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推进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受市场、资源等因素制约,“三农”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一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大视野和大格局来谋划科技发展,打破束缚,释放创新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需补短板强弱项
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农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定位进一步明确、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束缚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破除,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但与世界强国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面向市场需求与农业科技长期性的项目立项改革仍需提速。总体而言,农业科技立项机制存在“学术专家设计项目居多,但市场化导向项目较少、长期稳定项目较少”的“一多两少”现象。农业科技创新高度依赖长期性、基础性工作,长周期的科研任务需要得到更加持续的项目资助和稳定的支持。
(二)对标产业需求的科研组织管理评价机制有待健全。尽管各地区各部门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低水平重复立项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尚未根除。
(三)支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农业科技优先投入机制有待建立。据初步估算,我国农业基础研究比重由2020年的5.82%提高到了2022年的7.17%,增长幅度较为明显,但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构建适度竞争农业科技体系的农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使命职责相对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的使命职责仍需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学校、不同层级农业科研院所之间存在同质化竞争的情况。有的农业高等学校显现“非农化”发展趋势。
(五)强化农业科技市场化的涉农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与科技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创新发展相比,我国涉农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开展创新活动的涉农企业有待增加、涉农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升,与成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目标尚有差距。
7月11日,在浙江金华的一处葡萄园内,一台智能采摘机器人穿梭于果园中,通过摄像头、机械臂、夹剪装置等工具,识别到葡萄成熟后,从梗部末端进行采摘。视觉中国/供图
二、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路径与对策
针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堵点问题,提出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一)优化科技项目立项机制
坚持产业科技优先、问题导向优先原则,建立国家农业农村部门科技和业务司局、地方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多维度“出题人”汇聚式需求征集机制。建立不同领域重大项目清单分类发布制度。简化项目立项程序,缩短项目立项周期。明确各类项目的申报主体和申报条件,综合运用适度竞争、定向委托、稳定支持等多种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引导院校企有序合作、适度竞争。推行“揭榜挂帅”制、“赛马制”、青年科学家项目、长周期分阶段滚动、部省联动等多种模式分类组织实施。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试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以第十二师农科所为龙头,按照“逐级扩繁、专业分工、区域覆盖、就近供种”的原则,将脱毒草莓生产苗繁育权转让给南北疆的草莓种植合作社和大户。“揭榜挂帅”制度打破了以往草莓三级种苗繁育全部集中在第十二师农科所试验田的情况,使科研成果在农业实践中得到最大转化。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分类评价制度
农业基础研究类项目实行同行学术评价制度,重点评价科学原创能力、成果科学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等。农业应用研发类项目实行行业组织和市场用户评价制度,重点评价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国产化替代率等指标。示范推广类工作重点评价技术服务满意度、成果推广应用效果和实际贡献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分类评价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鼓励采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机构评估、人才评价和成果审定鉴定。
2020年8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出台了“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实施细则——《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论文和专利一律不再奖励,对标志性成果“一票肯定”,建立特殊人才晋升机制,开辟青年绿色通道。从队伍建设、管理模式、转化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入手,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的具体做法。
(三)建立农业科技优先投入机制
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必须要建立农业科技优先投入的政策体系,确保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不低于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强度,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同时,农业科技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具有中国特色,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突出自主创新导向、对标“四个面向”,围绕国家农业战略需求和前沿科技领域,给予持续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实施了多项鼓励和促进稳定性创新的方法。按照学科体系的研究方向,将全院34个研究所原有的1000多个课题组,优化整合为330个科研团队,建立以科研团队为创新单元和创新主体的科研组织模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长期稳定的支持下,一大批涉及产业与民生的关键核心技术得到突破,为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明确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使命定位
建立以农业科研院所为根基、农业高校为生力军的院校联动体系。充分发挥中央级农业科研院所在国家战略需求、国家发展全局以及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开展有组织的多学科、多领域长期持续的战略性、公益性、基础性前沿重大科研活动,筑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根基。充分利用农业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重大前沿基础问题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
2024年7月,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开启校所协同创新、科教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作为新型科教融汇综合体,研究生院在科研攻关上聚力突破,聚焦种质资源、生物安全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功揭牌“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耕地保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三大国家级创新平台分中心(基地),聘任了首批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学部主任。目前研究生院已完成了首批300名博士、500名硕士的招生工作。这一学院的设置,不仅意味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动,也展现了中国在现代农业教育与科研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五)强化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通过制度设计突出涉农企业主体地位。加大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力度。对于大型涉农国有企业,以政府合作项目形式推动其参与投入基础性科研,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对于民营涉农企业,考虑设置创新启动资金、补贴等机制,大力扶助使其成为应用性创新主力军。二是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应用场景向企业开放。深挖涉农行业需求,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技术应用场景支持政策,发布应用场景征集指南,引导涉农企业成为场景设计开发、资源开放和应用示范的实施主体。遴选数字乡村建设、智慧农场等若干新技术,打造应用场景样板工程,为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新动能。三是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攻关选题和项目形成机制。在核心种源、智慧农业元器件、农业大数据算法、农机装备、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重点领域全产业链梳理凝练“技术需求清单”,优化“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机制,推动产业链薄弱环节技术“集群式突破”,把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融会贯通起来。四是出台农业创新联合体指引和支持措施。支持涉农企业牵头成立的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级重点和重大项目,择优给予股权投资、政府补助或贴息等资金支持。支持创新联合体健全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实施专利池内部成员单位专利交叉许可和统一对外许可。
一段时间以来,安徽省芜湖市坚定不移走“产业+科创”的路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通过大力培育创新企业、搭建创新平台、招引创新人才等方式,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芜湖孵化。目前,芜湖已支持海螺水泥、奇瑞新能源汽车、国营芜湖机械厂、埃夫特机器人等龙头企业参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并已建成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哈特机器人研究院等55个重点研发创新平台。2023年芜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6%。2024年上半年,芜湖共招引大学生5.2万人,为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协同融合发展,打造了更具黏性的创新生态。
(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一是加大以市场化创新为导向的成果供给,引导农业科技创新向市场化方向转变。聚焦国家农业战略目标,集中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以市场有效需求为导向,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打通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的需求型创新链路。二是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支持力度。通过扩大农业科技经费中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比例,构建中央政府资助、地方政府配套的投入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三是建立与新型经营主体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借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完善配套的生产体系,形成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特定生产条件的稳定有效技术供给,提高农业技术供给的精准化和高效化。四是建设涵盖全链条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各类业务特色化、服务专业化和手段标准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有偿服务。
自2006年起,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立足实践,积极探索,创新性地建立了“教授工作站”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以浦东新区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教授工作室提供运行经费,由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选派优秀的教授驻点进行农业科技指导、咨询、培训和研究成果的转化、示范、推广。至今,上海交大已在上海九个涉农区全部设立“教授工作站”,形成了“政府主导,高校引领;双向促进,项目带动;责任一体,分层运作”的运行机制和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教授工作站”不仅探索了高校教授兼顾前沿科学研究和服务现实需求的新模式,也开启了校地合作共启农业技术推广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4年第10期(总第034期)中国关键词栏目
监制:杜斌
责任编辑:赵慧颖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