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出自清代杨璿所著的《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
组成:蝉蜕3g、僵蚕(酒炒)6g、姜黄(去皮)9g、大黄12g
用法:共细末,病轻者分4次服,用黄酒一盅,蜂蜜15g;病重者分3次服,黄酒盅半,蜂蜜24g;最重者分2次服,黄酒2盅,蜂蜜30g。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炼蜜名太极丸,服法同前。
主治:表里三焦火热,其证不可名状者。临床征象归纳起来,约有以下几类:
1、升降失调 头痛、眩晕、胸膈胀闷,心腹疼痛,呕哕吐食者;内烧作渴,上吐下泻,身不发热者;小便不通,大便久泻无度,腹痛肠鸣如雷者;便清泻白,足重难移者。
2、正邪交争 憎寒壮热,一身骨节酸痛,饮水无度者。
3、气分热炽 四肢厥冷、身冷如冰,而气喷如火,烦躁不宁者;身热如火,烦渴引饮,头面猝肿,其大如斗者;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头痛如破,腰痛如折,满面红肿,目不能开者。
4、气血两燔 遍身红肿发块,如肿瘤者;斑疹杂出,有似风丹风疮者。
5、血热妄行 胸高胁起,胀痛,呕吐血汁者;血从口鼻出,或目出,或牙缝出、毛孔出者;血从大便出,甚如烂瓜肉,屋漏水者;小便涩淋如血,滴点作痛,不可忍者。
6、热盛生风 肉睏筋惕者;舌蜷囊缩者;舌出寸许,搅扰不住,声音不出者。
7、窍闭神昏 谵语狂乱,不省人事,如醉如痴者;热盛神昏,形如醉人,哭笑无常,目不能开者;手舞足蹈,见神见鬼,似疯癲狂祟者;误服发汗之药,变为亡阳之证,而发狂叫跳,或昏不识人者,外证不同,受邪则一,凡未曾服过他药者,无论十日、半个月、一个月,但服此药,无不辙效。
证析:此方用治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所谓其证不可名状,是指此方所治极为广泛,无论表里同病,上下同病,气血同病,都可应用。人是统一的整体,表里、上下、气血之间必须彼此协调。一旦外邪相千,导致表里同病,或升降失调,或气郁化热,或气血两燔,或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或热搏筋膜,热盛动风,或热灼心包,神机闭阻,于是诸证蜂起。原著所列二十二组征象,不过举例而已。
病机:表里三焦实热,升降失调。
治法:辛凉宣泄,升清降浊法。
方义:上述证候,法当表里同治,升降并调,气血兼顾,以消除致病原因,宣泻壅遏邪热,调理已乱气血。俾三焦邪热有外出去路,已病之表里、上下、气血和调,而病瘳矣。
方中僵蚕祛风化痰,蝉蜕疏风清热,二味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用此旨在升发三焦清阳之气;姜黄行气、活血、止血,大黄泻热、逐瘀、止血,“亢盛之阳,非此莫抑”,二味苦寒沉降,既走气分,也行血分,用此旨在降泄亢盛之阳。四药同用,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名曰升降,亦双解之别名也(师原著之意解释)。
此方配伍有如下特点:
1、瘟疫初起,热郁腠理,法当辛凉宣散,疏解郁热。即使热毒深重,表里俱实,亦宜于苦寒直折之中兼伍轻扬辛散之品,透热于外;或伍泻下荡热之品,釜底抽薪,使热有下行去路。
此方僵蚕、蝉蜕辛凉透邪,轻浮解郁,达热出表;姜黄、大黄苦寒降泄,泄热于里,有外宣内泄,表里双解之功。
2、此方僵蚕、蝉蜕能使三焦清气上升、外达,姜黄、大黄能使邪热下行,疏通里滞,有升清降浊作用,所以能治升降失调。
3、此方僵蚕、蝉蜕疏气分之邪,姜黄解气分之郁,大黄泻气分之热,用于气分邪热,能呈上清下夺,宣通郁滞功效;大黄不仅能走气分,又擅泻血分壅遏邪热。明•李濂《医史》尝谓“血隧热重,须用硝黄”,可见大黄擅泻血热之功早为古人重视。所以本方能治气分热证,也能两清气血,治疗气血两燔证候。
4、此方又能治疗热邪壅遏,迫血妄行各种出血证候。一般来讲,血热法当凉血,何以此方不用擅长凉血之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之属?出血法当止血,何以此方并无专门止血之品?深入剖析可知,邪热弥漫三焦,气病及血,壅遏血隧,迫血妄行,若只选用清营凉血之品,则气分之热不能兼顾而有顾此失彼之嫌;热壅血隧不用开泄药物而徒恃凉血之品,有损伤阳气之虞;专用凉血之品又有血止瘀留之虑。
此方不仅能泄气分邪热,并藉僵蚕、蝉蜕辛凉开达透热转气;大黄苦寒降泄导热下行,用血分热证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大黄不仅能够泻下荡热,澄本清源,消除引起出血原因,又能止血、活血,配伍一味大黄即将清热、止血、防瘀融于一体,可谓一举三得。
5、此方所治风动征象,是因三焦邪热壅滞,上干心脑,搏击筋脉所致。用大黄泻去邪热,澄本清源;僵蚕、蝉蜕息风解痉,兼治其标,有标本兼顾之意。
6、神昏谵语,狂乱无知,手舞足蹈,见神见鬼,全是一派神识不清征象,当属神机闭阻使然。此方有僵蚕、蝉衣辛凉透邪,升发清阳;姜黄理气解郁,和其气血,畅其情志;大黄苦寒降泄,荡其邪热,降其浊阴,俾热去、郁解、清升、浊降而狂躁庶几可愈。所以既无开窍之品,也无镇静之品。
应用:此方用途广泛,但见其中一组征象,审其确属实热为殃,即可应用。
歌括:升降散中用蝉蚕,姜黄大黄四味研,升清降浊功偏撞,表里同病亦可餐。
——本文摘自《中医治法与方剂》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选录的处方及医案仅用于学术交流,请患者朋友不要对照给自己处方。如需就诊,请到医疗机构找有资质的医生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