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美糕

文摘   2024-07-28 21:58   浙江  

东美糕是福建漳州特产,漳州位于福建南部(简称:闽南),故也是闽南特产。传统的东美糕以小麦粉、猪油、白糖,以葱为主料制作的调料(当地俗称:葱头)为原料,采用祖传工艺,用手工制作,经蒸制而成。近年来,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制作东美糕的原料也多样化了。如有的用绿豆粉代替了小麦粉,有的用植物油代替了猪油,有的略加了盐,成为椒盐味。但无论如何变化,“葱头”这一原料是基本不变,必不可少的。就总体而言,东美糕以白色为主色,口感软绵,微甜浓香,入口即化,是一款典型的闽南糕点。在闽南地区,东美糕是一种专门的茶食,用于佐茶和婚寿喜庆宴上待客,也是馈赠佳品,以及侨胞(闽南是著名的侨乡)返乡回居住国时,常带的伴手礼慰藉思乡情之物。除此之外,东美糕也常被人们冲泡成香甜的米糊食用。

我所吃的这款东美糕为漳州茶友林先生所赠,名“佳庆东美糕”,由位于漳州角美镇东美村的佳庆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漳州市角美镇东美村是东美糕的发源地;据说佳庆东美糕以企业传承的传统工艺,以手工制作而成。因此,这款东美糕可以说是在故地,以古法制作的。就原料而言,这款东美糕是有所变化的——采用了绿豆粉和植物油。因此,食之有一种绿豆的清爽和清香在软绵和葱香中忽隐忽现,与白糖微微的清甜香交合,如闽南人家门前常见的一片挂满了紫色艳艳的三角梅的山墙边,有几株春竹新绿,竹叶随风摇曳,忽而就在三角梅的艳紫前一晃而过。以这佳庆东美糕佐闽南乌龙茶,如铁观音、白芽奇兰、漳平水仙、永春佛手、八仙茶等,原本在作为零食食之的东美糕中作为主香的葱香,在闽南乌龙浓而不艳、雅而不淡的茶汤香和醇柔甘润的茶汤余味中成为如影相随的伴香,如闽南大地上,一片荔枝红旁的一抹香蕉绿;如闽南近海中常见的辽阔无垠的海面上,有小岛星星点点……一句“有你相伴,生命不再孤单”就脱口而出了。

东美糕至今已有近四百年余的历史。相传在明崇祯年间,龙溪(今漳州市)角美镇东美村的一位乡民首创了一种新糕点,名:“东美香脯糕”,后被简称为:东美糕。至于具体的首创者,一说是在东美街上村的庆春号点心糕饼店的郭鹏飞老人,故东美糕又名:“庆春糕”;一说是同在东美村的锦成号糕饼店,不过,无论首创者是谁,其发源地是漳州角美镇东美村是无疑的。

漳州被称为福建的“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在明清时,社会也日趋安定,百姓基本上也能不忍饥受冻,有不少家庭还略有结余。而在唐代,漳州发生大规模民变,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前往镇压。据当地人相传,在大军杀戮和农民起义的重压下,漳州的原住民几近灭绝。陈元光从家乡河南迁大批百姓入漳,以解决当地人口稀少问题,同时也带入了北方面点制作工艺,而面食是迁入漳州的河南人喜食之物,由此,在崇祯皇帝当政的某一年,漳州粮食大丰收,百姓吃穿不忧时,为百姓喝功夫茶时佐茶,喜庆宴请时添欢,人来客往时送礼的新糕点——东美糕就应运而生了。

从另一方面看,漳州虽物产丰富,毕竟地少人多,故而,外出谋生是漳州人求生存的路径之一,而因是东南沿海地区,这外出更多的是出海,到离闽南较近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岛国谋生。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旧时被当地人称为“南洋”,这就是旧时中国人外出谋生的最著名的三大路径之一:下南洋。另两条路径,一是山东人的闯关东,一是西北人的走西口。如前所述,东美糕可冲泡成米糊,因此,漳州人,包括厦门、泉州等其它闽南地区的百姓,长途旅行时,就会带上东美糕,以便路上食用。从而,东美糕也被带到了侨民的居住地,在当地扎根开花,成为华侨,尤其是闽南籍华侨寄托乡愁之物。

一块东美糕大约长一寸,宽半寸,但它就这样将漳州的社会史、战争史、外迁史、华侨史交集于其中,几百年来,娓娓动听也讲述着漳州百姓的过去和今天。

将视野进一步展开。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史书记载,崇祯年间,北方边境战乱频频,西北地区灾荒连连,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皇权岌岌可危。但在东南一带的漳州东美村,却出现了一款新糕点——东美糕,供应百姓日常休闲品茶,喜庆宴请、回馈送礼等之用,可见当地百姓的安居乐业,社会安定。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集权大一统国家,但东美糕却以一款糕点的出现与发展,证实了这一大一统中的非一统性——犹如嵌入一面墙背景中的马赛克在大一统的大环境中,社会态势和百姓生活显现出一种独立的多样化存在。由此,百姓的个人生活史也具有了社会史的意涵,民间传说也确立了某种正史性,成为社会研究的一种基础性资料。

本文由仲震先生帮助文字录入,特此表示感谢!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若您对茶生活有兴趣,欢迎来稿。

总 502期

来稿请投论坛邮箱:

 cshlt@sina.com

茶生活论坛
开展茶学术研究与探索,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推进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举办各类茶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