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原理运用 |“深入调研、因地制宜”
文摘
文化
2024-09-24 17:06
北京
“深入调研、因地制宜”是我们实际工作中重要的方法论,也是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策略。任何科学有效的公共关系策略的制定,都离不开对目标群体、特定情境及活动环境的深入调研。只有通过科学而深入的调研,才能精准定位公共关系活动的细分受众,深刻理解活动所在地的文化习俗,精准分析具体情况,把握问题本质,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传播方案,以及行之有效的公共关系策略。可以说,“深入调研、因地制宜”是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基础。“深入调研”是公共关系活动策划的科学依据。公众作为公共关系的客体,在具备共同利益的同时,也呈现多样性的特点。这需要我们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遵循规范的方法手段,对样本的需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细致的分析,倾听目标群体最真实的声音。“因地制宜”是公共关系活动实施的重要策略。公共关系的主体需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巧妙布局,灵活应对多元环境,精准实施差异化策略。要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社会环境的特点调整优化公共关系策略,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优秀的公共关系从业者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及高度的灵活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受众需求,从而构建出更加和谐、有效的公共关系生态。在公共关系领域,无论是深耕基层社会治理,还是驰骋国际传播舞台,“深入调研”与“因地制宜”的思维犹如鸟之双翼:只有倾听每一方声音,理解每一份需求,方能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环境与国际局势,实现策略的精准落地。而当面临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当代信息技术时,公共关系从业者还需具备驾驭AI技术的能力,擅于对多模态大数据进行分析解读,进而掌握现实情况、洞察未来趋势,以更精准的信息传递、更深刻的信任共鸣,构建和谐共生的公共关系生态。政府运用公共关系能力的强弱是国家治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在处理国家治理问题时,我们需要运用“深入调研、因地制宜”的公共关系原则,提升基层治理的专业化水平。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文化、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面对中国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时,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实地的走访调研,全面了解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比如在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任务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彰显了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注重“深入调研、因地制宜”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等等。谷艳是一名傈僳族姑娘,她将傈僳族非遗文化静态展示与活态传承相结合,创建了“阿木诗依”工作室。图为6月5日,在四川盐边,谷艳在悬挂她身着傈僳族传统服饰的肖像照。中新社记者 王磊/摄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我国脱贫攻坚历史进程中注重“深入调研、因地制宜”的典型案例。怒江自治州98%以上的国土面积是高山峡谷,全州53.5万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0%以上,其中60%是“直过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56.24%,是中国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在“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过程中,怒江充分立足区域和民族特点,在民族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开展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扶贫,构筑起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参与的扶贫体系。怒江的变化不仅是中国大规模减贫的缩影,也是精准扶贫理念最生动的诠释。中国在扶贫工作中体现的“深入调研、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不仅为中国的国家治理提炼了中国智慧,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经验。开展国际传播,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这是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则是做好国际传播的一项工作原则。做好国际传播,意味着要对目标国家进行深入调研,通过细致的洞察分析,准确把握不同国家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与接受习惯。同时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传播策略。通过讲述那些能够跨越文化界限、引发广泛共鸣的中国故事,展现真实可信的中国形象,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与认同。“深入调研、因地制宜”亦是挖掘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法。只有实地探访当地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挖掘最生动的生活细节,同时深入了解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对传播信息的需求,才能够讲出真实、可信、打动人心的故事。4月13日,云南怒江,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中排乡举行首届以“乡村振兴结硕果 美好中排更‘柑’甜”为主题的沃柑文化节。视觉中国/供图
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过程中,中国开展国际传播的部门和单位,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接受习惯,组织中外媒体采写大量鲜活生动的扶贫攻坚故事,并用好国际化的传播手段,让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中国的脱贫成就。2019年5月28日,英国《金融时报》第7版整版刊发《终止贫困的长征》一文,报道了记者露西·霍恩比探访怒江脱贫攻坚的情况,其部分内容被译为中文,并以《中国消除贫困的坚定之旅》为题转载在当年5月28日《参考消息》第15版。文中讲述了居住在怒江流域的村民李秀英,通过种植核桃树和饲养黑猪等方式,提高了全家生活水平的故事。文章高度评价了中国扶贫事业的巨大成就,称“在短短40年内,中国通过市场改革和大量外国投资,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令大约7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通过运用“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公共关系原理,挖掘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案例,中国不仅向世界讲好了脱贫攻坚故事,也展现了中国减贫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有效运用“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公共关系原则,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跨国传递,也能通过文化交流助力不同国家建立起互利互信的关系。厦门大学在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的过程中,始终秉持“深入调研、因地制宜”的原则。2020年10月,厦门大学整合资源,成立了“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下设“厦门大学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坚持中外合作、因地制宜的办学模式,致力于推进以孔子学院为载体的国际中文教育,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在共建孔子学院方面,厦门大学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根据当地民众学习中文的具体需求,因地制宜开设不同风格的课程。在教材编写方面,根据目标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调整,确保教材内容既符合中文教学规范又易于被当地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与泰国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联合编纂的汉语教材《笃行中文》,便是一套专为外国青少年量身打造的汉语入门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听力和阅读能力为重点,兼顾了汉字知识和与课文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在工作方式上,厦门大学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不仅提供语言培训,开设中医、太极等传统文化特色课程,还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将汉语教学与职业技术培训相结合。例如面向金砖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中文+中医技能”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提升了外国学生对中国的兴趣和文化认同,也为当地民众就业、创业提供了帮助。8月5日,泰国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教师为皇太后大学整合医学院中医系学生教授中文课程。厦门大学共建泰国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供图
无论是办学模式还是教学方式,厦门大学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在开展国际中文教育时,总会将“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原则置于首位,根据当地民众学习中文的具体需求,以最适宜的方式开展中文教育,体现了中国在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方面的真诚努力。2021年10月26日,泰国皇太后大学副校长、原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泰方院长兰塔娜副教授在孔院为“中泰医学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厦门大学共建泰国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供图
新时代,“深入调研”和“因地制宜”的工作方式被赋予了全新内涵和要求,即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在此过程中,科技手段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运用先进的科技工具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有力支持。当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之中,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对人工智能的市场需求、平台建设、语言环境、应用场景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地开发产品,使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行业得到更好的融合应用,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深耕市场需求,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不断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品质。例如,今年6月,科大讯飞在北京发布了讯飞星火大模型V4.0及相关应用,全面对标世界顶尖水平,在8个国际权威测试集中排名第一。而正确驾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公共关系工作赋能,使其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和国际传播。例如,网信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运用AI技术进行谣言识别与处置,快速甄别谣言信息,有效阻断谣言传播链条。在国际传播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跨越语言障碍。例如,讯飞的星火语音大模型可以支持37个语种、37种方言“自由对话”,为民间国际交往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为我国各级主流媒体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个性化多语言的内容信息服务成为可能,使得中国声音能够跨越语言屏障,有效触达国际受众。总而言之,“深入调研、因地制宜”不仅是一套方法论,更是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关系事件时,一种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它敦促我们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坚持深入调研的精神,以策略创新为驱动,在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推动全球文化交流互鉴中,构建更加和谐、包容、共生的世界图景,奋力书写公共关系事业的新篇章。
声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4年第9期(总第033期)公共关系视野栏目
监制:杜斌
责任编辑:赵慧颖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