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Robert Nicic,口腔高级技师(德)
柏林夏里特医科大学口腔颌面学院口腔修复、老年牙科和口腔机能学系
Elisabeth Prause博士(德)
(地址同上)
Jeremias Hey博士,教授(德)
哈勒大学医院口腔颌面门诊修复科和技工室
翻译:张栌丹
本文原载于《世界牙科技术》2023年第4期《修复工艺专刊》第21-26页。
牙科增材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3D打印混合陶瓷单冠成为可能,进而实现了以节省资源的方式快速加工美观且具成本效益的单牙修复体。本病例报告介绍了这一技术的全数字化治疗过程。
关键词:增材制造,3D打印,数字化流程,口内扫描,可打印混合陶瓷,单冠修复,新混合陶瓷材料
计算机辅助减材制造流程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现已成为牙科技工室制作冠修复体和高质量义齿的标准。而采用立体光固化成型(SLA)和数字光处理(DLP)技术的增材制造工艺台式3D打印机,则主要用于模型、印模托盘或导板等辅助工具的加工。与切削(减材)技术相比,3D打印的一个显著优势是节省资源。大多数情况下,铣削形成工件,其所耗材料块远超工件本身,而打印则相反。这既节省了时间,也能减少机器的磨损。然而,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可打印材料被批准能够在口内长期使用。
全瓷,尤其是氧化锆,帮助铣削技术在牙科技工室的修复体制作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虽然也有可应用于增材制造技术的陶瓷材料,但要在牙科技工室推广还需要一段时间。
目前市场上可用的打印技术,是在室温下通过光聚合使树脂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些条件限制,混合陶瓷比全瓷材料更适合于打印技术。这种用于正式冠修复的材料已经上市两年多了(VarseoSmile Crownplus,BEGO公司,德国)。下文将通过一个病例报告,来展示使用陶瓷填充的混合材料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单冠的整个治疗过程。
患者,男,74岁,就诊接受例行检查。患者总体的口腔卫生状况良好。他每半年做一次专业洁牙。牙周情况稳定、无异常。他希望能够花很少的费用和精力,来尽可能地保持牙列的稳定与美观。患者35号牙齿上的多面洞在几年前被重新充填过,但现在已显示出明显的磨损。此外,舌侧还有一小块牙体组织崩脱(图1a和b)。
为了稳定牙齿,考虑进行单冠修复。十几年来,这颗牙齿的根管充填物在X线片上虽然显示不完整,但根尖没有明显异常,临床叩诊不敏感。根据法定医疗保险的指导方针,这种情况只有对牙齿做根管再治疗后才能进行冠修复。但是在向患者解释了该治疗的好处、成本和风险后,患者因为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和异常而拒绝重新做根管治疗。因此,无法向保险公司申请按比例承担治疗费用。最后,建议其使用由可打印的陶瓷填充混合材料制成的牙冠作为治疗选择。
按氧化锆全瓷冠要求进行牙体预备。由于牙齿近远中(指数)条件很差,因此选择了微创预备设计。同时,预备体边缘一周至少有1 mm的牙体组织,以确保牙冠具有箍效应,但也形成一个明显弧形的预备体边缘。3D打印技术能够接受这种幅度明显的预备体边缘。经过验证的修复体打印流程没有单独的温度处理过程。因此,预计不会产生收缩或烧结相关的应力。一般来说,修复体形状,尤其是内部的几何形状,可以做到绝对的精确适合,而在减材加工中,通过铣刀半径校正来实现这一点则比较困难。
预备后,使用口内扫描仪(Primescan,登士柏西诺德公司,美国)对预备体、周围牙齿和咬合关系进行光学扫描,然后将采集的数据以(标准三角语言)(STL)格式发送到牙科技工室(图2a至c)。牙齿比色后选择D3。
创建技工单后,将STL扫描数据导入Dental Designer(3Shape Dental System 2020,3Shape公司,丹麦)软件内,只需点击几下鼠标即可对虚拟模型进行修剪和细化(图3a和b)。修剪后的虚拟模型可以提高修复体设计时的工作速度。
在下一步,确定预备体边缘和冠修复体的就位道。尽管这些步骤是由软件系统自动执行的,但仍建议手动进行细微的纠正,诸如放大镜功能之类的小工具有助于更准确地确定修复体边缘(图4a和b)。
可以根据加工类型来调整或采用用于修复体适合度的预设参数。在这个病例中,可以省去铣刀半径校正这一步,因为选择了增材制造技术来制作单冠(图5)。
事实证明,CAD软件的人工智能在下一步操作中显示出强大的优势。软件自动设计的牙冠解剖形态近乎完美,并且非常出色地融入剩余牙列中。为了使其个性化特征和形态也完全符合动态功能的要求(图6a和b),软件提供了大量数字化形式的工具,例如各种蜡刀。
虚拟牙冠的STL设计数据被嵌套在打印平台(CAMcreator Print,BEGO公司)上,然后传输至DLP打印机(Varseo XS,BEGO公司)(图7)。
打印耗时34分钟。除这个单冠外,还可以同时制作其他20个单牙修复体。然后对打印件进行后处理。
首先,用可重复使用的乙醇清洗打印冠三分钟,接下来在超声波浴中用新鲜的乙醇再清洗两分钟。通过用乙醇喷洒牙冠去除最后的树脂残留物。然后用高光泽珠(Perlablast® micro,BEGO公司)仔细喷砂冠表面。
随后,在Otoflash光固化机(BEGO公司)内进行后聚合,闪光2× 1500次(约六分钟)。
去除支撑结构以及机械打磨和抛光都是手动完成的。平均而言,对于单牙修复体来说,这些操作可以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完成。
预备体扫描后60分钟,冠修复体制作完成,并被戴入患者口内。患者对修复体的美观效果感到满意。冠试戴合适后,用氧化铝喷砂10秒钟(图8)。接下来,对冠的内表面进行硅烷化(Monobond Plus,义获嘉伟瓦登特公司,列支敦士登)处理60秒,并用气枪轻吹干燥(图9)。
在相对干燥的情况下,将通用型自酸粘接剂(ScotchbondTM SE,3M公司,德国)涂在预备好的牙体上(图10)。然后使用粘接树脂水门汀(RelyXTM Ultimate,3M公司)将修复体固定在预备体上。清除残留的水门汀,光固化后,再次检查和调整静态和动态咬合(图11a和b)。
通过这个病例报告可以看到,由混合陶瓷制成的3D打印修复体可以为冠修复提供另外一种美观修复可能,并且通过增材制造技术还大大降低了费用支出。这个病例不需要临时牙冠,正式修复体的制作只需要60分钟。因此,在当天就为患者戴入了牙冠。此外,还节省了模型打印的时间。与增材制造相结合,现代的设计软件可以实现高精度的适合性,因此,可打印的混合陶瓷修复体经过必要的精修和抛光后,就可以很容易地适合于预备体。基于这种流程优化,在所描述的病例中,增材制造比减材制造更具经济效益。
目前尚不清楚,用于增材制造技术的混合陶瓷在较长时间内的临床表现如何。迄今为止,只有少数临床前研究可用,磨损行为已经显示出了积极的结果。
通过体外实验和临床观察研究,我们记录了这类新型材料的特性。首批射线显微成像图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聚合物结构的信息。这里,充填体的大小和分布至关重要。可打印材料在打印前以液体分散体的形式存在。为了实现打印,3D打印材料的填料含量低于可铣削混合陶瓷的填料含量。填料含量的减少反过来又降低了材料的刚度并导致弹性模量下降。
就填料和夹杂物的尺寸和分布的均匀度而言,该新型材料似乎介于可用的混合陶瓷和纳米混合复合材料之间。从宏观上看,可以从中得出关于其表面抛光后具有抗染色和耐久性的结论。
打印的方向也可以通过显微图像来检测。这也可能对打印件的临床行为产生影响。建议以这样的方式嵌套3D打印件,即在咀嚼过程中拉力沿着层而不是跨层作用,以优化打印件的稳定性和强度。这些和其他假设是我们当前研究及未来文献的一部分。
本病例报告表明,增材制造在牙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实现快速制作美观修复体。由混合陶瓷3D打印制作的修复体可以作为一种修复选择,特别是对于预后不明确或经济条件有限的修复病例。3D打印的混合材料是否以及能以多大程度在长期临床上证明自己,仍然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
稿源:
本文摘自口腔专业杂志《QUINTESSENZ ZAHNTECHNIK》
2022;4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