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正确看待一位明师,你才能最终受益
第一,首先不要对明师期望太高。我们意识中的明师,又圣又贤又慈悲,殊不知,大部分明师只是在见地上到位了,而在习气欲望上并未彻底,这需要生理的完全转化。但他的见地就足以引导你在修行中走向正道,而不致走偏。
第二,并不是每一位明师都能熟知众生的根基,而对机说法,不要因为他解决不了你目前面对的问题,就否定他。看他的说法能否使大部分人受益。
第三,不要期望明师什么都会,我们很难见到一位出世法,入世法都修证到很圆满的师父。有些出家师父在处理世俗问题时是很差的,明师也有一个圆满的过程,明师也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宽容。
第四,如果你能遇到一位出世入世都很圆满的师父,指导你的修证,那你真是三生有幸,请珍惜你的机缘和福报,精进修行,不要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分别明师的所作所为。
第五,如果我们在修证中能时刻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找毛病,那我们身边就不乏善知识。虽然身边的每个人都有习气和欲望,但他们对你的指正,恰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让你圆满。
如果你有容纳各种指责的心量,那众生都可以成就你,只是他们用的是习气和执着,明师用的是智慧。
第六,明师并不都是慈悲的,有神通的。慈悲心的真正生起很难,当一个人的心已安住自己的本位时,如生不起慈悲心,是绝不想度众生,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业的。
众生的贪嗔痴慢疑太重了,太执着了,一位不圆满的明师,又没有太多的善巧方便,众生无止境的欲望和苛求,使他们会把每一位明师都送上十字架的。
明师的心已回归平凡,已明白平凡的真意,他对此世界的要求已极低,每天一餐饭,一瓢水,一个茅棚,已足以让他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去安身立命,静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也许是最符合他习气的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一位明师如还不够圆满,他还不能真正体验到无缘之慈,同体大悲的境界,不能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以众生的快乐为快乐。
所以,在此世界,你并不能从形式上见到真正的佛菩萨,因为即使是一位圆满的师父,也要为众生担业障,也要呈现生老病死相。
在他解脱圆满之后,他会真正成为众生,众生苦,他就苦,不再分别解脱与不解脱,不愿意或没必要转烦恼为菩提。他是真的苦,只是这种苦的根源来自于众生,而不是他自己的欲望。
如果不看他的见地,他的表现更像一位凡夫,只是他不管享乐或是痛苦,都会心安理得,自由自在。
而真正圆满的明师,他慈悲的表现是多样的,众生并不能从他的行为,来确定他是慈悲或不慈悲,他的慈悲有时是打,骂,杀,是贪嗔痴慢疑的任何一种。
对圆满的师父,他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与习气无关。真正的慈悲是透彻因果的性相平等,只要是合于道的行为都叫慈悲,并不是我们从人情的角度可以理解的。
神通,只是实证佛法过程中的副产品。有神通的人不一定是明师,但一位在实证中有成就的师父,一定会有神通,不要迷恋,追求神通,不要以有没有神通去要求一位明师。
见道,证道,得道是修证中的三个过程,见道后见地才真正到位,已可称明师。证道,是身心真正证到那个空性,在此过程中,神通会出现。得道,是真正能把证得的东西,圆满地运用于生活,运用在出世或入世之中。
这样的师父是真正圆满的明师,他在弘法中,能给予众生更多的善巧方便,他的心与诸佛菩萨相通,身口意的加持力都非常大。
愿我们每一位修持佛法的人,都能多积功德与福报,使我们不至于在遇到明师时,因我们的贪嗔痴慢疑,我们的无明,使我们的逆缘阻道,与明师擦肩而过。
在末法时期,明师与好弟子都太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