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课 清代佛教
清代为满洲贵族爱新觉罗建立。满族原来信仰萨满教,对天神地袛的崇拜十分流行,在满族统治者入关以前,就已接触了佛教。
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前一年,在贺图阿拉城外修建了七座寺院。太宗皇太极即位后,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仍然对佛教多有保护。
清朝统一全国后,佛教政策多承自明代。从中央到地方都仿照明朝设置了寺院衙门,以掌管佛教事务。为僧人发放度牒,确立僧人身份。这些衙门职位均选由朴实严谨之人担任,在职其间,不穿官服,仍着常服,与朝廷命官严格加以区分。
朝廷还制定了相应的律例来规定僧尼的行为。这些法律从出家、建寺到僧人犯戒直至违法都有严格的处罚规定,涉及了佛教各个方面。
这些措施的实施,一方面保证了僧人队伍的质量,控制了僧人过度膨胀或素质太差。另一方面,也严防有人利用佛教从事反抗清朝统治的活动。
雍正年间,采取了“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依据占有土地面积统一征收赋税。这样,具有免税作用的度牒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乾隆十九年,实行了近千年的度牒制度被废止。
清朝前期的几位帝王与佛教的关系,也是佛教史上较特殊的现象。清政府定鼎北京后,年仅六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登极,成为入关后清代第一位皇帝,即清世祖顺治帝。在顺治帝的屡次邀请下,顺治九年,五世达赖喇嘛到达北京,顺治帝在南苑接见了他,并布施银两,安排他住在特地为其建造的黄寺。
他又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册封的金册、金印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成,其中“所领天下释教”藏文的意思是“在一个广大的范围内”。这样达赖所拥有的也只是管理藏区佛教的能力。通过金印册封达赖,在政治上,清政府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控制,同时也使得信奉喇嘛教的蒙古各族纷纷归顺清政府。
顺治本人对佛教也有很深的信仰,曾经自称“吾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王家”,他和僧人交往甚密。
顺治十五年,顺治帝最宠爱的皇妃董鄂妃所生1660 年),在董鄂妃久病去世后,顺治帝决意出家,其后不久因染天花之疾驾崩,葬在孝陵。但有传说,顺治帝并未死,孝陵只是衣冠塚,而是到山西五台山出家为僧,时年二十四岁。
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是清代较有作为的皇帝,被称为三朝盛世。他们在位期间,对佛教采取了扶持的政策。
雍正自比和尚,参与僧诤,编写语录,直接干预佛教事务。著有《拣魔辨异录》、《御选语录》等佛教著作。对清代的佛教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嘉庆之后,国势渐微,仁宗及其后历代皇帝都忙于应付内忧外患的国家形势,无暇顾及佛教,也不可能采取扶植佛教的政策。清代佛教各宗从传承上看,都相续不断,除禅宗与净土外,其他各宗影响相对较小。
清代禅宗实际仅活跃于清初。当时,伴随新旧王朝更替,禅宗在清代有一个短暂的复兴期,禅宗规模有所扩大,社会影响范围较大,同时也有一些知名禅师出现。
在雍正干预禅宗内部纷争之后,禅宗已是名存实亡。禅宗就门派来看,仍是以临济、曹洞为主。临济宗又分为天童系和盘山系,曹洞宗分寿昌系和云门系,这四系构成了清代禅宗的主体。
在理论上,禅宗没有什么新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由道盛提出的“集大成”理论。集大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集大成是指佛学为中心集儒、释、道三家大成;狭义的集大成,则指以禅宗为中心,儒家诸说之大成。
他的这些思想对当时的佛教界产生了一定影响,道盛以儒家行于世,以儒禅合一作为其行为准则,对士大夫由儒入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禅宗各宗派之间常发生一些激烈的争论,但争论中理论成分淡薄,派系内容浓厚,在雍正帝钦定禅宗范围后,这样的争论也没有了。禅宗编集了大量的禅宗典籍,除了辑录诸禅师的著作外,还出现了众多的灯史著作。
清代的禅宗中有不少为当世所重的诗人、画家。著名的诗僧有僧函、苍雪、借庵。画僧以八大山人、石涛、石溪、弘仁最有名,号称当时的四大画僧。
清代前朝,有不少士大夫皈依禅宗,如道盛弟子中较著名的,都曾为官僚出身,因明亡而出家。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方以智属影响较大的在家弟子。
清代前朝,有不少士大夫皈依禅宗,如道盛弟子中较著名的,都曾为官僚出身,因明亡而出家。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方以智属影响较大的在家弟子。
清初之后,禅宗的地位渐渐为净土宗所取代。净土宗是清代各宗的共同信仰。清代净土名家辈出,有省庵、行策、瑞安、印光等。省庵死后被追认为净土宗第九祖,印光被尊为第十三祖。行策是清代“打念佛七”的首创者,著有《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
天台宗自明末重兴以后、清初时天溪受登影响较大。清中叶有观竺、敏曦。清代律宗主要承自于明末。明末时古心如馨传律学于南京古林寺。弟子寂光后将律学引入宝华山。所以律宗自明末便有古林、宝华二派。
在清代影响较大的有寂光的弟子续体,可称“律宗中兴”的人物,华严宗以续法和通理较为著名。续法被认为是清代华严宗的中兴人物。
通理是清代中期有名的华严学者。乾隆四十五年,班禅六世入京,通理奉命与他谈论佛法,被封为“阐教禅师”。月霞为弘扬华严宗的最后人物。
这一时期的唯识学仍处于冷寂状态。清初有灵源大惠、古德大贤、新伊大真等人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唯识学者。
清末时,松岩曾以唯识论评论当时新译的西方新学《天演论》、《民约论》。清末的杨文会从日本搜集到大量的国内已遗失的唯识典籍,唯识学遂成为清末的佛教显学。当时杨文会的弟子欧阳渐继其师主持支那内学院,时称“南欧”。韩清净在北京主持三时学会,时称“北韩”。此两地成为南北两地的唯识学中心。
佛教的各个宗派在清代虽都有传承和活动,但规模与影响已大不如以前。佛教在中国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后,归于沉寂。
清代,译经与刻经十分盛行。译经主要是国内各民族文字的互译。雍正初年,北京黄寺土观呼图克图第一世奉命将藏文藏经甘珠尔译为满文。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五年,又译藏文大藏经为满文。
乾隆七年,工布查布在北京依藏文佛典译成汉文的有《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解》等近十种经典。清代的刻经初时多属民间性质,至雍正十一年,开始了官方的刻经工作,并完成了《龙藏》的编撰校刻。
清后期,国势衰落,佛教不振,仍有很多佛教徒从事佛经的校刻与流通,试图以此振兴佛教。
清代佛教,居士弘扬佛法成为一大特色。清初著名居士有宋文森、周梦颜、彭绍升、罗有高、汪缙;清中叶有钱伊庵、裕恩、张师诚;清末有杨文会、沈善登。
清代朝廷对藏传活佛转世制度的认可、确立与控制,在藏传佛教史上是很重要的。藏传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系列,在蒙藏地区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传播过程中形成宁玛、噶当、萨迦、格鲁等教派,并形成藏传佛教寺院为解决其首领的继承而采取的“活佛转世”制度,这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
活佛藏语叫“朱古”,本意为“化身”。所谓活佛转世,按藏传佛教的说法,是指大喇嘛生时修行已达到了断除妄惑业因,证得菩提心体,生死之间能不昧本性,不随业而自在转生,复接其前生的职位。
活佛就是指依转世制度而取得合法领袖地位的上层喇嘛。在西藏,活佛也被认为是佛、菩萨或圣僧的再生者。在清代中叶,朝廷对蒙藏地区的某些较重要的活佛,授予“呼图克图”的封号,并载入理藩院册籍之中。
“活佛转世”始于噶玛噶举派。转生办法是在大喇嘛死后通过降神、占卜的签示,寻得和喇嘛圆寂时间相近而生下的灵童,继其法位。
从公元 1283 年正式确立该系统后,其他各派相继效仿。但“活佛转世”形成为制度,并广泛在各地寺院沿袭相承,则是在黄教格鲁派创立以后。格鲁派在藏地拥有两大活佛转世系统,在蒙古也建立了两大活佛转世系统。
公元 1546 年,格鲁派主持的寺院哲蚌寺法台根敦嘉措死后,上层当权喇嘛找来了年仅三岁的索南嘉措,作为前任法台根敦嘉措的转世灵童,作为黄教寺院集团的继承首领。这是黄教采取活佛转世制度的开始。
公元 1578 年,俺答汗(蒙古土默特部首领)赠予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以后,黄教集团便按此号追认宗喀巴的弟子根敦主巴为一世达赖,根敦嘉措为二世达赖,索南嘉措为三世达赖,至今已传十四世。
17 世纪中叶,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在固始汗的支持下,使黄教寺院集团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取得优势地位。1653 年清朝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于是“达赖喇嘛”这个称号便正式确定下来,举世所知。以后该转世活佛一直沿用此称号至今,是格鲁派的第一大活佛转世系统。
五世达赖之师罗桑却吉坚赞是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主持,被人尊称为“班禅”(意为大学者)。公元 1645 年,固始汗赠给罗桑却吉坚赞以“班禅博克多”名号(博克多是蒙古人对智勇兼备人物的尊称)。他死后五世达赖为他选定转世灵童罗桑益希,建立了黄教的另一个转世系统。
追认宗喀巴的弟子主结·格雷贝桑为一世班禅,索南乔朗、罗桑敦珠、罗桑却吉坚赞、罗桑益希为二世、三世、四世、五世班禅,至今已传十一世。
达赖喇嘛和班禅转世制度都得到清政府的确认。此后黄教各主属寺都效法相习,采用活佛转世制度。一些并非佛法高深的僧人,争相挤入僧人贵族的行列,于是出现了不同等级的大大小小的活佛。
在五世达赖时,黄教又建立了另外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一是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一是内蒙古的章嘉。
这两个系统均被清朝封赐,分别掌握该两地区的藏传佛教事宜。哲布尊丹巴转生至八世于公元 1924 年圆寂后,该活佛转世系统遂告终结。章嘉活佛转世系统一世系青海互助县红崖子张家人,名扎巴悦色,
其后转生活佛均称章嘉。公元 1705 年,受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呼图克图,并赐掌管漠南蒙古佛教事务,成为内蒙古佛教寺院的活佛转世系统。
关于活佛转世制度的运作流程,大致为:寻访灵童;辨认器物;降神询问;金瓶掣签;批准继位。经此程序后,为被认定的灵童举行“坐床”仪式。经此仪式后,灵童始正式成为活佛。
依清代惯例,达赖及班禅的转世灵童举行“坐床”,须由清廷指派大员或驻藏大臣主持仪式,并明确指出,只有经中央政府认定的活佛,才具有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