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很多修学者在刚开始学习、接触到佛法经、律、论的教理时,大多数人只是见到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名词,除非极个别上上根器的人才能在听闻到佛法后,立刻证悟,从中受益。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能立刻从教理中得到内心的安宁和烦恼的解脱,有时连正信也达不到,反而觉得有些道理很枯涩难懂,为什么呢?
因为大乘佛法的所有教授,几乎都和实证有关。我们只有将这些概念化的理论变成我们“生命的内在觉悟”时,才能真正圆满透彻地了解佛理,也才能从佛法的教理中受益。这个在佛法的正知见指导下的“生命内证过程”,我们称之为佛法的禅定或禅修。
在佛教之外,其它宗教门派也有“禅定”这个概念,但因为指导思想不同,故禅定修行后的结果也完全不同。
佛法终极的禅定与禅修,是有别于其它宗教的禅定的。比如,佛法禅定的起点在指导思想上就是“无我”的,菩萨道一起步,在见地上就已经把“小我”、“大我”与“梵我”统统破掉。所以,《华严经》说:菩萨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
有人把佛法的内容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所以,禅定在佛法的修证中很重要,可以这样说,禅定是佛法的理论与我们日常生活实践相连接的一座桥梁。
如果大乘行者没有禅定力,只靠理论上的理解,是无法把佛的智慧圆融地用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的,而且对佛陀智慧的解悟也不能究竟和透彻。
如果没有禅定力,佛法的很多教理只是空谈,大乘行者纵是口若悬河、辩才无碍,有时也抵抗不了尘世对身心的种种染污和诱惑。
没有禅定力,大乘菩萨无法圆满“真空生妙有”的境界,会缺失神通等很多善巧方便,无法契入众生根器说法,很难完成普度众生的弘愿。
所以学习禅定是每一位大乘行者在菩萨道上的必经之路,为圆满自己的智慧而学,为普度众生、利益更多的众生、弘扬佛法而学。
第九课 佛陀开示的修禅定的十种利益
在《普晓诸音经》中,佛陀曾开示说,从禅定中可以获得如下十种利益:
一、有贤明的举止和令人喜悦的仪表;
二、心中充满柔和、谦恭和仁慈;
三、脱离苦厄和对幻境的执着;
四、做事拥有专注力,不会在诸事中摇摆不定;
五、在世俗物质匮乏时亦感满足和喜悦;
六、舍弃一切导致苦的欲望和执着;
七、从禅修中获得延绵不绝的心灵成果,一个人时间不再被浪费,因为无一分一秒是不产生善果的;
八、能摧毁魔网,反之一切有情于其中挣扎而不能逃脱;
九、经常执持于成就佛果,一个人的周围就如同佛陀的周围一般;
十、解脱之成熟。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列出七种利益:
一、现法乐:所经验的一切都成乐受;
二、身心轻安、愉悦;
三、随愿圆成一切善行;
四、破一切恶;
五、神通开发;
六、开启佛慧;
七、断绝生死轮回之根本。
第十课 佛法中的主要禅定以及由禅定引发的五眼六神通
一、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是指“色界四禅定”和“无色界四空定”,佛陀在证道和涅槃时都用过它,是小乘佛法禅定的基础。
佛法中“四禅八定”的境界包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在佛法中,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有二十处众生,但因为有对身的执着和种种欲求,所以连初禅的定力也没有。
色界有十八处天,其中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此三层天的天人生来就有初禅的定力。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此三天的天人生来就有二禅的定力;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此三天的天人生来就有三禅的定力;
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想天、无热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此八层天的天人有四禅的定力。
无色界有四处天,分别有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我们把色界天人与无色界天人具有的这些定境合称为“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虽属色界天人与无色界天人的定力,但我们人道可以通过修证获得这些定力。
在人道,证得“四禅八定”之力的行者可以在某种状态下自由出入每一层禅定境界,心神不散乱,对此世界的种种烦恼、苦痛的承受力和回避力常人不可测知,而且具有一定的神通。
但只靠“四禅八定”之力还不能出轮回,因行者还未证得时空的虚幻,仍有三界时空的束缚和困惑。这个禅定也不是佛教独有,佛陀在世时,印度的其它门派也修持之。
佛陀之所以重视它,是因为当时他的弟子有很多来自印度的其它宗派,他们已有修证“四禅八定”的体验。
佛陀只能在他们已有的体验和觉受上,进行佛法“正知见”的指导,让他们放弃色界和无色界的种种乐受和体验,先证入“寂灭为乐”的境界,后再晓以大乘,证入“无生无灭”的如来之境。
行者在欲界修证“四禅八定”,因为身心的历程要经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境界的超越,行者与这三界众生的种种因缘都要呈现,这些因缘会通过行者的身心转化示现出来。
小乘行者靠“戒”来避开这些“缘”的障碍。如:我们在人道时,众生的“喜悦”是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分别以及欲望的满足来获得,它的“喜悦”是短暂而且肤浅的,像昙花一现。因无定力,依恋的环境一变,我们的快乐就消失了。
而行者修禅定进入色界后,会体验到色界天的众生在定力下持久的欢愉。因色界天众生还有微细的“身执”,故修行者并未完全忘身,但已无欲求,以禅悦为乐,他的身心可以体验到“微细的快乐”,这是欲界众生无法体验到的,它从行者的气脉所发,因气脉的能量转化为色界之光。
这种“乐”使行者感到绵、软、喜悦、轻安从他的每个细胞中透出,这种乐使人失去人身的粗重感或暂时忘身,行者可以“沉醉”在这种“禅乐”中,生不起任何清明的觉知和行动力。
如行者能从此乐中走出来,进入“无色界,脉之光明如如不动”,行者可气住脉停,一切自然沉寂,很久生不出一念,久久住于定中,已超越身心的喜乐觉受。如果行者常在此定中不出,就无法出“无色界”天了。
而阿罗汉在佛陀“人无我”见地的指导下,整个修证过程中,彻底放弃自我的种种觉受和对体验的执着,完全舍弃身心的欲求,直入“寂灭定”。如他不出定,就可以不在三界轮回,叫“请长假”。但他总有出定的缘,那时又入三界轮回。
“四禅八定”之力是色界、无色界众生具备的定力。我们人类与他们不同之处,即人有种种欲求和对身心的执着。
如果想具有他们的能力,则离情去欲、舍弃身心的觉受、避开红尘外缘的干扰是最好的修证途径。既想满足身心的欲望,又想获得四禅八定之力是不可能的。除极个别特殊根器或上师、佛菩萨加持者另当别论,修证者各有各的因缘。
二、四果阿罗汉和寂灭定
阿罗汉根据其修证解脱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初果、二果、三果与四果。
初果阿罗汉,又叫须陀洹果,是罗汉的初步。证得初果的罗汉,生死还未了,故叫见道位。须陀洹是梵语,译为“入流”,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
初果阿罗汉达到不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转的境界,但还要受七番生死轮回。
二果阿罗汉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则还要一生天上,二来人间,故二果是一来果。
三果阿罗汉叫阿那含果,阿那含也是梵语,译为“不来”,即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初果是见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罗汉是无学位,不需要再学习,了尽生死。但四果只断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还未了。
因为阿罗汉不知“三界”如幻,本“无生”何来“死”。所以有了“生死轮回”这个见地,还非究竟的佛智,因见地不圆满,故果位不圆满,并不能真正地从轮回中彻底解脱。故他们的涅槃之境叫“有余涅槃”。
“寂灭定”是指在“四禅八定”的基础上,受佛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的教授,在“人无我”的正见下,舍弃三界种种身心欲乐、觉受和体验的一种定态,可以住几万大劫的时间。
三、自由出入时空的菩萨游戏三昧与十地菩萨
在大乘佛法中,菩萨在修证成佛的整个路途中,有十次比较重要的质变,称为菩萨的十种次第修证境界或果位,即从初地到十地菩萨,它们的名称是: ①欢喜地;②离垢地; ③发光地; ④焰慧地; ⑤难胜地; ⑥现前地;⑦远行地; ⑧不动地; ⑨善慧地;⑩法云地。
从初地到十地,证到每一地,修行者对身心的执着和时空都有不同的重点突破,每一地的菩萨都可以在所证得的果位境界中,或比他低的境界中自由出入,不受时空的限制。如证到十地菩萨后,可以自由出入从初地到十地的境界。
由于每一地菩萨的修证境界都对应不同的时空,当然也对应不同时空中的众生。所以,登地菩萨可以在自由出入证入的境界中做度生事业。大乘佛法中,把菩萨的这种自由进出禅定普度众生的境界称“菩萨游戏三昧”。佛法中有形容八地及以上菩萨的境界:“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
四、无进无出的如来空定与三身圆满
佛的三身成就是指法身圆满、报身圆满、化身圆满。佛的三身是相对于三界六道众生的分别而划分的。其实对圆满的佛来讲,法身、报身、化身是一体的,见一即见三。
在人道,法身成就是指在意境上的彻悟;报身成就是指行者不只在心性上彻悟空性,而且把凡夫的肉体也转化为光明体,可以在人间示现神通变化;化身成就是指佛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同时化现不同的形相,如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阿罗汉相度众生。
一位圆满的佛不管在任何时空示现,他存在的状态都是“空定”的状态。这种“定”,不像阿罗汉和菩萨的“定”那样有进有出有修证次第,它是佛本来的身心存在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在人间的示现称为“如来空定”。
“如来空定”包含的境界和智慧不可思议,这种生命状态对三界六道众生的加持和摄受也不可思议。所以,有时即使佛陀在人世间沉默着不说一句话,也能有无边众生从中得度。
在佛法中,由“禅定力”可以引发五眼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①天眼通:行者拥有隔物透视的功能,视线无有障碍。如透视人体脏器、地下埋藏物等,远距离遥视,放大、缩小所透视物体。
②天耳通:能听到正常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如超过正常人耳可听到的频率以外的声音,远距离闻声,甚至听到未说出来的心声。
③他心通:能知道别人心中所想。
④宿命通:能知过去发生的种种事,并预测未来。
⑤神足通:能时空移动,不行而到。如:我们想去普陀山,意念一动,普陀山即在行者面前,但其他人看到的是行者在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