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河宏观】为何高校毕业生连创新高?——深挖宏观数据系列之四

财富   2025-01-02 07:45   北京  

核心观点


· 教育部近期公布,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对比2005年338万人的规模,过去二十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几乎翻了两番,高等教育普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规模的大幅扩张也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带来挑战,青年群体近几年面临较大的结构性就业压力,可谓是“甜蜜的烦恼”。本文从厘清高校毕业生概念出发,抽丝剥茧解读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的原因,对未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进行预测,并尝试分析其对劳动力市场可能带来的影响。


· 高校毕业生包括哪些口径?教育部和人社部所公布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包含了中央部门和地方所属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及独立学院的普通本专科(含高职)和研究生(硕士/博士)。以2023年为例,高校毕业生包括了553万专科、490万本科、93万硕士和9万博士毕业生。其中,专科和本科二者合计占比超过90%,是高校毕业生的主力。


· 为什么高校毕业生连创新高?为什么2022年之后高校毕业生总量再上一个大台阶?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成功实施,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越来越高;二是过去20~3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平,适龄人口(20~29岁)保持较高基数;三是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尤其是疫情后,为了对冲就业压力出现高等院校大幅度扩招,也直接造成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大幅上行。


· 如何预测未来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我们可以从招生人数角度出发,去预测若干年后的毕业人数,例如我们知道2024年本科招生人数之后,可以根据过去几年本科学历的毕业率,推算2028年的本科毕业人数。而2024年的本科招生人数,等于2024年的高中毕业人数乘以本科升学率,高中毕业人数又可以从2021年的高中招生数来推算。我们依据这个逻辑从小学教育阶段起一阶一阶推算至博士阶段的毕业生人数,进而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这四大教育阶段的毕业人数加总得到高校毕业生人数。我们假设专科学制3年,专升本2年,本科4年,硕士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4年。我们用这个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回测,与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历史数据误差在±3%以内。


· 根据我们的预测,在各阶段毕业率和升学率趋势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规模将持续上升至2038年,峰值或达到1445万人。


· 高校毕业生对劳动力市场有多少影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并不等于劳动力市场的新增供给,在由高校毕业生人数预测劳动力新增供给时需考虑以下因素:1)扣除继续升学深造的毕业生人数,如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读研,并未实际参与劳动力市场,不构成新增供给;2)毕业之后不实际参与劳动力市场;3)考虑出国留学人员和留学归国毕业生人数。我们的预测显示,2024年高校毕业生带来的新增劳动力供给约为800万人,十五五和十六五时期(2026~2035)平均新增劳动力供给约为904万人,到2038年最高点为970万左右。根据我们的测算,2026-2035 年退休人口约为657万人,在不考虑其他类型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进城农民工、军队转业、中专/技校毕业、辍学后就业等)的情况下,除了退休岗位外,高校毕业生群体需要平均每年净新增248万个就业岗位。


· 简言之,十五五和十六五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面临质和量的同步提升,高校毕业生人数或将持续攀升,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以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风险提示:测算误差的风险;指标理解误差的风险。高校扩招造成计算误差的风险



正文


一、2025年高校毕业生突破1200万人

教育部、人社部最近发布,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个数据在2005年是338万人,2015年749万人,2020年874万人,2022年突破1000万,2023年突破1100万,二十年的时间,高校毕业生规模几乎翻了两番。


高校毕业生包含哪些口径?根据定义,这里的高校毕业生主要指的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系列的毕业生。在我国,纳入国家教育计划的教育系列称为国民教育体系,是受国家教育部主管的教育体系。国民教育计划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颁发的学历文凭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结业)证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结业)证书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结业)证书。教育部和人社部所公布的高校毕业生规模为中央部门和地方所属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的普通本专科(含高职)和研究生,不包括往届毕业生及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类学生、各类非学历教育的学生。


以2023年为例,专科毕业生553万人,本科毕业生490万人,二者合计占比91%,是高校毕业生的主力人群,硕士、博士毕业生合计也超过了100万人。




二、为什么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

为什么高校毕业生连创新高?为什么2022年之后高校毕业生总量再上一个大的台阶?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功实施,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越来越高。二是过去20~30年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因此适龄毕业的人数(20~29岁的人口数量)保持了较高基数。三是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尤其是疫情之后,为了对冲就业压力,大幅度扩招,也间接造成了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大幅上行。


首先,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教育普及程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1986年4月12日,《义务教育法》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从此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义务教育,因此目前30-39岁年龄段的人口未上过学的比例低至0.48%,较40-49岁(1.16%)、50-59岁(2.27%)以及 60岁以上的11.26%有明显改善。


高等教育方面的普及更为显著。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20~29岁年龄段中,大学本科学历占比23.6%,专科学历占比21.9%,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学历占比2.6%,也就是说,我国在1991~2000年之间出生的人口,具本专科及以上高等教育学历的占比为48.1%。换言之,90后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口接近一半。30~39岁年龄段中,初中和高中学历的占比较多,合计高达62.4%,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为31.2%。40~49岁、50~59岁、60岁及以上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分别为16.0%、8.2%和4.3%,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在过去二十三年当中实现了加速普及。




供需双旺成就了过去几十年中国不断提高的学历水平。高等教育覆盖率的上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给予高学历者更高的社会评价和薪酬回报,追求高学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学历越高越有出息”成为中国父母对于下一代培养的普遍共识。另一方面,我国政府也积极倡导本专科级别专业知识的普及,打造“科学家”“工程师”红利,高校培养人才的“产能”不断提升。在2000年至2023年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数量从2000年起的1041所逐年攀升,至202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74所。同时,在此期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教职工人数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高校老师人数也在同步增长,2000年普通本专科教师共有46.3万人,截至2022年已扩容至196.3万人。


其次,出生人口数量稳定。过去20~30年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因此适龄毕业的人数(20~29岁的人口数量)保持了较高基数。举例说明,1990~1999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处于1900~2400万的高水平区间。这部分出生人口正好处于我国高等教育加速普及的年代,因此迈入高校大门的新生人数也连创新高。


实际上,我国出生人口从2000年至2016年一直保持在1500万-1700万之间,因此适龄毕业的人数高峰期预计将会持续到2040年左右。




第三,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扩招,第一次是1999年,我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招生政策提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1999年当年招生规模比上一年增加了42.9%至154万人,2000年又增加了42%到220万人。之后我国高校招生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到了2005年的447万人。此后高校规模进入了平稳增长阶段,每年涨幅为4%左右持续到了2018年。


2019年开始,高等教育进入了新一轮扩招期,主要集中在专科。2019年4月30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2019年5月8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有关情况。2020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今明两年高职扩招200万的任务。因此2019年高等教育扩招近20%,从790万人增长至914万人,其中专科招生规模上涨31%,从370万人扩大到480万人。


疫情发生之后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专升本和研究生又进行了大幅度的扩招。2020年疫情发生之后,专升本和研究生进行了大幅度扩招,专升本人数从31万人扩张了102%到64万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22.02%至99万人。 




三、如何预测未来的高校毕业生人数?

首先,我们可以从招生人数角度出发,影响某教育阶段毕业生人数的因素有:该教育阶段的招生人数和该教育阶段的毕业率,而该教育阶段的招生人数又受到上一教育阶段的毕业人数、上一教育阶段的升学率影响。比如,本科毕业人数由1)本科招生人数、2)本科毕业率决定,而其中本科招生人数由1)高中毕业人数、2)本科升学率决定。

因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个逻辑从小学教育阶段起一阶一阶推算至博士阶段的毕业生人数,进而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这四大教育阶段的毕业人数加总得到高校毕业生人数,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目前教育部公布的各教育阶段招生、毕业生人数数据截至2023年,因此对于毕业率和升学率等数据我们设定为2023年之前的水平,2023年后均为预测数据。下文我们详解高校毕业生预测过程,并力求对每个教育阶段数据背后呈现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与阐释。


(一) 小学毕业数据预测及生育政策对其影响

设定小学阶段为6年学制,


由于出生人口、小学招生人数、小学招生人数均为公开可得数据,因此我们依据计算公式对小学毕业人数进行预测并回溯历史情况。由下左图,2006年-2020年小学招生人数均大于6年前的出生人口,我们认为除了统计因素外,这或与计划生育限制下的超生现象有关,在三胎政策放开之前,部分超生人数并未纳入人口统计,但义务教育政策依然保障了这部分适龄儿童接受小学教育。2007-2016年,初等教育入学率在105%左右小幅波动,2017年二胎全面放开后,短期内对初等教育入学率造成一定冲击,更多超生儿童被集中送进小学,导致2018年初等教育入学率一年提高4个百分点至114%,冲击消退2019年后中枢下滑,疫情期间受到扰动但整体均值回落至105%左右,我们认为伴随着生育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初等教育入学率会逐步趋近于100%,对小学阶段毕业生人数的预测也将更加可靠。




(二) 初中毕业数据预测及义务教育政策对其影响

设定初中阶段为3年学制,

 

 

由上式,根据可得的初中招生人数、初中毕业人数,以及我们在上一节预测的小学毕业人数,可对初中毕业人数进行预测并回溯历史情况。我们发现,小升初升学率从2004年的84%左右,持续上涨至2022、2023年的99.5%,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明显,而初中毕业率在2023年达到99.5%,因此我们将对未来小升初升学率和初中毕业率的基准预测设定为99.5%。




(三) 高中毕业数据预测

 

我们依然根据教育局公布的每年高中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估算高中阶段的初升高升学率和高中毕业率。其中初升高升学率从2004年到2020年逐渐升高,从64.39%上升至98.73%,但从2021年起该数字逐年下降,截至2023年为87.57%。同时期高中毕业率也出现下滑,我们认为或与高中分流、疫情影响等因素有关,因此我们预测未来的高中毕业数据时,将初升高升学率和高中毕业率的基准设为过去五年均值。




(四)本科毕业数据预测及专升本对其影响

1、专科阶段

设定专科学制为3年,

 

 

由上式,根据可得的专科招生人数、专科毕业人数,以及我们在上一节预测的高中毕业人数,可对专科毕业人数进行预测并回溯历史情况。在2019年专科大幅扩招后,专科升学率从25%左右持续攀升至44%左右;而由于中专升大专造成的数据误差,专科毕业率在数据上是持续超出100%。




2、专升本阶段

设定专升本学制为2年,

专升本对本科人数影响较大。在计算本科阶段的毕业人数时,需要考虑专升本带来的本科生扩容。我们发现专升本在2020年扩招后人数在逐步上升,但由于专科也在同步扩招,因此专升本的比例呈现出了先升后降的趋势,整体保持在17%左右的比例。


3、本科阶段

设定本科学制为4年,

 

 

截至2023年,我国本科升学率已经上甚至37%左右。考虑了专升本后的本科毕业率目前为95%左右。




(五) 研究生及高校毕业生毕业人数预测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毕业生计算方法与之前一致;升学率方面,硕士升学率大概在25%左右,博士升学率大概在18%左右。毕业率上,由于硕士和博士存在2-3年、4-5年甚至更长的学制,我们统一使用硕士3年制和博士4年制为基准假设,测得硕士毕业率在疫情前保持90%以上,但疫情后波动率较大,截至2023年大概在88%左右。博士毕业率由于存在延毕的情况,毕业率持续下滑,2023年大概在75%左右。

 








预计高校毕业生将保持上行趋势并于2038年见顶。根据我们的预测,如果在现行高校规模趋势不变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将持续上升至2038年的1445万人,之后由于适龄人口数的下行而快速下降。


根据我们的方法,对比2015-2025年教育部给出的高校毕业生历史数据,测算误差范围在±3%以内。





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一共多少?

高校毕业生人数并不等于劳动力市场的新增供给,在由高校毕业生人数预测劳动力新增供给时需做出以下三项数据口径调整:


1、扣除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人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校毕业生并不全部进入劳动力市场,各学历阶段毕业生人数总和并不等同于劳动力市场的新增供给。举例说明,某一学生本科毕业之后,可以选择读研深造,则其并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而该学生在不断深造提高学历的过程中,有可能经历多次“毕业”并被多次纳入高校毕业生的统计(如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等)。因此在计算劳动力新增供给时,需要排除这一部分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人数。


2、加上留学归国毕业生人数。留学归国人员不计入高校毕业生,但会进入劳动力市场。随着留学归国人员规模的不断上升,学成归国后的留学生对劳动力市场总供给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政策层及时做出相应调整,2024年12月20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将留学回国人才纳入国家统一就业政策体系,因此我们的测算也要考虑此因素。


举例说明,如果一名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出国留学,其会被计算在毕业当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中,而没有形成劳动力供给。然而在其学成回国就业后,形成了劳动力供给,却又不计入高校毕业生人数。


由于留学生数据2020年后受疫情影响波动较大,我们用2019年及之前的数据进行测算,2019年留学回国人员58万人,出国留学人员70万人,都用当年数据计算,回国人员数/出国人员数即留学回国率为82%,而如果我们将留学回国人员数据滞后两期再进行计算,则留学回国率将达到95%,因此我们假定留学生平均出国留学年限为2年左右。


3、考虑劳动参与率。每年应届的高校毕业生,并不一定都会进入劳动力市场,有些会返回家乡、开始创业或准备考公、考研、考博等进行备考工作。因此实际参与劳动的人数会低于实际的高校毕业生。我们设定毕业生的经济参与率为80%。


因此为计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需要在此前预测的总毕业生人数基础上,扣除专升本、读研、读博和出国留学人数,再加上留学回国就业人数,最后乘以劳动参与率。



经过口径调整后,2024年高校毕业生带来的新增劳动力供给约为800万人,十五五和十六五时期(2026~2035)平均新增劳动力供给约为904万人,到2038年最高点为970万左右。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我们仅考虑了升学的因素,忽略了高校毕业生暂时由于考研、找工作、考公等没有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因素。


根据我们的测算,2026-2035 年退休人口约为657万人,在不考虑其他类型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进城农民工、军队转业、中专/技校毕业、辍学后就业等)的情况下,除了退休岗位外,高校毕业生群体需要平均每年净新增248万个就业岗位。这也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速仍有一定要求,只有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才能实现我们的就业目标。


因此,在十五五和十六五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面临质和量的同步提升,高校毕业生人数或将持续攀升,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以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五、风险提示

测算误差的风险;指标理解误差的风险;未来高校扩招造成计算误差加大的风险


深挖宏观数据系列

如需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您的客户经理,谢谢!

本文摘自:中国银河证券2024年12月30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为何高校毕业生连创新高?——深挖宏观数据系列之四》

首席宏观分析师:张迪 S0130524060001

分析师:赵红蕾 S0130524060005

研究助理:铁伟奥


评级标准:

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的6到12个月行业指数(或公司股价)相对市场表现,其中:A股市场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新三板市场以三板成指(针对协议转让标的)或三板做市指数(针对做市转让标的)为基准,北交所市场以北证50指数为基准,香港市场以恒生指数为基准。

行业评级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10%以上。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10%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公司评级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20%以上。

谨慎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20%之间。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5%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法律申明:

本公众订阅号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研究官方订阅号(“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国银河宏观”“中国银河策略”“中国银河总量”“中国银河科技”“中国银河先进制造”“中国银河消费”“中国银河能源周期”“中国银河证券新发展研究院”)。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名义注册的,或含有“银河研究”,或含有与银河研究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银河研究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不是银河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银河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订阅号所摘录的研究报告内容经相关流程及微信信息发布审核等环节后在本订阅号内转载,本订阅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银河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银河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订阅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订阅人做参考之用,订阅人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订阅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并不构成对订阅人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银河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订阅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订阅人需自行承担依据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在相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结果及预测结论,会根据银河证券研究院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做出更改,敬请订阅者密切关注后续研究报告的最新相关结论。

本订阅号所转发的研究报告,均只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的观点。本订阅号不保证银河证券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给出与本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研报结论不同甚至相反的投资意见,敬请订阅者留意。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发布的本图文消息仅面向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图文消息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并非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银河证券所有,银河证券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银河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投资有风险,入市请谨慎。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