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丝路到巴黎”:是科考也是综艺

文摘   文化   2024-09-12 08:00   北京  

编者按:中国和法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世界文明大国,也是丝绸之路东西两端重要的经济体,虽然相隔万里,但从17世纪开始就有了密切交往。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以此为契机,《中国国家地理》主办了一场“沿着丝路到巴黎”大型公益传播活动,组织考察团从张掖启程,沿着丝绸之路去往巴黎,体验沿线多元的自然景观和迥异的东西方文明。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资深编辑和品牌发展部负责人,作者全程参与并记录了此次活动,本刊特邀其撰写精彩文章,以飨读者。

“文化的力量,总能跨越山海,深入人心。”走在法国索姆湾的白色断崖之下,留着大胡子的杜波面对镜头一脸诚恳。这个操着一口流利汉语的法国自媒体人,曾在中国一档老外参加的会谈节目里为观众所熟知。此次“沿着丝路到巴黎”摄制组抵达巴黎后,活动主办方特意邀请杜波担任考察团在巴黎当地的“发现大使”。他认为,“沿着丝路到巴黎”架起了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意义非凡”。

法国索姆湾

事实上,不管是短暂参与活动的杜波,还是抖音达人“韩船长漂流记”“北海流浪记”,抑或随队考察数个国家的体育冠军仲满、鲍春来及南极大使王昱珩等人,都对这趟跨越7个国家的行程充满怀念。
“还有什么比亲眼见证丝路历史和风景,亲手抚过中西文化交融痕迹,亲自参与书写丝路旅途故事更迷人的?”“气象先生”冯殊在他的朋友圈中充满诗意地写道。
因为《中国国家地理》推出“沿着丝路到巴黎”活动的机缘,这些由体育冠军、科学大V、专家和青年演员组成的“发现大使”,成了利郎、安踏等品牌方眼中的“智性男团”,他们沿着历史上唐代开辟的丝绸之路北线,从河西走廊出发,深入中亚古国、土耳其、希腊和法国,在近三个月的时间内抵达7国13城,完成了跨度近两万公里的探访。

4月26日,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主办的“沿着丝路到巴黎”考察活动在张掖正式启动。图为“发现大使”仲满、李栓科、齐广璞、高至霆、冯殊(从左到右)在沙漠行走。

从河西走廊到塞纳河畔,“智性男团”沿着丝路一路奔赴巴黎的旅行经历,被《中国国家地理》拍成了《沿着丝路到巴黎》系列纪录片。“智性男团”的“发现大使”们,普遍身材高挑、长相俊朗,他们身着精致的利郎SMART精英西服,漫步在海岸码头或都市转角间,须臾又换上舒适透气的安踏T恤和冲锋衣,穿行在广袤的草原和沙漠中。他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背景,跟丝路沿线的自然景观或人文印迹深度融合,使纪录片的画面呈现出一种让人惊艳的美。
自7月23日第一集上线,到8月7日第四集完结,《沿着丝路到巴黎》系列纪录片在抖音、携程、优酷等视频平台持续热播。截至9月4日,“跟着中国国家地理去旅行”和“沿着丝路到巴黎”的播放量分别是1亿次和5554万次。新浪微博“沿着丝路到巴黎”话题阅读量3500万,讨论量逾4万。
抖音精选、携程旅行、携程社区分别在首页和开机屏、纪录片版块进行了专题推荐。参与考察的抖音达人“韩船长漂流记”、“北海流浪记”以及世界冠军鲍春来等,纷纷发布考察花絮,跟粉丝精彩互动。


活动缘起于对他乡强烈的好奇心
“沿着丝路到巴黎”的主办方是在科学传媒界独树一帜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是什么促使《中国国家地理》推出这样一个探索发现活动?来自官方的报道说,这个公益传播活动,是为了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响应“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重大主题报道实施而组织的,旨在重访东西文明之路,探索城市精神,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而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的话说,是“对他乡强烈的好奇心”。丝路沿线,无论是东西方文化还是自然景观都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之美总是让人眷恋,让人着迷,让人为之踏上旅程”。
至于丝路活动的契机,则是在今年3月的一次工作会议上,编辑们聊起了巴黎夏季奥运会,刚好品牌发展部正在跟客户探讨如何以巴黎奥运会为主题做活动传播。社长李栓科提议,不如就做自驾到巴黎看奥运的活动,经过杂志社内部讨论,最终把方案确定为“沿着丝路到巴黎”。
品牌发展部分别找到了利郎和安踏,这两家企业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优秀民营企业,同时又与《中国国家地理》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彼时,利郎正计划在下半年推出追寻国际潮流的SMART精英西服,而安踏与《中国国家地理》联名款“中国甲”冲锋衣,恰好存在传播需求。《中国国家地理》也由此开创了同一个主题活动由两家服装品牌联合支持的先例。
在“发现大使”的选择上,经过多轮筛选,主办方最终确定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佩剑冠军仲满、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冠军齐广璞、羽毛球世界冠军鲍春来、设计师兼南极大使王昱珩、青年演员高至霆、“气象先生”冯殊,还有科普博主“无穷小亮”张辰亮。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带队。
合作伙伴抖音也推荐了人气很高的“韩船长漂流记”和“北海流浪记”两位达人。除了第一站汇集了几乎全部“发现大使”外,沿途四个重要站点采用的都是“体育+科学+专家+达人”的嘉宾模式。此念文化创始人毛思翩、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中心教授杨少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再聪以及中亚历史文化学者萨卫等,共同作为“发现大使”参加了考察。他们跟随摄制组,分段体验了丝路沿线迥异的自然景观及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尝试用综艺的形式输出科考
4月26日,“沿着丝路到巴黎”活动在张掖启动,由14人组成的摄制组正式开始了记录。但是纪录片要如何拍,拍什么?直到行进在路上,策划团队和导演李冬冬还在频繁地召集大家开会商议。参加活动的是体育冠军、科学大V、专家和青年演员,他们身上自带光环,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非常适合按综艺的形式拍摄,但是摄制组并没有那么多机位,去确保每一位“发现大使”都有一个摄像追着,去捕捉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另外,旅途中对于嘉宾知识的输出、人文历史呈现形式的安排都比较严谨,也不能像做娱乐综艺那样,故意设置过多游戏和冲突。
而《中国国家地理》的媒体属性,又要求这个公益活动本身应该突出几个核心要素,比如: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丝路沿线不同国家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从科学的角度剖析不同环境的地貌特征和区位优势,从艺术的角度欣赏不同地区文化体育和“发现大使”之间的互动,由关注丝路进而关照人类,呈现“智性男团”在丝路探访时的群体魅力。
“发现大使”仲满(左)和李栓科(右)在甘肃张掖体验顶杠子。
于是创作团队决定,采取综艺+科学考察的方式,最后大家发现,这样的记录方式,的确更有利于呈现旅途的亮点。考察团所到之处,随时随地,摄制组都能记录到科学家和“发现大使”之间的精彩瞬间。
“发现大使”在甘肃张掖参观七彩丹霞景区。
考察第一天,在驱车往七彩丹霞景区行进的时候,车窗外颜色鲜艳的彩丘和丹霞地貌,让车内一片惊呼。有人说看到了张掖境内最壮丽的色彩,有人对这种地貌的成因非常好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随即扶着座椅靠背站了起来,面向车厢,给大家做了一场生动的科普讲座。从湖相沉积到彩丘地貌的成因,从湖水深浅到彩丘颜色的不同,从板块构造到地质年代的演变,短短几分钟,就把大家眼前看到的美景,转化成了让人记忆深刻的谈资和话题。讲座视频被“无穷小亮”张辰亮剪辑出几分钟的花絮发在抖音视频平台,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过千评论,有网友开玩笑说:“带团遇到这群人,导游都不敢张嘴。”

大巴车在甘肃张掖七彩丹霞地貌景观中穿行。



在河西走廊追寻“繁华相望于道”的从前

除了记录这些人物之间有趣有料的场景外,对于丝路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展现,也构成了《沿着丝路到巴黎》系列纪录片的重要内容。在策划团队看来,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文化和商贸交流的人文历史通道,还是串联起许多世界级风景的景观大道。丝路北线经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并辐射法国,沿线既有千年古城,也有国际都会。而此次考察范围更是涉及到咸海、里海、地中海、马尔马拉海,以及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阿尔卑斯山脉等重要景观带。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拍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风光
单就中国境内包括张掖和敦煌在内的河西走廊段而言,就有丹霞、彩丘、沙漠、森林、草场、河流、湿地等景观类型。“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举世闻名的荒漠绿洲张掖,古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昔日丝路之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历史上,无论是自长安出发、由西宁向北过大通、峨堡,出扁都口经民乐到达甘州的丝绸之路南线;还是沿泾河向西北行,绕甘肃靖远,过黄河至武威、甘州的北线;亦或是经兰州,过乌鞘岭、永昌、山丹到甘州的中线,都共同见证过“丝绸古道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的浮沉。再一路西行,走过大漠与绿洲,无论是隐藏在祁连山深处的金塔寺,还是敦煌莫高窟、汉代长城和玉门关遗址等文明遗产,无不散发着文化和商贸互通的魅力,见证着“中国向西、世界向东”的故事。
祁连山景观
金塔寺石窟开凿在红砂岩崖壁中部,距离地表约60米,洞内飞天彩塑身体前倾、飘带飞舞、生动自然,这种独一无二的立体造型承载着东、西方信仰和技艺的碰撞。默默守护这些艺术瑰宝长达19年的刘国虎老师,带着考察团认识了洞窟里的“转身菩萨”,和彩塑里的古人“点赞”手势。根据这两个场景剪辑的短视频花絮,获得了数千条评论。
还有历史上著名的锁阳城,这座重要城池在瓜州境内,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上最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曾出土过大量丝绸、瓷器和胡人俑。因河流改道,黄沙侵袭,锁阳城的内城早已坍塌,唯有城墙和角楼还矗立着,依稀有着昔日的雄伟气势。考察团在古城外围的土地上,竟然还发现了好几株锁阳,它们有的露出干裂的沙土地面,像红薯的根茎裸露在外面,有的还在努力破土而出,仿佛在诉说着锁阳城的从前。
从锁阳城继续向西,就是敦煌莫高窟。这是丝绸之路河西段最重要的洞窟遗存,跟孤独的锁阳遗址不同,这个建筑群里的雕塑、壁画和流传千年的故事,惊艳了世人。洞内彩塑纷繁,佛像庄严,是丝路历史的物证。它们静静伫立,无声地延续着跨越时空的交流。
站在石窟前,彷佛穿越岁月长河,回到了驼铃阵阵、繁华相望于道的从前。触摸到东西文化的交融,和它们留给这个世界的文明。
带领考察团参观的,是敦煌研究院的殷俊,他体型瘦削、文质彬彬,知识渊博,说话也风趣幽默,不时逗得大家会心一笑。你能感觉到他对敦煌石窟的感情之深,石窟仿佛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对敦煌的热爱,也是刻在骨子里的。
有一天,我们参观完石窟往外走,迎面又进来一群游客。大家正小心地避让人群,突然听到殷俊在喊:“嗨,你在干嘛呢?”我们循声望去,发现他正上前指着一个女游客,很生气地说:“你,马上出去,我现在取消你游览的资格。”女游客红着脸,低着头,忙不迭地说着对不起,然后乖乖地配合,摘掉参观证,走了出去。
我们这才知道,那名女游客无视激光笔提醒和严禁触碰的警示,还是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壁画。
后来,带我们前往玉门关考察的敦煌研究院孙志军老师听说了这件事,他的表情也很严肃。他说,这些文物穿越时光和无尽岁月而来,带着历史的回响,哪怕是残垣断壁,也是不容亵渎的。就像玉门关和阳关,这两个因丝路而生的通商口岸,与疏勒河沿岸的汉长城遥相呼应,都隐喻着繁华丝路守护者的责任。昔日驼队西出敦煌,一路过阳关向西南去往于阗和印度,一路过玉门关向西北走向楼兰和塔什干,也走向葱岭以西更广袤的世界。


亲自用脚丈量过的地方,一辈子都忘不了
跨度三个月,走过7国13城,摄制组拍摄了数百分钟的视频素材,但最后呈现给观众的4集纪录片,每集只有近30分钟。后期制作的时候,导演很矛盾,他既担心线索太多影响单集的主题表达,又不忍心素材浪费。最后大家决定,把多余的素材剪辑成若干活动花絮,于是就有了多家视频平台连续不断发布的近百条“沿着丝路到巴黎”考察活动视频片段,成为爆款的“反身菩萨”、“河流的左岸和右岸”等花絮,都因话题新鲜,获得了数千条评论。
观众也从纪录片和花絮中,看到了体育冠军仲满、鲍春来轻松明朗的一面,见识了南极大使王昱珩和“无穷小亮”张辰亮专注、博学的日常,同时,也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的身上,更深刻地了解到科学媒体人的独特魅力。
在纪录片《沿着丝路到巴黎》中,李栓科既是领队,又是负责内容输出的专家,导演或嘉宾抛出的话题,总能从他那里得到满意的回答,他对丝路沿线地质地貌、风物气候的阐述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解读,总能在不经易间带给人崭新的认知。而对于李栓科而言,他认为自己也从沿着丝路考察活动中收获了很多。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他曾在与其他嘉宾互动时说:“亲自用脚丈量过的地方,一辈子都忘不了。”

“发现大使”们在希腊雅典卫城驻足。

事实上,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再聪,是丝绸之路历史研究专家,他以前跟中亚地区的互动,仅限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像这样脚踏实地,从阿拉木图到塔什干,从撒马尔罕到布哈拉,一站一站地考察,亲身去体会风格迥异的手工艺、建筑、饮食和服饰渊源的旅行,却是很少有过的经历。

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耶莱巴坦地下水宫

生活在希腊的文化学者杨少波,对于伊斯坦布尔的民族文化、雅典的历史和建筑都有深刻的研究和见地。用导演李冬冬的话说就是,“杨老师和社长一开聊,就气场十足,旁若无人”。

在希腊雅典卫城下面的古集市拍摄社长和杨少波考察建筑残垣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录音师听得入迷,把自己背包弄丢的事情。那天录音师胸前挎着声音采集设备,头戴耳麦,亦步亦趋跟着两个人。在俩人讲述古集市建筑历史的时候,他听得入了迷,顺手把身上的背包摘下来放到了脚边,过一会儿一低头,才发现包不见了,包里有价值一万多的麦克风等录音设备。后来每当提及这一幕,大家都打趣录音师,“他近距离听了一场最贵的专家课”。

希腊雅典的帕特农神庙



地理的旅行不只是看风景
严格说来,“丝绸之路”是近代学者总结命名的一个学术概念,尽管它在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历史上也有着大致的行进路线和范围,有着清晰的起点和数个目的地,但是它很难开发成大众参与的旅行线路,考察团也无法沿着成熟的旅行线路前行。
所以摄制组关注的拍摄方向,从一开始就集中在丝路沿线的典型事物和典型生活方式上,沿途的城市和国家迄今保留着哪些因为丝路留存的风物、哪些地区保存着影响千年的文化印记……这些都要一点一点地挖掘。考察出发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委托熟悉中亚的文旅专家王博等人,配合摄制组,事先到同在天山山脉、跟新疆地缘关系最近的哈萨克斯坦城市阿拉木图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前采,从文化体育、饮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着手搜集信息。阿拉木图草原的骑马少年和猎鹰少女,乌兹别克斯坦大片的中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园和棉花基地,就这样走进了《沿着丝路到巴黎》的纪录片。
另外,还有伊斯坦布尔扑面而来的香料气息、意大利科莫湖畔传承百年的“丝绸博物馆”工业遗风、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光之城”巴黎不同的文化切面、雨果故居的中国纱灯等可见的“丝路中国印记”,都在纪录片的镜头里逐一呈现。东西方的文化与审美通过丝路得以交汇,而连接不同时代印记的物证,就在历史与现代融合的街道转角,继续惊艳着后来人。
意大利科莫湖旁边的科莫小镇
若干年后,我们得以沿着丝路再次出发,途径山谷、沙漠、雪山、草原、海峡……在不同变换的自然景观中,用脚步感受土地,以探索感悟发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沿着丝路到巴黎”活动,不仅是一次地理的旅行,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历史和文明的探索。《沿着丝路到巴黎》纪录片呈现的丝路沿途风光和故事,更像一个个温暖的物证,留存在与丝路有关的记忆当中。


作者:王杰 《中国国家地理》品牌发展部主任

声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

请点击下面名片加关注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4年第9期(总第033期)专题报道栏目

监制:杜斌

责任编辑:陶恒

编辑:张驰

中国新闻发布
《中国新闻发布》杂志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中宣部五洲传播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五洲传播中心)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外宣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