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干预可能是好的,但好的未必是孩子需要的 || 渡过

文摘   健康   2024-08-18 21:01   天津  


大部分的亲子问题源于以下方面的失衡:爱不够、教育不够、亲子间距离过近或过远。

但是现目前对于“爱”的强调太多了,好像孩子生病了就是因为家长不够爱孩子,但光有爱还不够,还需要有教育,也需要保持距离。


爱的质量与爱的强度无关

父母对孩子的爱,重要的不是有多深,而是它的真实和质量。

其关键在于爱、教育和保持距离。

这里要回应一个重要的概念:无条件接纳。

许多家长都觉得这是爱的表现,于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对于孩子的想法无条件支持,即便孩子期望能自杀,有的家长也会觉得这需要支持。

这里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无条件接纳不是无条件支持和满足,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的愿望,接纳孩子有这样的需求和想法,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理解。
比如孩子想要自杀,无条件接纳是理解孩子走入绝境的念头,明白孩子这么想是因为孩子现在状况不好,只能想到这个办法,但是作为父母,作为“局外人”,需要明白,孩子的困境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面对孩子想要自杀的困境,一方面家长要接纳理解孩子的情感,另一方面家长需要跳脱出孩子的思维,从健康的视角提供给孩子不同的路。

这就是为什么光是爱还不够,还需要教育,也需要保持距离。
例如孩子休学拒学不愿意上学,这也是一种越轨行为,会让家长焦虑不安,家长会按耐不住去干预。

这时候需要判断,孩子是以这个行为来获取“爱”吗?如果是希望能够获得家长关注,这提示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有意识的关注。如果孩子自己也很迷茫,在不断的探索自己,这时候家长可以在孩子需要时给予一些经验或知识。如果孩子自己很有想法,已经决定好了怎么走,那么家长保持距离是最好的。

这时候家长还是可能会着急:能相信孩子的选择吗?孩子眼看着就选错了怎么办呢?明明知道对孩子不好,还要支持孩子吗?

这时候,回到上文提到的“无条件接纳”上来,家长在按耐不住干预孩子前,需要先接纳孩子的想法:例如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孩子对于家长的提议感到厌烦,孩子就是想要试试自己的选择……这些青少年时期常见的心理,家长如果能够先理解到的话,就能明白,有时候家长的干预可能是好的,但好的未必是孩子需要的,孩子需要的是尝试着体验自己的生活。

因此,父母要尽力为孩子提供成长需要的一切东西,帮助他们长大成人;其次,父母要明白,这些付出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独立,能自己勇敢地面对世界。

此外,与孩子保持距离,更为现实的困境是,能不能和孩子的喜好保持距离。孩子也会对某些东西特别感兴趣,喜欢做某些活动。这让父母不得不接受,孩子可能会有一些他们不太喜欢的爱好、想法,甚至是让他们担忧的选择。但这就是成长的一部分,父母得学会理解和支持。

我们自己的经历在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

在孩子生病后,父母似乎都会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够爱孩子,是不是忽视了孩子,是不是爱表达错了。而经过反省后,父母往往会产生一个重要结论:只要爱孩子,一切都会自动变好,就像奇迹一样。

但奇迹没出现,父母努力改变不断的表达自己的爱,最后还是被孩子拒之门外,甚至还被孩子厌恶。最后父母就觉得自己爱得不好,是“不会爱”的父母。很多父母来求助时,都无助又沮丧地说:“我明明那么爱孩子,为他做了那么多,怎么还是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可能会这么说:“哎,父母过去的经历太糟糕了,导致他们现在都没法教育孩子上学,也没法给孩子定些规矩。”

确实,每个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受到自己无意识的影响,难免会犯错。但很多父母,不管他们以前经历过什么,有多痛苦,只要有人愿意认真听他们说话,给他们帮助,他们都能成功教育好孩子。当父母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当他们有了责任感,很多人就会找回那种小时候可能缺失的自我价值感。跟心理咨询师聊聊,感觉有人愿意帮忙,不再觉得自己是可怜无助的牺牲品,这往往是他们走出心理阴影的第一步。这样,他们就能摆脱那种自责、觉得自己不是好父母的感觉,也能减轻焦虑。

有了明确的方向,父母就不会再把自己的经历强加给孩子了。“对,我不能因为我爸以前对我凶,我就对我的孩子也那样。”这样想,他们自己也能轻松一些。成为和自己父母不一样的父母,意识到这种不同,能弥补自己小时候的遗憾。

用爱、交流和尊重来对待孩子,而不是用暴力和沉默,努力成为自己以前没遇到过的那种好父母,这其实也是父母在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找到新的支撑点。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