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四圣谛
四圣谛即佛说的四种真理,内容是苦、集、灭、道。
关于苦
佛法认为,对三界的生命体来讲,三界都是苦海,而且把苦归纳为三类:苦苦、坏苦和行苦。
苦苦就是生命体恒常处在饥寒交迫、惊惧恐怖、被酷刑折磨等等痛苦之中,几乎无有快乐的时候。如地狱、饿鬼道众生,对此种苦体验最强烈。此苦欲界众生有,色界、无色界无。
坏苦是生命体从一切事物的无常变化中带来的痛苦,比如人得病、衰老、拥有的财富及爱情失去、死亡等等。此苦欲界、色界都有。无色界无身,无此苦。
行苦是生命体意识到生命以及一切都在迁流不断的变化之中,对永恒生命的追求永远得不到的痛苦。行苦三界都有,但欲界众生体悟不深或根本体悟不到此苦。色界、无色界众生体悟较深。
对人道来讲,苦又细分为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和五蕴炽盛苦。
生苦是指人住胎、出胎时都受痛苦,婴儿会觉受到,但他说不出。当婴儿会说话时,又把住胎、出胎的痛苦遗忘了。
老苦是人到了老年后,发白齿落,肌肉松弛,五官失灵,神智昏暗,生,命日促,渐趋于死亡。
病苦是指人身体遭受种种病痛的折磨。很少有人一生都未生过一次病的。
死苦是指人终归有一死,而且会因种种原因死去。对于人来讲,不管因何种原因死去,都是一件痛苦的事。
怨憎会苦是指人生在世,对于怨仇憎恶的人和事,本求远离,但却分也分不开、离也离不了,因而造成痛苦。
爱别离苦是指人生在世,与自己所爱的人因种种原因必须分离、无法见面,或因所爱的人死亡而造成的伤痛。
求不得苦是指人因种种欲望驱使而有所求,但却求之不得,从而引发的痛苦。
五蕴炽盛苦,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蕴炽盛苦可以说是前面七苦汇集而导致的苦。因为每个人的一生,生、老、病、死的苦都不可避免,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验,最后汇集成五蕴炽盛而痛苦。
这就是佛刚开始宣扬佛法时,告诉弟子们的苦谛。只求弟子们生起从诸苦中出离、从轮回中解脱之心。
关于集
四谛中的第二条真理是集谛。集谛指的是很多原因汇集在一起造成了众生的苦果。但这所有的原因归纳起来,罪魁祸首主要是贪、嗔、痴三毒的存在。
贪是众生对三界的贪着、留恋。贪使众生永不会满足。
嗔是众生对三界不喜欢的一切生起憎恨、分别。嗔会让众生产生嫉恨与恶意。
痴是众生缺失圆满的智慧。痴让众生对世界一切产生错误、片面的自我认知。
众生因为贪、嗔、痴三毒的作用造种种业力,又因为业的牵引,生生世世在三界中轮回、遭受苦的果报。
比如,佛在讲到人在具足很多因缘后,从生到死的轮回,这就是“十二缘起说。”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十二缘起”的意思是:
当我们问佛,人为什么会老会死时,佛告诉我们,因为人有生,有生就会有老死。
为什么要生呢?佛说因为“有”,此处的“有”即指有业力的牵引,人会身不由己。
为什么会有业力呢?佛说是因为“取”,“取”的意思是众生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执着追求与获取。这种追求与获取会造种种业。
为什么人会执着追求这些?是因为“爱”,即欲望。
为何人会产生欲望?是因为人对一切有感官及身心的觉受。
为何会产生觉受?是因为触境。
如何会有触境?是因为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对世界的一切,佛法把它分为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时,会产生分别执着,这即是“六入”。
为何会有“六入”?是因为有“名色”,“名色”指的是“自我”。
凡夫众生执着认为,这个不断生灭的肉体和意识就是“自我”,佛法中认为这个“自我”只是一个名相,没有永恒不变的自体,所以称为“名色”或叫“假我”。
为何会有这个“假我”存在?是因为“识”,指的是因过去世的业力而生现世受胎之一念,凭“中有身”而结“生有身”。
为何会有“识”?是因为“行”,即心意的无常、不断变化才产生种种妄念、造种种业、产生种种果报。
为何会有“行”?这种无常的变化,是因为“无明”,“无明”是指对万事万物的真相认识不清楚,没有智慧。
所以,佛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从生死之中解脱出来,最终需要拥有佛的智慧。
小乘的辟支佛、缘觉佛通过思维“十二因缘法”,认为斩断其中的某一个“缘”,这个生死轮回就不成立,就可获涅槃解脱之境,这是不究竟的见地。
因在佛最究竟的见地中,所有的“缘”也都只是假说,“缘”也虚幻。如果辟支佛、缘觉佛不能证入“缘也虚幻,实无可断的缘”这个见地,是无法真正获得佛的涅槃之境的。
十二缘起法是对四谛很好的诠释。
关于灭
四谛的第三条真理是灭谛。灭是梵语“涅槃”的意译。涅槃在梵文和巴利文中指熄灭、止灭和吹灭的意思,表火的熄灭。贪、嗔、痴在佛法中被视为三毒火。
在圣者的眼中,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被三毒火燃烧,无刹那之安息。圣者就是将“自我”及“贪嗔痴”等根本烦恼造作的“业因”永远断除,证得清净寂灭、解脱轮回的境界,称为涅槃,这也是小乘佛法修行者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但在佛法中,把小乘行者证得的阿罗汉的境界称为“有余涅槃”。因为虽然阿罗汉可以暂时在较长的时间里,靠禅定力阻断生死之流,但还未能彻底从轮回中解脱。
涅槃之境并不是死后才能获得,而是当生就可成就。
关于道
四谛的第四条真理是道谛。道谛是佛陀告诉我们,要想从生、老、病、死等种种烦恼、痛苦中解脱,就要修道。
佛在一生四十九年的说法过程中,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器,宣说了种种修道、证道的法门,小乘佛法中有较重要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大乘佛法有菩萨道的六波罗蜜多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