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病反应论:排病不是治坏了,病邪外排才康复

文摘   2024-12-05 17:03   广东  








排病反应在历代中医典籍中并不少见。比如《尚书·说命篇上》记载了“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反应也就是排病反应的另外一种叫法。仲景《伤寒论》中也有很多条文有提到药后的排病反应。近代名医岳美中也讲到“涤痼之疾,服药中病则瞑眩,瞑眩愈剧,奏效愈宏。”



排病反应其实是有效的中医治疗中,随着患者机体功能的提升、奋起纠偏或排出病理产物,出现的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机体不适反应。排病反应往往为一过性的,随着脏腑气血阴阳的调整完毕而消失。是正邪交争过程中正气胜的结果,是机体开始修复的一种反应。



清代名医周学海在其著作《读医随笔》中就对排病反应做了总结,汇集成了“药对证而增剧”篇。篇中既有历代著作关于排病反应的列举,也有其自身的见解。



01
读医随笔·药对证而增剧


《千金方》曰: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惟非其主对者,本勿服也。


解析:《千金方》记载凡是服用治痢药物,大多数患者刚开始会出现腹痛或腹泻加剧等反应,水平差的、没经验的医生随即会担心,让患者马上停药,这是错误的做法。这种药后会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多是药力作用下“正邪交争”导致的假象,不通过药力泻下湿浊毒结,病源很难祛除。所以如果药物和病证非常吻合,吃了药后症状若加重,也要坚持服用。再坚持多吃几次,随着药力积累,邪退正复后症状就会逐渐趋向平稳和好转,只有确实评估药不对证情况下,才考虑停药并变换处方。



《慎柔五书》谓久服寒凉,阳气郁陷者,改用四君、保元,温脾理肺,阳气升举,邪气渐渐退出于表:退至阳明则有呕吐、便溏、水泄之事矣;退至少阳则有头痛、寒热往来之事矣;退至太阳则有发热、恶风寒、项脊强痛之事矣。此时正宜加力辅正,随证施治,以收全功,不得疑为新受外感,更不得疑为药误,改用他法,再误即难治矣。


解析:《慎柔五书》讲到长期吃寒凉药食,导致阳气寒凝郁闭,内陷入里的患者,在服用四君子汤、保元汤等具有温脾理肺、升举阳气的汤药后,阳气得到补益升提,正气祛邪,邪气从里往外最终退离肌表:如邪气退达到阳明经时,常见呕吐、便溏、腹泻等阳明经证;退达到少阳经时,常见头痛、寒热往来等少阳经证;往外退达到太阳经时,常见发热恶寒、肩部和脊柱疼痛等太阳经证。此时宜加大扶正力度,并根据出现的各经症状加减药物,辨证施治,以祛邪外出治愈疾病。不能误以为上述情况是重新受凉感冒或者是药物应用错误,从而更换处方治疗,这样则容易造成误治,想再治好就很难了。



窃谓今人最虑肝阳,每于伤风头痛,即曰肝阳上升,即以清凉浇灌,及至真火下陷,阴霾弥漫,头重颅胀,仍曰肝阳太亢。明者用宣阳逐阴之剂以挽之,稍见阳气上达,口干微渴,即斥为药误,助动肝阳,必求灭阳而死。可慨也!


解析:现行医生多认为受风后头痛多是肝阳上亢导致的,得用清凉潜镇泻火诸法治疗,但此般不对证用药,会导致心阳受损,阴寒内盛,而至头重脑胀加重,而很多医生哪怕治疗错误,还仍旧认为是肝阳过亢病机。相反,有经验和辨证明确的医生,都知道类似情况宜使用温散解表一类处方治疗,服药后因阳气升腾,患者可能会感觉一过性口干微渴。在这种情况下,辨证不明的医生则会认为是误治,以为是加重了肝阳上亢的症状,必须要用清肝泻火之品治疗才对。可惜可叹,如因为辨证不明且畏惧药后反应,而导致患者最终的病情不治或死亡,实在让人慨叹。



如治外感,外证虽减,而内证转剧,此即邪气之内陷也。外邪内陷,治之能使渐透于表,表证日增,而内证日减,此即正气之充而渐复也。先见恶寒发热,治之但使寒热稍轻,而增见胸满、呕吐不食,是风寒内陷矣。先见胸腹膨胀,治之但使膨胀不见,而转见大便滑泄不禁,是正气下脱矣。故有外证见增,而实为医之功;外证见减,而转为医之过者。医家病家于此,皆须有定识定力,不为摇惑,方能临变不改,亦能临变知改矣。


解析:治疗感冒等外感疾病时,虽然肌表的症状减轻,但内里的症状日渐加重,这多是邪气入里的表现。表邪入里,吃药后如果能使邪气外达,肌表症状增多,内里的症状减少,这是人体正气恢复祛邪外出的表现。如果疾病首先出现恶寒发热,吃药后恶寒发热减轻,但是出现胸满、呕吐、食欲不振,多是风寒表邪入里的表现。如果疾病首先出现胸胀、腹胀等,吃药后症状消失,但是出现大便增多、粪质稀溏的情况,多是正气下脱的表现。所以治疗过程中外感症状增多加重,多是处方对证的表现;外感症状减少减轻,可能是医生开的药不对证。医生和患者要能认识到这是服药后出现的排病反应,是正常的药物反应,不能被这些表象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效不更方,且可以根据具体症状灵活换方。



周慎斋曰:脾气虚而脉弦者,服补中益气汤后必发疟;脾气虚而湿胜者,服补中益气汤后必患痢。此邪寻出路也,仍服前汤,自愈。(此与《慎柔五书》意同)


解析:明代医家周慎斋认为脾气亏虚而脉弦的人,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多会出现寒热往来的症状,像发疟疾一样;而脾气虚、湿气重的人,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多会出现如痢疾般里急后重的情况。这是因为补益中气后,正气起祛邪外出,湿浊从大便走,导致排便异常症状的出现,这时需继续服药,继续增强扶正祛邪之力即可,如此疾病才会痊愈,而不是误认为误治而着急换方。



朱丹溪治一虚人患痢,先用六君,多服久服,病证日增,略不为动,正气既充,以治痢药一剂迅扫之,而病除矣。此绝顶识力也。又凡寒湿内伏,必先用温药,使化湿热,其化热时痞满、昏倦,反不如初时之神气清爽也。更有猝然变症可骇者,尤须有定识以镇之。


如许叔微治李信道伏阳肢冷,与破阴丹,不半时烦躁狂扰。曰:此换阳也。逾时,果汗出而定。此即仲景所谓其人大烦、口噤、躁扰,为欲解也。


又赵晴初谓治某伤寒日久失下,与四物承气加减,片晌腹中刺痛欲死,口噤目瞪,不省人事,至天明下黑粪累累而解。


解析:朱丹溪曾治疗一位患有痢疾、伴有虚证出现的患者,先用六君子汤足量长期服用,病症不减而与日俱增,朱丹溪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守方,待治疗到患者正气充足的时候,以治疗痢疾的药祛邪外出,这时病症随即解除,这是超出一般平常医生的见识。又说体内寒湿重的人,一定先用温性的药物,祛湿散寒,在这个温化的过程中会出现痞满、昏倦等化热的征象,患者整个精神状态还不如吃药前好,更有甚者病症突然变化加重得让人害怕,这时候就是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准确识别辨证,保持镇定,同时制定治疗方案。



比如古代医家许叔微治疗一个叫李信道的患者,此人阳气郁遏,四肢冰冷,给予破阴丹治疗,没一会就出现烦躁、发狂、躁扰不宁的情况,许叔微说这是阳气得复的征象。不一会儿,患者果然全身汗出而安静下来,病情也随之缓解。这就是张仲景所说的治疗疾病若出现烦躁、口噤、躁扰就是疾病要痊愈的征象。


还有医家赵晴初治疗患者伤寒日久不解,用四物承气加减治之,服药后一会后肚子刺痛欲死,眼睛睁大,而嘴巴紧闭,意识模糊,待到天亮的时候,患者解下大量的黑便后疾病就好转了。


02
常见的排病反应


从上面的这些记载可以得知排病反应具有多样性,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可能会出现排病反应,同时甚至有些情况下,感情的反应也是排病反应的一种。


排病反应是好转的迹象,是在把体内积存的各种邪毒排出体外的一个过程,所以发生排病反应的部位往往在皮肤表面和人体的孔窍部位,以及消化道、呼吸道等。



下面分享一下常见排病反应会出现的症状,并通过真实案例,来带着大家进一步了解排病反应。


皮肤反应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我们感受冷热、压力的重要部位,是抵御外邪侵袭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机体排病的一大途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也记录了“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就描述了皮肤的其中两种排病反应,汗出与如虫行皮中。


其实,皮肤的排病反应远不止这两种,比如皮肤病的患者,在服药过后,会出现湿疹等症状的加重;有些患者会出疱疹,挠破以后会流出黄水;还有患者可能会在排出湿气的时候出现色深气臭的黏汗、黄汗等。



消化道反应


机体阳气恢复后,脏腑气机会得到良性的调节,气机就会运转、疏通,体内的废物、毒素就会从大肠通过大便排出,就会出现大便增多、腹泻,且大便的颜色非常黑或者极臭等的表现。虽然腹泻比较厉害,但是如果属于是排病反应,腹泻以后多不会有疲劳感,反而会觉得很畅快。同时邪气、痰浊还可能会通过呕吐的方式排出体外。



呼吸道反应


一般来说太阳经的寒气可通过呼吸道,以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方式来排除。临床上经常见到病人出现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或忽然怕冷、怕风,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极像感冒。这是太阳经正气攻邪的反应。



疼痛加剧或转移


当中药激发机体的阳气以疏通经络,在疏通前的那一刻,可能这种疼痛会加剧,但是经络一旦得到疏通以后,疼痛多大为缓解。


此外,还可能会产生“移痛现象”,也就是疼痛会随着经络的循行部位转移,病气所经过的部位常伴有痛、酸、胀、麻、痒等感觉。



孔窍反应


孔窍也是易受邪气侵袭的途径,因此也会有相应的排病反应。比如会出现牙痛、耳内的疼痛、耳内流脓、舌尖上火起泡、咽喉又干又痛,或者早晨起来发现眼屎很多等。女性则还会通过月经排出身体的邪气,比如经期排出很大的血块。




小便反应


此外还有水肿、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通过中医治疗,患者体内的水饮会通过大小便排出,服药后会发现小便特别的多,这即是通过中医治疗把体内的水饮排出体外的标志。



情绪反应


排病时可能产生自发性的哭、笑、呼喊、呻吟、歌唱和言语等感情反应。情绪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各种感情反应发生于不同的心理状态,有些人会控制不止地哭,有些人会控制不住地笑,还有些人会控不住的发出呼叫或大声呼喊。


如临床上抑郁症患者,经针刺治疗后,出现不能控制的哭泣,哭完觉得非常轻松,往往病人需要数次的哭泣才能完全地舒解抑郁的肝气。或者是抑郁症的患者药后自发地发出呼叫,大声喊叫,这多是气机的伸张使然。而笑一般是会出现在心气不舒的病人,服中药后,心气充足,膻中舒畅,有时会自发地哈哈大笑。



03
排病反应
与病进、不良反应相区别


排病反应很多时候容易跟病进、不良反应混淆,但它是属于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排病反应使得治疗的过程可能是曲折的,但整体来看病势趋向是好转。


有的时候,辨别某种反应是不是排病反应,可以观察患者在产生反应时,有没有疲劳感。如果有,那说明大多不是排病反应;如果没有疲劳感,甚至感到身上有种轻松的感觉,那大多是排病反应。但疲劳感的有无并不是判断排病反应的绝对标准,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有经验的医师根据患者个性化的情况予以判断。



其次,排病反应多不会伴随着其他全身症状的出现,比如皮肤病的排病反应则大多情况下只会出现皮肤的反应,不会出现呕吐、发热等其他症状。而如果是药物中毒等导致的不良反应,则可能会伴随有发烧、呕吐等全身性反应。


再者,排病反应在不适症状达到峰值,机体驱除邪气以后,症状会逐步好转。如果是不良反应,则症状难以自行缓解,甚至会持续性加重。


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排病反应与病进的区分至关重要。排病反应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带来一些不适,但它是身体自我调整和恢复平衡的积极表现。这种反应通常伴随着一种释放感,患者可能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舒适,这是身体正气逐渐战胜邪气,疾病逐渐消退的信号。



然而,当患者出现疲劳感或其他不适症状时,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地分析其原因。如果这些症状是由于治疗过程中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那么它们很可能是排病反应的一部分。但如果症状持续不减,甚至伴随着体力的明显下降,那么这可能是病情恶化的迹象,需要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变化,包括精神状态、体力水平以及各种生理指标。同时,患者也应该学会倾听自己的身体,记录下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变化,这能为医生提供宝贵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04
排病则喜
莫把“排病反应”当“误治”


在中医的深厚历史和实践中,排病反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身体在药物辅助下,正气与邪气斗争、驱邪外出的正常生理现象,是疾病向愈的积极信号。


正如周学海先生所言"药对证而增剧",这不仅是对古代医家智慧的总结,也是对现代中医实践的指导。



排病反应是中医治疗中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现象,很多时候可能会让人完全捉摸不透,它预示着疾病的好转,但也带来痛苦,甚至让人痛苦不堪而想放弃,也确实有很多人半途放弃,倒在了胜利前的最后一刻。


因此,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非常关键。患者应该及时向医生反馈自己的感受和症状,而医生则需要耐心地解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医生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信念,不被一时的症状变化所迷惑,坚持正确的治疗方案。患者也应有充分的信任和耐心,与医生共同面对可能出现的排病反应,相信身体内在的治愈力量。


排病则喜,莫把“排病反应”当“误治”,这不仅是对中医治疗过程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患者心态的一种鼓励。让我们以更加开放和理解的心态,接纳身体的自然反应,共同迎接健康的回归。



• • •  END  • • 


”问止论“系列

蒲公英论:飘零路边平凡草,通杀各种乳腺病


升降散论:升清降浊,善治多种疑难血液病


脑癌论:高巅之上的癌症,中医仍有治法


胃气论: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