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佛法在印度的分期弘扬以及三乘教学
一、原始佛教时期:指佛陀初转法轮到涅槃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僧团中佛法的教授重点在小乘佛法,弟子们多证阿罗汉果位。
二、部派佛教时期:佛涅槃后四百年,佛教内部分成许多派别,此时期佛法学习的重点仍是小乘教理,但开始向大乘过渡,有些已证罗汉果的弟子开始转向菩萨乘。因原始佛教时期和部派佛教时期大多数佛弟子学习佛法的重点在小乘佛法,故统称小乘佛教时期。此时期大致有五百多年。
三、大乘佛教时期:佛涅槃后的第二个五百年,佛陀弟子们学习佛法的重点转入大乘佛法。有弟子证菩萨果位。
四、密教时期:佛灭后第三个五百年,密教盛行。这一时期佛法学习的重点在密法,菩萨乘和金刚乘的果位皆有人证得。
佛的三乘教学时期,简单地说,就是小乘佛法时期、大乘佛法时期、密乘佛法时期。
在《法华经》中,三乘指小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但现在一般把声闻乘、缘觉乘划分为小乘,菩萨乘划分为大乘,大乘再分为显宗和密宗。显宗和密宗只是在修证法门和戒律上有很大不同,但在见地上都以大乘见地为指导思想。
现代佛学常说三乘佛学,一般指大乘、小乘和密乘。
小乘佛法时期,是指从佛初转法轮到佛涅槃后,约四百多年间佛法在印度的传播。重点是从红尘出离、持戒、修四禅八定及寂灭定,有很多人从凡夫地证阿罗汉果。尤其是佛在世时,很多弟子短时间即可证得阿罗汉果。
在见地上,因了知苦和苦的根源,所以离情去欲。在修证上以“人无我”(即“人”中并无一个常住不变的“自性”存在)的见地做指导,证四果阿罗汉。
大乘佛法时期,是指佛灭后的第二个五百年,大乘佛法在印度兴起。因合乎当时印度的时代背景和众多修行者的需要,故得到迅速发展并很快到达巅峰。修行者的重点是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入世行菩萨道、自度度人、圆满功德。
在见地上,知“色空不二”,所以心无挂碍地行菩萨道,在修证上以“中观”、“唯识”做指导,证十地菩萨果位。小乘证四果阿罗汉的佛弟子们,大部分转向菩萨乘,成为果位菩萨(果位菩萨指从初地到十地的菩萨等级)。
密乘佛法时期,是指佛涅槃后的第三个五百年,印度佛法的传播转入密乘。密乘的重点是令自己身、口、意清净,并与诸佛相应,得到果位上师与佛菩萨的灌顶。在修行中主张“以欲制欲”、“以贪制贪”,最后实证“这世界一切法与实相不相违背”的见地,即身成佛。
在此期间,证得菩萨乘果位、金刚乘果位的圣者均有,但已是大浪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