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鼓浪屿论坛·世界商业领袖共话全球投资”活动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邀请外国驻华使节、国内外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工商协会、境外产业园区代表和国际知名企业代表等重量级嘉宾,为“投资链接世界”贡献商界智慧。图为论坛上举行签约仪式。中新社记者 张斌/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指出:“7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表明将中国发展的宏观逻辑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总体趋势相结合的高度历史担当,其里程碑意义是世界性的。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进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立足时代又引领时代,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质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真正的奇迹”,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后发国家开辟了通往美好未来的崭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为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进程的传统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两种基本形式。内生型现代化模式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代表,在地理大发现以及人类社会前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些国家由于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不断开辟世界市场,通过殖民掠夺和对外战争的方式完成资本积累,转向现代化进程,并在近代以来的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中确立了其主导地位。与之相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作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被动地进入现代化进程,这种现代化模式具有强烈的外生型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在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下,继续为原帝国主义国家提供原材料和产业配套,这些国家尽管资源禀赋较好,但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市场狭窄,社会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有较强的脆弱性。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中,亚非拉国家的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它们通常处于较低端的位置,主要承担低附加值的生产和加工环节,而高附加值的设计、品牌和技术研发等环节则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控。这限制了后发国家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能力,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和市场的依赖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这种依附关系成为制约其实现独立自主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后发国家要真正走向现代化进程,必然要求从外生型积累转向内生型积累。一方面,后发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后发国家可以借鉴和引进先发国家成熟的技术、知识和商业模式,这可以节约大量的研发成本和试错成本,加速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第二,后发国家在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第三,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有的国家人口规模和市场潜力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而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另一方面,后发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主要表现为:第一,许多后发国家尚未建立或尚未完善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这导致其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同时应对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挑战;第二,后发国家通常面临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方式落后等问题,这种状况导致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面临着巨大的阻力,人们对生活水平改善的期待与实际发展速度之间的矛盾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第三,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阻碍了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当前,只有构建一个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和平稳定的前提下,后发国家才能够有效依托本国资源禀赋,坚持独立自主,通过国家主动调控市场经济的方法和手段获取先进生产资料和技术,不断构建和完善产业体系,逐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进而实现现代化。正如世界体系理论创始人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对现行国际秩序意味深长的评论,“国际秩序是强者送给弱者的一种礼物,它以双重的约束出现在后者的面前:拒绝这种礼物是失败;接受这种礼物也是失败。弱者唯一可行的反应,是既不拒绝也不接受,或既是拒绝也是接受”。变革国际旧秩序,塑造国际新秩序,一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殷切期盼。中国主张和各国一道,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携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坚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的新型样板和经验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对内的残酷剥削以及对外的野蛮侵略、掠夺和殖民,充满了血腥和罪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中国人民历来珍视和平,从未主动挑起过冲突,从未侵占过其他国家一寸土地。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十几亿人民的辛勤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国家富强。
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中固有的扩张和掠夺形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从外生型现代化到内生型现代化转型的成功案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成为帝国主义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输出资本的场所。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表明中国在近代,饱受帝国主义蹂躏,与全球其他后发国家一样,深受苦难。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独立自主走向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随后,在苏联帮助下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大幅跃升,各项事业得到飞跃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GDP总量方面,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不变价格计算,1979—202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0%的增速水平;在人均GDP方面,2019年达到7007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158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2023年达8935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681美元,连续3年超过1.2万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和划分标准,2023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13400美元,跃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举带动了全球经济发展,中国GDP占全球比重不断上升,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升至17%左右。2013—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2023年中国经济增量相比2022年超过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根据国际金融论坛(IFF)发布的《2023年全球金融与发展报告》,2023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发动机、稳定器和压舱石。
此外,我国工业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全球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产量世界第一的达4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发展全球领先,能源供应和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对外贸易领域,我国货物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双向投资规模名列前茅,对外经贸结构不断提升。在经济方面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在发展教科文卫体事业、增进人民福祉和生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效和魅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秉承公平正义参与国际治理的理念,为后发国家平等参与经济全球化、走向现代化道路提供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每个国家都有独立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权利。2024年9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中强调,“要携手推进多元包容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有助于后发国家破除对“西方中心论”的迷信,为后发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提供跳出“依附式发展”陷阱的样本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现状,高瞻远瞩,携手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各后发国家共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相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纵观过去十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以及各个倡议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全人类共同命运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支持和认同。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举,为“六大全球倡议”的落地落实,特别是推动后发国家平等参与国际治理、推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消除全球合作、交流和治理的隔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安全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不仅是要实现自身的发展,还要带动其他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实现现代化,共同享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
在激发南方国家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方面,2013—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中国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达到2万亿美元、1.3万亿美元;截至2022年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已直接为1300多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优质金融服务,有效发挥了开发性金融引领、汇聚境内外各类资金共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融资先导作用。此外,202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上庄严宣告,中非将开展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中方主动扩大市场开放,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涵盖卫生、兴农、产业链合作等十个方面。通过产业产能合作促进非洲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工业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增强国际分工合作能力,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
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南方国家减贫事业、推进全球民生福祉方面,2018—2023年中国向40多个国家实施了800多个紧急人道主义援助项目,向30多个国家提供了紧急粮食援助。据联合国统计,中国是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与相关国家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与近90个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余份农渔业合作文件,与共建国家农产品贸易额达1394亿美元,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向多个国家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1500多项农业技术,帮助南方国家推进乡村减贫,促进共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当前,中国已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通过成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开展农业人才培训等方式,推广中国先进适用技术,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农业能力建设。
在推动人类科技进步、探索广袤宇宙、引领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取得了以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中国进入空间、探索空间和利用空间的能力显著提升。中国航天坚持走出国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全球各国共建共享航天设施。截至2023年,中国已与43个国家或地区和6个国际组织签署共136项航天领域合作文件,与9个国家航天机构签署了航天合作大纲,建立17个航天合作机制;目前,已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在中国空间站运行。2024年9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外层空间是人类的共同疆域,空间探索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探月工程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嫦娥’既是中国的、又属于全人类,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在未来,中国将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同各国一道,共同探索宇宙奥秘,为保护地球家园、增进民生福祉、服务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推动全球安全、保障世界和平稳定方面,中国持续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的制订,相继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等文件,同时中国也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和维和摊款国,出资额占维和行动预算的15%;1990到2020年间,中国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四万余人次,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习近平主席高度概括地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
上述事实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决不是“国强必霸”的西式现代化老路,而是真正践行多边主义,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的和平发展道路。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和平文化的延续和发扬。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道路上,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积极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共享自身高速发展的成果,尤其是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使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世界人民。
在未来,中国将一贯秉承和平发展理念,为全球后发国家发展经济提供和平稳定的外部条件,帮助后发国家融入世界经济新格局、改变落后现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进民生福祉,并将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推进公平合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的现代化。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4年第10期(总第034期)机遇中国栏目
监制:杜斌
责任编辑:陶恒
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