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领导力:巴黎气候谈判中的中美角色浅析
摘要:
国际关系学者在研究领导力时通常遵循了两种不同的路径:解读霸权或者研究国际磋商中的不同领导类型。然而,这两种研究之间却少有交集,而学界对领导力的独特要素以及领导—服从关系等方面仍未形成统一的理解。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将领导力重新界定为一种由一方主导的非对称的合理影响力。它与统治相区别,在促进集体机构实现特定社区的共同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巴黎气候和谈中,美国在促使各方达成协议方面发挥了持续的,事务性为主的领导作用。相比之下,中国主要以防御性合作者的身份示人,但在关键时刻选择与美国共同领导和谈的走向。中国在国际磋商中较美国更加谨慎,并不会自诩为世界领导者。
作者简介:
Robyn Eckersley,墨尔本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
编译来源:
Eckersley, Robyn. “Rethinking leadership: understanding the roles of the US and China in the negotiation of the Paris Agre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20, Vol. 26(4) 1178–1202.
本文作者 Robyn Eckersley
当集体行动遇到困难或陷入政治僵局时,民众与国家通常会期待一个领导者的产生。这一现象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议题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发展中国家期待中国和美国成为气候治理的领导者。然而,中美两国的领导力来自何处?它们的大国地位、碳排放情况与合作能力是否给予了它们领导国际社会的能力与权利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重温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是领导力?它在多边磋商的过程中是采取了何种形式?国际关系文献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政权谈判中的外交领导力与霸权研究。一方面,政权谈判中的外交领导以新自由主义制度主义为主要理论框架,在全球环境治理的学者中颇为盛行。该学派试图探求领导者影响追随者的方式,并形成了五种影响模式:结构影响力、模范影响力、问题解决影响力、认知影响力以及制度影响力。另一方面,霸权研究贯穿了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制度主义,以及建构主义三大理论流派,并受到经济与安全秩序研究者的青睐。该学派认为,霸权由领导力与威慑两个要素组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领导力。
尽管两个学派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也有着同样的缺陷。学者们通常并未深入解读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简单的分类使得他们无法明确影响力、谈判成功、规范创新等概念之间的差别,更无法详述领导力的独特性。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影响力理解为一个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或多个行为者(领导者)行使不对称的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地吸引或谈判其他各方(追随者)的同意或默许,以促进集体行动,实现特定社区的共同目标。这一概念化将领导力理解为一种合法的或社会认可的不对称影响,它与支配权相区别,在促进集体行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领导力如何合法化,以及什么才算得上是追随者的同意,都取决于要解决的集体问题以及社会和制度背景。
在多边谈判中,领导权被理解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执行者的一种艺术实践,而不是基于卓越能力的国家的预先赋予的属性。政治执行者可能包括总理或总统、相关的部长或较低级别的外交官,他们根据谈判战略作为一个团队工作,该战略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调整。虽然政治执行部门所代表的国家拥有优越的能力形成了社会对领导力的期望,但要成为领导者,政治执行部门必须表现出对共同目标的承诺,并以符合多边主义公认惯例和程序的方式来吸引追随者。
领导和领袖这两个词在英语中的语义范围很广。该概念可以指代民选领导人、独裁者、比赛中的领跑者、某个领域的先驱、成功的谈判者以及道德倡导者。现行的学术争论产生了相当大的概念混乱问题。本文将领导力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领跑者和实质性领导力。领导和领袖这两个词在英语中的语义范围很广。该概念可以指代民选领导人、独裁者、比赛中的领跑者、某个领域的先驱、成功的谈判者以及道德倡导者。现行的学术争论产生了相当大的概念混乱问题。本文将领导力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领跑者和实质性领导力。
领先者是一种位置性领导,指的是在某一绩效领域的领先者或先行者/先驱者。例如,中国在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可再生能源投资方面是一个 "世界领导者"。在这个广泛的类别中,我们可以确定合作型和竞争型的领先者。合作型领跑者是指那些在某一领域走在前面和/或做得更多的人,以树立榜样,希望其他人也能效仿,或者诱导合作和集体行动。竞争型领跑者是指那些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寻求赢得一项业绩或比赛(如绿色技术比赛)的人。竞争性领跑者可能会吸引追随者,但正如Liefferink和Wurzel所认为的(2017: 953),如果他们只寻求胜利而不打算吸引追随者,他们就不是领导者。反之,虽然合作型的领先者打算吸引追随者,但如果他们未能吸引追随者,尽管他们有良好的意图,也不符合实质意义上的领导者资格。
第二类是指实质性领导,它必然包含追随者,也是这里的主要焦点。它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机构,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实施,在正式或非正式的环境中,它需要在集体追求集体目标的过程中,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扮演不对称的角色。
当前,对政治领导力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政治传记和对领导者个人的关注,而是将领导力作为 "领导者和追随者、机构及其游戏规则、以及更广泛的历史背景 "之间的互动过程来研究(Rhodes和t'Hart,2014:6)。这包括确定领导关系的关键要素,包括领导者、追随者、领导者如何影响追随者、领导的目标以及对领导者的 "供应 "和 "需求 "之间的关系(例如,Parker和Karlson,2014)。然而,对于如何将这些要素整合到一个连贯的描述中,以证明领导力的社会功能并解释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联系,在IR中并没有确定的理解。领导力需要一个更系统的,有理论依据的表述。
本文对概念的重新解读展示了领导力的五个独特性。第一,领导力不仅仅关注领导人释放影响力的机制,而更注重领导者与合法化支持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与互动过程。它还具有足够的普遍性,除多边谈判外,还可以延伸并适用于国际、跨国和国家政治中。
第二,领导力可能与政治权力重叠,但可以与政治权力区分开来,后者被理解为主持、管理、统治或决策的公认权利。在多边谈判的背景下,政治权威由缔约方会议主席一职的任职者行使,按照公认的多边主义原则和程序监督和管理谈判。缔约方服从于缔约方会议主席。相比之下,外交和谈判中的领导力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政治机构(由个人或团队共同行使),在促进达成集体协议以服务于集体目的方面发挥着影响作用。虽然某一方或某几方的领导权可能会延伸到许多次谈判中,但它也可能是短暂的,而且只限于谈判中的特定关键项目,这与建立在社会公认规则基础上的更持久或官方形式的政治权威形成鲜明对比。任何一方都没有预先被赋予主持或领导的权利,即使一些缔约方可能认为自己适合这样的角色;领导权必须通过符合多边主义制度的方式建立支持来获得。
第三,这种领导力的概念化可以区别于单纯的讨价还价的成功。因为纯粹的讨价还价仅关注其他各方的偏好与个人利益的战略追求,并没有共同的目的,也没有试图寻找共同点或改变偏好。相反,领导者如果要吸引追随者,就必须能够证明他们的目标是为普遍利益服务的。这可能需要做出让步,以纳入他人的核心关切(这并不是说领导者必须是纯粹的利他主义)。它带有一个明确或隐含的责任,即领导者将以符合他们在塑造和捍卫的集体项目中所发挥的更大作用的条件对追随者负责。
第四,规范创新是领导者围绕共同目标动员他人的一种手段,但它并不是吸引和引导追随者群体的唯一手段。在分裂的社区中,成功的规范性说服是很少见的,在不同的共同利益、原则和目标下,往往会出现相互竞争的领导联盟(Dupont, 1996)。如果领导力要在更大的选区中出现,那么它就需要更多地关注弥合各联盟之间的差异,而不是与志同道合的联盟成员结合。处于不同位置的各方对集体商定的目标的不同深度的承诺。在这些情况下,谈判往往会产生交易型领导力,其形式是为处于不同位置的各方制定可接受的一揽子妥协方案。通过规范性的倡导,改变偏好、身份和利益,并动员他人为更大的集体目标而努力的变革性领导,在大型、复杂和严重分裂的多边谈判中很少见。
最后,实质性领导力与位置性领导力不同。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领导权是由政治行政部门行使的。如果政治行政部门的国际领导雄心与他们的国内政治不一致,则不能顺利的发挥领导作用,实现缔约方的规范性期望。然而,如果能在国际上以其他方式展示对共同目标的承诺,并且政治执行部门能找到巧妙处理这些紧张关系的方法,国家则可以发挥更重要的国际领导作用。
三、实证案例:中美与巴黎气候和谈
为了探寻中美两国在多边气候和谈中的角色,本文选取了三个要素分析领导力:不对称影响,对共同目标的承诺,以及对结果的赞同。分析表明,在2013-2015年期间,美国比中国发挥了更持久的领导作用。在制定国家发展计划的议程和架构方面,美国比其他任何一方都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它比中国表现出更大的承诺,以领导和调和分歧,引导各方达成持久的协议,并表现出更大的妥协意愿,以赢得处境不同的各方的同意。与此相反。中国对整个谈判者群体的领导作用,与发展中国家不同,更多的是零星的举动,并只出现于关键时刻。在这些重要时刻之间,中国扮演着一个防御性的合作者的主要角色。
对比而言,中国展示了对多边进程的一贯承诺,以及在联合声明中与美国的合作,对气候融资和巴黎终局谈判的可比性承诺,对协议的成功至关重要。除了这些时刻,尽管中国的国家行动更加可信,但中国的外交角色总体上比美国更具防御性和主动性,因为它不愿意与中低收入国家划清界限。中国抵制了许多对较贫穷和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很重要的建议,如对国家发展计划进行严格的事前审查,它只维护对发达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进行更严格的事后审查。中国也是最后加入 "雄心勃勃联盟 "的主要排放国之一。虽然中国为发展中国家赢得了许多让步,但这种外交表现可以说是与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声援有关,而不是与领导更大的谈判团体的愿望有关。
前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奥巴马交换《巴黎协定》批准文书
四、结论
本文强调了学术界在理解国际谈判中的领导力方面的问题,并重新细化了领导力的概念,展示其作为一个社会科学概念的附加价值。这种对领导力的重新概念化描述,与许多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尤其是支配权和谈判中的成功)是有区别的,并强调了其在促进集体机构方面的现实社会功能。
领导力是一种艺术性的实践,它不仅需要领导者的不对称影响,还需要领导集体追求的意图;领导者对集体(而不是纯粹的自我服务)目标的可识别的承诺;以及追随者对集体目标的同意。本案例研究揭示了为什么对国际领导力的呼吁如此普遍(因为领导力可以带来改变),以及为什么领导力的供应通常令许多人失望(因为领导力永远无法在相同程度上满足所有各方)。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领导力多么坚定,多么有艺术性,多么有资源,多么适时,在大型和多样化的社区中,总是需要痛苦的妥协。因此,正在崛起的中国如何逐步获得国际社会的领导权,还需要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政志观察
编译/杨子堃
©Political理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