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坎儿井为世界灌溉文明增添中国智慧

文摘   科技   2024-11-12 11:10   北京  

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 视觉中国/供图






9月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吐鲁番坎儿井成功入选。以此为契机,本刊专访吐鲁番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孜拉吾东·加拉力丁,介绍吐鲁番坎儿井灌溉工程丰富的遗产价值,阐释中国为世界灌溉文明所作的贡献。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简称ICID,成立于1950年,旨在鼓励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水利遗产保护,至今已拥有78个成员国,覆盖全球95%的灌溉面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是古代水利工程可持续利用的典范。
此次吐鲁番坎儿井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更广泛认可,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通过申遗文本,我们可以看到吐鲁番坎儿井所具有的丰富遗产价值,不仅体现在科技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方面,也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方面。

科技价值:因地制宜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范

吐鲁番盆地坎儿井开凿历史悠久,根据碳同位素测年成果表明,至迟到15世纪初期吐鲁番已出现坎儿井,至少已有600年历史。天山水源通过下渗补充地下水,通过坎儿井集水、输水,出露地面浇灌农田后再下渗,最高可进行两次循环,实现三次利用。

相比其他输水工程,坎儿井灌溉工程有三大特点:一是不需要动力,能够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设计,在挖掘过程中暗渠已形成一定坡度,在水位较高的潜水区通过暗渠集水段汇集水流,形成重力流并通过暗渠输水段流出地表汇集于涝坝,后通过配套渠系灌溉农田,取输水过程无需任何提水设施;二是蒸发量小,传统的输水工程多裸露在空气中,蒸发损失大量水分,而坎儿井大部分通过暗渠输水,大大减少了水分蒸发,使坎儿井具有较高的水资源利用率;三是水体不易被污染,传统的输水工程由于水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气体以及各种生活垃圾污染,而坎儿井的集水段和输水段都位于地面以下,这样就阻断或者减少了类似污染。

坎儿井的科技价值,主要体现在工程建设蕴含的水利科学原理、工程规划思想和工程布置的科学性、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技艺的先进性,以及工程管理的合理性等方面。在独特的水文地质与气候条件下,吐鲁番坎儿井充分运用地下水循环规律,避免高强度蒸发,是因地制宜利用和改造自然、发展绿洲农业的典范。这对于今天人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社会经济价值:吐鲁番独特的城市名片

坎儿井与生态环境形成了和谐而又独特的平衡关系。只要有坎儿井的地方,在其下游就会形成一片片绿洲。坎儿井不仅在工程科技方面创造了诸多成就,而且孕育了内涵丰富的绿洲文化,对吐鲁番盆地乃至周边区域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吐鲁番坎儿井灌区面积近10万亩(2023年数据)。直到今天,坎儿井仍发挥着农田灌溉、工业供水、生态、景观等综合功能,依然是吐鲁番盆地发展农牧业生产和绿洲生态的主要水源,是新疆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吐哈盆地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坎儿井以其独特的施工工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积淀,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使吐鲁番成为旅游热点,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高昌区塔尔朗南片区内,共有四处坎儿井展示区,分别是坎儿井乐园、坎儿井民俗园、坎儿井文化传承区以及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它们都以研究为基础,依次展示坎儿井构造原理、实景坎儿井,新建景区还创新采取了眺望坎儿井竖井群及大屏幕视频阐释等展示方式。2016—2020年间,坎儿井乐园的年均游客量为42.91万人次,坎儿井民俗园的年均游客量为34.12万人次。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于2019年开放,近两年年均游客量为17.10万人次。

“坎儿井的流水清,葡萄园的歌儿多”……近年来,一批以坎儿井为主题颂唱新疆壮美河山的曲艺作品日渐深入人心,“坎儿井矿泉水”等衍生产品陆续面世,坎儿井已经成为吐鲁番独特的旅游品牌和城市名片,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源源不断释放经济、社会效益。

历史文化价值:孕育了吐鲁番文明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干旱作斗争的过程中,巧妙结合山麓、冲积扇缘地形地势,截取地下潜水以供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而建设的水利工程,是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吐鲁番坎儿井见证了吐鲁番盆地的繁荣和发展,对绿洲文明的孕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干旱、炎热、荒凉的戈壁滩下,为了生存,吐鲁番盆地各族群众不惧艰难险阻,与自然顽强抗争,靠着勤奋劳动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开凿出一条条坎儿井。在涓涓细流滋润下,吐鲁番人民世世代代与坎儿井相伴,凝结了深厚的情感,坎儿井灌溉系统的推广使用,浇灌了吐鲁番的瓜果田园,维系了吐鲁番盆地的生命之源。

在吐鲁番人民心中,坎儿井就是“母亲河”。坎儿井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也都离不开坎儿井。正是因为坎儿井与吐鲁番人民之间和谐统一的依存关系,才造就了绿洲和绿洲文明,孕育了吐鲁番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

生态价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坎儿井是在当地缺水环境下诞生的独特绿洲生态景观,体现了当地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殊技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的典型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坎儿井的出现,使干旱的荒漠出现了生机。在戈壁、沙漠极其严酷的条件下,由坎儿井灌溉而出现的人工树林、野生草木、多种作物等,不仅为人类生存创造了条件,也为形成人类宜居的绿洲创造了良好生态——坎儿井是红柳、梭梭、骆驼刺、胡杨等绿洲植被获得水源的主要途径之一。

作为一种人工水利设施,坎儿井灌溉的农田和哺育的一片片绿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地表,星罗棋布的竖井土堆,改变了荒漠的地面景观;在地下,独特的空间结构和适宜的小气候,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特殊的生态环境。据调查,吐鲁番盆地约23%的脊椎动物在坎儿井栖息、取食或繁殖,分布在坎儿井区的土堆、井壁、暗渠、明渠或涝坝等处,其中鱼类3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5种、鸟类6种、兽类3种。

由于天然水面较少,坎儿井涝坝、配套供水渠道系统周边及供水范围内,往往水流潺潺、绿树成荫,形成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空间,成为村落中环境最为优美、气候最适宜的区域和重要的公共场所,具有极强的艺术观赏性。

除了对周边区域内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形成、改变、发展、提升等产生重要影响之外,坎儿井在水土资源涵养、生态环境改善、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坎儿井水流淌过的很多地方,生态环境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特别是对新疆这样一个降水稀少、植被稀疏的地域而言,坎儿井具有无可比拟的生态价值,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典型示范作用。

古老灌溉文明的现代意义

从2023年初吐鲁番坎儿井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启动开始,到今年4月被列入2024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再到今年9月3日被国际灌排委员会授牌,吐鲁番坎儿井申遗工作成效显著。

坎儿井乐园景区 视觉中国/供图

自2009年12月以来,吐鲁番市相继实施了第一期至第七期坎儿井保护利用工程,总投资近1亿元,加固维修坎儿井165条,目前第八期、第九期和第十期项目正在加紧申报落实,拟修缮坎儿井45条;批复实施了《艾丁湖生态保护治理项目(二期)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实施坎儿井维修加固99条、总投资1.47亿元,2023年已完成31条。通过维修加固,坎儿井的基本形态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功能作用得到极大的传承和发展。

鉴于地下水超采是坎儿井水量减少甚至断流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吐鲁番市先后实施了《吐鲁番市用水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吐鲁番市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吐鲁番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实施方案》《吐鲁番市地下水资源保护条例》《吐鲁番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24—2030年)》等。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吐鲁番地区的地下水下降趋势已有所减缓,坎儿井水源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为保护利用好坎儿井、传承好坎儿井文化,吐鲁番已成立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双组长的坎儿井保护利用与恢复工作领导小组,将进一步落实好《吐鲁番坎儿井保护利用与恢复工作实施方案》和《新疆吐鲁番坎儿井保护与利用规划(2023—2035)》,力保现存的190条有水坎儿井不再减少,到2030年将有水坎儿井增加到214条,努力加强区域地下水保护、推进坎儿井保护与修复、加强遗产传承与发展。

目前,全疆记录在册的坎儿井达1540条,其中吐鲁番就有1200多条,仍保持水流的坎儿井不到200条。据孜拉吾东·加拉力丁介绍,此次以“米依木巴依坎儿井、五道林坎儿井、克其克坎儿井等25条为代表的坎儿井群”申报并被列入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些坎儿井都有100年以上历史,核心物项保存基本完整,有水坎儿井在当地生产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坎儿井是中国古代灌溉文明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科学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以精湛的工程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具有不可估量的遗产价值,不仅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世界灌溉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丰富了世界灌溉文明,对于做好新时代“水文章”乃至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刊记者/陶恒)

(吐鲁番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徐伟伟对本文数据资料收集提供了重要帮助。)



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
请点击下面名片加关注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4年第11期(总第035期)新征程栏目

监制:杜斌

责任编辑:吴娅民

编辑:胡梦飞

中国新闻发布
《中国新闻发布》杂志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中宣部五洲传播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五洲传播中心)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外宣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