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问题解决”共研木工游戏——集团教科研中心“幼儿游戏行为观察分析与支持”主题系列教研活动(五)

文摘   2024-10-28 17:45   四川  

×






聚焦“问题解决”

共研木工游戏

——集团教科研中心

“幼儿游戏行为观察分析与支持”

主题系列教研活动(五)




木工,这一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不仅是先人智慧与技艺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千年传承。为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成都市第十二幼儿园积极响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推动幼儿木工游戏的高质量发展。2024年10月26日上午,在十二幼东区开展了以“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与支持”为总主题,聚焦子主题“木工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师支持策略——以探究、认知类问题解决为例”的集团10月教研活动。活动紧密结合《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通过木工游戏这一载体,探索如何在木工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探究类问题解决能力,强化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敏锐观察、深入分析以及精准支持的能力。


本次教研活动由东区业务园长傅丽羽主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持人首先向参与研讨的教师们讲述了本次教研活动的背景,回顾大班幼儿在木工游戏的开展情况和木工游戏对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价值点,最后并对此次教研目标、流程、研讨分组等进行了介绍。







理论赋能——强基础

东区保教主任李严惠以《幼儿问题解决》为主题,给大家分享了“问题解决”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概念界定、木工游戏问题分类、解决模式、影响因素等理论知识。为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在木工活动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提供专业指引,从而帮助大家在后续活动中能够有目标、有方法、有方向地观察木工游戏活动。


案例分享——促了解

“木工游戏——凳子制作记”

为了帮助教师更加深入了解幼儿在木工游戏的开展情况,东区大三班班长朱晓辉老师结合自身体验与思考,分享了木工坊游戏案例——“凳子制作记”。抓住问题产生的时刻,就等于抓住了儿童成长的机遇。幼儿在制作凳子的设计、尝试与制作过程中,教师转变身份,陪伴、观察、引导、支持幼儿,通过有力的师幼互动助推孩子走向木工游戏的高阶水平。


游戏观摩——促思考

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需要亲身体验与感悟,参研教师形成四个小组走进木工游戏坊,观摩幼儿木工游戏。老师们聚焦幼儿在木工游戏中探究类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要点,倾听幼儿对于问题的讨论、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一百种方法以及关注教师在木工游戏中的支持与推进策略,探讨幼儿游戏行为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互动研讨——共成长

通过前期的理论赋能和实际观察,各小组老师结合集体的所思所得进行头脑风暴,依据观察对象的年龄特点深入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解读大班幼儿在木工游戏中的问题解决行为及背后的印象因素、教师在游戏中的支持策略等,并小组形式分享给予东区的木工游戏相应的调整思路和改进策略。

研讨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一组:聚焦“评价”

幼儿木工游戏中的评价环节是提升其探究类问题解决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评价可分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两大方面,且这一过程中,幼儿与教师均可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其中。在游戏进行的实时阶段,教师应敏锐捕捉幼儿的“精彩瞬间”“疑惑点”,并给予即时、正面的反馈与鼓励或支持,以此激发幼儿持续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动力。游戏结束后,评价活动进一步丰富与深化,教师灵活运用语言描述、图片展示、视频回放等多种媒介手段,组织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活动,包括师幼互评、幼幼互评、小组互评及个人自评等。这些方式不仅促进了幼儿间的相互学习与启发,还引导幼儿在集体讨论与深刻反思中,共同构建出下一轮木工游戏的新思路与问题解决策略。


第二组:聚焦“教师介入时机”

教师在介入幼儿木工游戏以提升其探究类问题解决能力时,需精准把握介入的双面性:介入过早可能减弱了幼儿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介入过晚则可能削弱他们的探索兴趣。第二组以“幼儿不会测量”为情景阐述不同幼儿遇到测量问题教师的介入时机及方法,因此,选择恰当的介入时机、采用适宜的方式,以及设计有效的师幼互动提问策略至关重要。


第三组:聚焦“材料投放”

在木工游戏中,游戏材料的合理投放是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教师应基于幼儿的兴趣点、疑问以及对游戏主题的已有经验,精心挑选并投放包括不同规格、种类、材质的木头、多样化工具及必要辅助材料在内的各类游戏材料;要确保这些材料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安全需求,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求,激励幼儿能够自由地进行探索和尝试,从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四组:聚焦“前期经验准备”

在幼儿木工游戏中,经验储备是提升幼儿探究类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包含幼儿自身的经验与教师的经验储备。首先,幼儿的经验是游戏的基石,在游戏前教师需关注幼儿对游戏主题经验的储备,以高跷为例,幼儿对高跷的结构了解、对工具的使用、基础木工技能的掌握等等,才能根据不同水平的幼儿基于针对性的支持,同时教师的经验储备也很关键,教师需要跟随儿童的兴趣、问题丰富探究主题的经验,才能够能够识别幼儿在游戏中的困难和挑战,通过提问、示范或提供线索等方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才能更好的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






专业引领——共发展


坚守教育初心,勇担教育使命。成都市第十二幼儿园集团副园长姚杨充分肯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重要价值,并对东区后期在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结合集团以往一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姚园长对今后持续开展的集团教研活动提出了调整方向:

教研的选题要聚焦真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教研活动,就是挖掘幼儿在开展游戏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如本次教研活动中以“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主题,是现阶段木工游戏中师幼共有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具备发现问题的双眼,看到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学会思考。

智慧源于操作,在操作中成长。幼儿的学习方式不是通过书本、记忆大量抽象符号来学习,而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在“做中玩,玩中学”的过程中构建自身的理解和认识。回归到教研本身,老师们更需要关注木工游戏中孩子与同伴、材料的互动行为。

多媒体助推教研活动走向高效。本次教研活动中,通过建群投屏分享观摩现场、现场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提炼每组分享的观点,巧妙地将多媒体资源应用在本次教研活动,及时的反馈帮助教师再次巩固经验,为成为反思型的专业教师赋能,为教研的多形式开展提供了思路。


 在今后开展教研活动中,姚园长希望老师们要以游戏情境为依托,围绕教研的主题进行有目的和系统的研讨,养成梳理教研成果的习惯。期待后续在开展游戏系列教研中,教学管理和教师们共同创造儿童视角的游戏、开展儿童想要的真游戏。




教有所获,研有所得,

行之才有效。

美好有深度的教育,

一定是一群人同频共振的回响。

十二幼的每一位教师会继续坚守初心,

倾听童声,守护童真,

追寻童眸里的世界,

让游戏点亮十二幼暖宝的暖暖童年。

图文:十二幼东区

编辑:李雪丽

审核:李岚 姚杨



成都市第十二幼儿园教育集团
我们用爱养育、用心教育~感谢您关注成都市第十二幼儿园官方微信~我们致力于为爸爸妈妈提供育儿宝典,和您一起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