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肉(之三)

文摘   2024-09-08 15:33   浙江  


对所收集的网上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研究分析及合理推论后,我的初步结论如下。在中国,毛巾的起源可追溯到巾、帕,而在距今4600年前的商代,就有了巾;大致在距今1500年前的唐代,就有了帕。考古发掘出的殷商甲骨文中有“巾”字。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解释为:“巾,佩巾也。”在中国古代,巾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类:一是置于头部,用以遮灰沙、束发、避阳光、保暖等头巾。头巾的不断发展变化,就有了后来的冠、冕、帽等;二是用以洗脸、拭涕泪、擦手、擦细汗等的手巾。如今,在保留了大量古词语的越语方言中,洗脸、擦手的毛巾能被称为“手巾”;三是束于颈部,用于吸汗和方便擦汗的领巾。如今,作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队员标志的,挂在少年们颈上的红领巾,当是古代军人们常用的领巾的一种遗风吧!四是长、较厚的腰巾,便于擦拭大汗和身上之汗,用后束于腰间,便于携带的“腰巾”。而“领巾”和“腰巾”因更多地因出汗而使用,故又被统称为“汗巾”。在明代之前,巾基本上是用以葛、麻为原料织成的葛布、麻布,经裁剪缝纫而成,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和有经济实力用蚕丝织成的丝巾,一般老百姓都用“葛巾”或“麻巾”。大致在唐代,出现了用以更细的丝线织成的细丝布,经裁剪缝纫而成的帕,我猜测,因其有巾的功能,死的本色为白色,故被命名为“帕”。又因所用丝布纺织工艺的不同,帕又被细分为罗帕、绫帕、绢帕等等。只是因为帕小而轻薄,丝在当时具有珍稀性,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第一,帕更多地只具有“头巾”、“手巾”的功能故而所以帕又有“头帕”、“手帕”之别称;第二,它更多地,也更适应被王公贵族家中的女主人们使用;第三,因着丝织品的珍稀,帕的使用者身份的高贵及具有某种性别身份(女性),帕的装饰性、礼品性、展示性(如展示制作者的水平)的功能不断增强。到了清代,佩在腰间的帕甚至已成为上流社会妇女特有的专门装饰物。而与之相对应,巾与帕之间也有了某种限制区隔,即俗语所说的:“男巾女帕”妇女之间的友谊也被称为“手帕交”。

在元代,黄道婆发明了棉纺车。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在国内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着从粗布到细布等级差别的棉布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收到了各阶层的欢迎,逐渐地在纺织品中占据了主流地位,甚至有“布”这一名词在很多程度上也成为棉布的指称。与之相对应,巾、帕更多地成为棉巾、棉帕,功能也进一步扩展。如,专用于洗浴后擦身的拭巾;盖在新娘头上的喜帕;新婚夫妇初夜时,垫在新妇身下,以验明其贞洁与否的圆帕;便于携带,以便出门垫坐的垫帕等等,层出不穷。至清中后期,随着现代毛巾扩张,帕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城市中,帕——手帕更多地只用于拭涕、拭泪、拭手,或者反过来说,更多地只在拭涕、拭泪、拭手时用到帕,帕更多地被称为“手帕”。记得儿时,小孩外衣胸前常用别针别着一块手帕,以便随时拭泪、拭涕;在那时的小说中,那块大大的,图案简单的男帕也常被作为神器,在男子为女子拭泪中,让女子心生好感;如今,毛巾的地盘更大,而作为已成仅有的拭涕、拭泪、拭手功能已被纸品,如面巾纸替代,手帕成为珍稀品。


本文由仲震先生帮助文字录入,特此表示感谢!图片来自网络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若您对茶生活有兴趣,欢迎来稿。

来稿请投论坛邮箱:

 cshlt@sina.com



茶生活论坛
开展茶学术研究与探索,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推进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举办各类茶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