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越来越愿意和父母沟通呢?|| 渡过

文摘   2024-07-14 20:00   北京  
“别人都能做到,怎么就你不能呢?”

“要是你足够努力的话,你至于现在这个样子吗?”

“不要骄傲,你离这个目标还远呢。”

“你把做这件事的心思放在学习上,你早就考第一了。”

“管别人干嘛,管好你自己就行。”

“你吃这点苦算什么呀,我们当年....”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

“整天就知道乱花钱,乱买些没用的东西。”

“你现在满意了吧?那你回去给我好好学习。”

“我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这些话语,大家会觉得熟悉吗?

生活中,我们很可能下意识的就会和孩子讲出这些话。却不知,这些话像一盆凉水浇在孩子心上。

前段时间网络上关于一个小男孩的视频,学校组织郊游,父亲不让孩子去,儿子拿着报纸一个人哭了一个小时,不吵不闹,只是安静的看着报纸,眼泪挂在脸上,最终父亲还是同意他去郊游了。“明明可以开心去郊游的他,偏偏要哭一顿才让去。其实,从他哭的那一刻,去与不去已经没有区别了。”

图源网络

当孩子怀着愉悦的心情、充满期待地与父母分享事情时,父母的语言有时候很像一盆冷水,会把孩子泼个“透心凉”,久而久之,许多孩子不再主动与父母分享、交流,甚至成为父母口中那个“冷漠”“孤僻”的孩子。

中式教育下的小孩,可能大家都觉得,孩子表现的好,不应该表扬,以免他们骄傲;而孩子做错事,会觉得不批评就还会再犯错。其实这不全是父母的错。有一位母亲说过:“我从小就是被这么 教的,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差就要被批评。因此,在女儿小的时候我一直不太会表扬她,我认为小孩子被表扬多了就会骄傲。”

图源:unsplash

案例:

自从女儿上初中,母女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一开始,妈妈以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愿意和自己交流,但时间长了,母女间的争吵越来越频繁,直到一次发生在母亲节的争吵,她才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母亲节那天送了妈妈一对小玩偶。

妈妈当收到礼物的时候其实很开心,但嘴上又习惯性地说,‘买这个东西干啥,心思要放在学习上,你书读得好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了’。”

女儿立刻发火,激动地说:你只会打压我,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跟你说,你总能一句话让我立刻不开心,以后我不想跟你说话了!”

那天起,母女俩聊了很多。女儿有提到“她跟我说,妈妈,你知道有一次我跟你说 3D 打印的事吗?我当时刚知道 3D 打印是什么,跟你说起 来的时候其实很想让你夸我两句,但你却跟我说,别把心思用在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上,多用在学习上。那句话一出来,我真的很失落。


将扫兴语言变为正向语言,把正向语言变成口头禅

打压和否定的语言容易导致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说,由于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放弃努力的心态。当孩子慢慢出现厌学、喜欢的事情突然变得没了热情等这样类似的情况,家长可以回顾一下是不是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出现了问题,或者是不是因为孩子因为对这些事情反复产生挫败感而导致的。

如果发现孩子有类似的情况,家长可以尝试使用正能量、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孩子,这样不但可以让亲子间的交流不再“扫兴”,而且可以通过提供正向反馈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勇敢挑战自我。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过度表扬、过度保护孩子,在表扬时可以指明孩子具体做得好的方面,强调孩子的努力而非结果。比如,孩子的成绩小有进步,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的努力,可以鼓励孩子的学习方式等等,而不是鼓励最后得到的成绩。

图源:unsplash

提早预判并尊重孩子的情绪

信息时代下,很多孩子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

思想逐渐开始独立的他们渴望被尊重,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自然容易让他们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即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里,家长也应尽量让孩子畅所欲言,而家长自己不能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因此,在和孩子交流时,要把孩子放在平等地位置上,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比如孩子告诉家长自己遇到了困难,家长可尝试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困难的方案,让孩子像成年人一样参与决策,从而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

家长要区分自己的社会身份与家庭身份

许多家长在外面是警察、教师,甚至是单位的领导,但回到家后不知道或难以摆脱社会角色的束缚,从而将家庭变成了另一个职场,导致家长的思维方式、说话用语、口气等让孩子感到压抑、无助。

因此,家长要学会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家庭身份区分开来,在外当职场精英,在家只当父亲、母亲。如果有些家长觉得这种转变比较困难,则可以试着给自己设定一个短暂的调整时刻,如深呼吸、更换居家服等,以尽快地投入家庭角色中。

希望我们都可以和孩子成为朋友~

 最新文章