,本质就是一套舱内航天服加上人形保压气囊而已,一旦离开舱内空间,只能进行简单充气,在巨大的气压差下,灵活性极差,宇航员需要费尽力气才能勉强活动关节。

穿这种宇航服,宇航员绝不敢远离飞船,一旦远离基本相当于不带降落伞进行高空跳伞,巨大的气压差也导致宇航员几乎无法正常做动作,根本无法进行舱外作业。唯一能做的就是探出半个身子,拍照、挥手,脚一定不能离开舱内。

但正如前面说的,使用何种技术,关键看目的是什么。

马斯克很清楚他要的是什么,只要达到目的,成本一定要减到极致。
马斯克搞星舰关键是“商业”而不是“航天”,自然不需要搞正规的宇航服。能够让富豪们在太空探出个脑袋就足够了,低成本的方案也完全可以根据富豪的体型量身定做,良好的外观设计也更容易吸引富豪掏钱体验太空旅行。

试想一下,当一名富豪从太空返回,甚至可以穿着马斯克精简版的舱内航天服参加宴会,这是多棒的宣传。

不过还是要由衷感谢马斯克。

马斯克以及他的星舰被赞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们发展航天事业的一个舆论困扰,那就是总有一些人质疑“搞航天劳民伤财,为什么不把搞航天的钱分了用在民生上”,自从星舰横空出世之后,这种舆论少了很多,批评中国航天落后一家美国私企的舆论大大增多。

这种批评其实是好事,两百年来我们早就习惯了落后,追赶就是了。

而且马斯克为了解决星舰商业价值问题,通过星链营造出来大规模批量发射的需求,这就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像这种用低价值卫星大量占据宝贵低空轨道的事情,也就是美国能开这个头,如果是中国早就被抵制了,现在马斯克先搞了,那中国就可以加速跟上。
拼工业产能,这可是中国的最强项,正愁消费市场不足。

对标马斯克星链,中国商业航天新开拓了一个分支,推出了“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极为迅速,可谓满天星座。

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星链”计划就有十余个,类似“星链”用于基础通信的大星座有1.5万颗卫星的“千帆星座”计划、1.8万颗卫星的“GW星座”、1万颗卫星的“鸿鹄-3星座”。

还有数量更少、单颗功能更强、用途更多样的众多小星座。比如打造低轨卫星物联网的“天启星座”“行云工程”,辅助北斗的“鸿雁星座”,支持宽带互联的“虹云工程”,强化地面遥感、能够实现实时对地观测的“高景星座”“灵鹊星座”“吉林一号”等,网上经常看到“吉林一号”全程追踪美国航母的监控视频,低轨星链在地面实时监测上,确实有独特优势。

顺便提一点,上面提到了两朵云“行云”和“虹云”,实际一共有五朵云,这是2016年开始启动的计划。包括临近空间无人机的“飞云”、临近空间飞艇的“快云”、全球窄带物联网的“行云”、全球宽带互联网的“虹云”以及打造空天往返飞行器的“腾云”,而这“五朵云”只是中国航天前沿探索的一部分,五朵云和高速飞行列车并称为“五云一车”。
就在今年8月,分管工业和制造业的副总理专门到海南调研商业航天,而上周总理到河北调研,第一站就是刚刚成立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上面提到的“GW星座”就是这家集团着手建设的。

现在的中国商业航天,就有点像2012年前后的中国海军。
2012年“辽宁号”下水,同年052D首舰下水,但当时中国海军仍然有很多短板和空白,在先进装备的数量上更是无法跟美国匹敌,4年后还要集中海军力量才能与美海军博弈,10年后,除了航母和难以评估的水下以外,水面主战舰艇,中国已经可以说与美国并驾齐驱。再过几年,随着美军大量舰艇被迫退役、新舰迟迟无法下水,中美海军实力在纸面数据上,将实现逆转。

而中国商业航天崛起的速度,大概率还要超过中国海军的爆发。很期待当商业航天也实现赶超的时候,又会拿什么说事呢?


其他文章推荐

■  在理想与现实的摩擦中,决策思路重新调整

■  经济到底怎么了?何时才能走出低谷?

■  越是动荡,中国越要成为稳定世界的锚

■  出口退税政策改革不过是刚刚开始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