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消毒丹出自清代的《续名医类案》:白蔻仁10g,藿香10g,石菖蒲12g,薄荷10g,连翘10g,射干10g,川贝母10g,黄芩20g,茵陈24g,滑石30g,木通10g,水煎服。
主治:感受时疫,变生湿热,阻于少阳三焦,发热倦怠,面如油垢,汗出酸臭,胸闷腹胀,神志昏蒙,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亦治咽肿、颐肿、斑疹、出血、黄疸、泻痢、淋浊。
证析:此为治疗感受时疫,变生湿热,阻于少阳三焦气分的主方。温疫受 自口鼻,肺胃首当其冲。随吸气而受者,首先侵犯肺系,影响津气运行,气郁化热,津凝为湿,留恋少阳三焦,于是诸证蜂起。湿热交蒸,则身热倦怠,面如油垢,汗出酸臭;湿闭清阳,阻滞气机,则胸闷脘痞,腹胀不舒;湿热蒸腾,上蒙清窍,则神志昏蒙;湿阻三焦,水道不利,则小便短赤;颐肿、咽肿,是湿热阻于上焦,壅滞不通之象;斑疹、出血,是疫毒内侵,血热外溢使然;身目发黄,是邪从口入,热郁肝胆,胆汁外溢之症;泻痢,是疫从口入,侵犯肠道所致;淋浊,是尿路感染,侵犯肾系而成,虽然受邪途径不一,但其基本病理相同;舌苔黄腻,则是湿热的佐证。
病机:三焦湿热。
治法:清热解毒,芳化淡渗法。
方义:湿热阻于少阳三焦,施治当从三个方面考虑:
①疫毒侵袭肺胃,气郁化热,法当清热解毒,消除致病原因,解其所化邪热。
②津凝为湿,法当淡渗利水,通调三焦,祛除已停之湿。
③是肺胃失调,法当辛开肺气,芳香醒脾,调理两脏功能。
此方重用黄芩清热解毒,得凉散的连翘、薄荷相助,可以消除病因疏解郁热;重用滑石清热渗湿,得茵陈、木通相助,不仅可祛已停之湿,亦可增强清热力量,引导热邪下行,成为清热利湿的主要组成部分。佐射干、贝母泄肺利咽,化痰散结,合薄荷宣通上焦津气,调理肺卫功能;白豆蔻、藿香、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利气,恢复脾运。诸药合用,能呈清热解毒,芳化渗湿功效,用于湿热阻滞三焦证候,疗效较为理想。
研究此方,应注意药物的选择和除湿药的配伍两个方面。
先就除湿药的配伍言之:此方展示了辛开肺气于上,芳香化湿于中,淡渗利湿于下,三焦并调的配方法度。开宣肺气,是启上闸以开水源;芳香化湿,是醒脾气以复脾运;淡渗利湿,是通水道以祛湿浊。纵观治疗中上两焦湿热古方,大多体现这种结构。
次就药物选择言之:方中黄芩擅长清肺、胃、大肠、肝胆之热,连翘擅清上焦心肺之热,二药兼顾上中下三焦,再配辛凉的薄荷,则清中有宣,凉而不郁,使热有外出去路而无凉伏之忧,体现清轻宣达,展其气机之法。滑石长于清利三焦湿热,木通长于清利心经湿热,茵陈长于清利肝胆湿热,三药不仅兼顾上中下三焦,又增强了清热力量,故从药物的选择来说,是较为精当的。本方之所以能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性热病,与其药物用途广泛有关。
临床应用:
1、本方可用于湿热壅滞上焦的咽肿,湿热郁滞三焦,发热日久不解,汗出而黏,食欲欠佳,身重无力,大便不爽,口苦、口甜,苔黄腻者。
2、暑温 (乙脑)神志不清者,可以加重菖蒲剂量,并加大青叶、板蓝根各 30g,增强解毒力量,亦可酌加少量麻黄增强宣肺行水之功。盖菖蒲功能 醒脑开窍,大青叶、板蓝根能抗乙脑病毒,麻黄能消颅内水肿故尔。
3、颐肿 (腮腺炎)湿不重者,可用普济消毒饮,若舌苔黄腻,宜用此方加善治病毒的青黛10g,或板蓝根30g,增强解毒力量。
4、咽肿可以加重连翘剂量,并加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各30g,增强解毒力量。
5、斑疹、出血方中黄芩具止血之功,可酌加青蒿、青黛、白茅根、大蓟、小蓟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药。
6、黄疸常分湿重、热重两型。茵陈蒿汤对热盛湿微者疗效较好,若舌苔黄腻,湿热俱重,用此方可以获效。茵陈剂量以30〜60g为宜,若加栀子、大黄前后分消则尤为理想。
7、蚕豆黄 (溶血性黄疸)本方加田艾(即鼠鞠草、清明菜)有较好疗效。
8、热淋 (肾盂肾炎)加柴胡、白茅根、大蓟、小蓟、石韦等清热通淋。
9、泻痢(肠炎、痢疾)加地榆、铁苋菜等清热解毒药。
歌括: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翘芩贝母射干薄,湿温黄疸服之康。
——本文摘自《中医治法与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