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这座曾经辉煌繁荣的草原都城,如今以遗址的形式,静静地躺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金莲川草原上。元世祖忽必烈以元上都为中心,将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汗国发展到鼎盛阶段,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上都遗址是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都城遗址,201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走进元上都遗址,透过“废墟”了解历史,透过这片曾经的繁华,眺望中华文明一段璀璨的发展历程。
保存完整的草原都城
元上都又称滦京、上京,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约20公里处。上都是忽必烈于1256年下令由名臣刘秉忠用三年时间修建的,初名开平府。1260年3月,忽必烈在此按照中原传统即皇帝位,建元“中统”,将开平府作为临时首都。1263年改开平府为上都,燕京(今北京)先改名为中都,后改为大都,从而确定了两都巡幸制。
据《元史》所记载,上都城内曾设置大小官署60所,手工匠人生产、管理机构121处,佛寺167座,以及孔庙、道观、城隍庙、三皇庙、回回寺(清真寺)和基督教堂等各种宗教建筑若干座。遗址规模宏大,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垣组成。外城平面呈正方形,东墙稍长,为2225米,其余三面城墙皆长2220米。宫城位于城市的中心,是皇帝的居所,周围环绕着皇城和外城。遗址内的建筑遗迹包括宫殿、衙署、寺院、亭阁。尽管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破坏,宫城遗址中的大安阁、穆清阁、御天门等重要建筑基址和主要建筑结构依然清晰可见,大安阁、穆清阁和御天门是城内最重要的建筑,让人能够窥见元上都当年的宏伟。皇城外的关厢地带则分布着居民,再远些则分布着粮仓、军营等重要设施。
中轴线布局的运用
今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在《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中描述道:“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讲,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700多年来在元上都的中轴线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规划设计方面,上都城运用了中轴线布局的方式和城市广场的建筑规划理念。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都城形态至魏晋时期形成以单一宫城为核心,由宫城、皇城、郭城构成的三重城市结构,这是古代都城中轴线的规划格局最为成功的典范。
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志曾表示,“元上都城市的建制,以中轴线为区分点,围绕着中轴线两侧,建设有大型的建筑,它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建中立极’的思想。另外,它的整体的布局还是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建筑理念,元上都城址的建立是我们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元上都在建设时,还十分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即在城中保留大片的草地和水泊,使之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故被学术界和城市规划界称之为“古老的生态城市”。
多元文化的交融
元上都遗址的发展脉络,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交融的体现,诠释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观、自然观和价值观。读懂了元上都遗址,就读懂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就了解了“国脉文运,千古相连”。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博物馆,陈列着元上都遗址大安阁出土的汉白玉大理石龙柱,它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角柱正面与西面对称浮雕有两条五爪腾龙,周围配有牡丹、菊花、荷花、莲藕等图案,象征吉祥富贵。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昊德说:“这幅浮雕有着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也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合的实物见证,更是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见证。”
元上都,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从明德门到大安阁,从每一片瓦到每一个角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每年夏季皇帝驻夏时,前来朝觐的各国使者,诸王贵族及护卫将士云集上都,毡车如雨、牛马如云。秋后,皇帝及扈从返回大都,使者和诸王也纷纷离去,上都城只留下一些将士和官吏守卫。
扈从人员中包括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三大系统的官员和僚属以及翰林院的扈从文人等。每年从大都驾幸上都的过程中,大量朝中重臣扈从皇上来到这里,撰写了大量扈从诗。正所谓“史家只载得一时事迹,诗家直显出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杨富有教授致力于元代上都诗歌研究20余年,他出版的著作《元上都扈从诗辑注》辑录了70余位诗人、2000余首诗作。这些诗歌多是亲身经见的扈从行旅细节,有很强的纪实性和史料性。为后世读者还原上都周域的生产生活状况、民风民俗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尤其重要的是,元上都扈从诗既描写贵族的出猎,又展现民众的游牧,从生活环境到生产方式,从生活体验到文化融通,客观上全面且立体地展现了元代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
在元朝,元上都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随着元朝的建立,中国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并且迅速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封建王朝。元朝的统一,使我国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统归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使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的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
雄伟的上都城,在当时引起国内外人士的瞩目。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上都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专节记述上都豪华的宫殿和御花园。宫廷生活、城市繁盛在诗人笔下多有记述,元代诗人萨都剌《上京杂咏五首》其一描写上都盛宴云:“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诸王舞蹈千官贺,高捧蒲萄寿两宫。”元代诗人杨允孚《滦京杂咏》写道:“楼下绿杨楼上酒,年年万国会衣冠。”
元上都不只是一个历史的遗迹,它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元朝的建立,打通了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交通。作为元朝的夏都,这里曾是国际交流的中心,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元朝与欧、亚、非各国密切联系,中国的航船可一直到达非洲。元上都的建立,使草原文明、欧洲文明和东方文明互相交流,形成了独具特色、享誉世界的中华文化。
元上都的繁荣,吸引了无数外国使节、商人、学者和宗教传教士。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异域的货物和技艺,也带来了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这里,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得以向西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元上都也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和谐共存的地方,体现了元朝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
走进元上都遗址,探索这片被称为“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背后的文化密码,引领着今天的人们穿越时空,与传统对话,与未来呼应。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4年第10期(总第034期)中华之美栏目
监制:杜斌
责任编辑:张驰
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